上大学网 > 节日习俗 > 正文

石家庄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时间:节日习俗 上大学网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实大家都很好奇各个省份当地的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特色,小编整理了石家庄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供大家参考,希望有所帮助。

石家庄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一、石家庄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

石家庄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很多习俗在原始社会就形成了它的萌芽。我们这一带,在历史上曾属于夏禹时九州之一的冀州,是商族的发祥地;后来曾属中山国,为燕南赵北。历朝历代的民间风俗在这里形成了很厚的文化积淀,许多习俗还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风俗也在不断产生。当今*时代的新风新俗和老风旧俗,共同形成了今天城乡风俗的文化生态。

石家庄辖区内的民俗文化属于中原文化类型,在世界上属于黄河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类型。它与荆楚、吴越文化相比较,在内涵上具有鲜明的中国北方特色: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兼有道家、佛家和北方农民中间自生的地方文化,几者长期共生共存。当今风俗中,含有夏朝时就已经产生的民本主义,秦朝以来不断强化的农本思想(重农轻商思想),忠孝节义观念,善恶观念,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崇文尚武精神;也有十九世纪以来,被逐渐强化的民族革命精神和建国以来的*、共产主义新观念。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以来,自然又多了一些市场经济观念。作为一种文化生态,其存在是客观的,但有些已经与时代脱节了,比如重农轻商思想,封建忠君观念等。

我们看到,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在民间存在着,一些恶风陋俗也依然存在着。特别是农村,求神拜佛等封建迷信活动曾经有过泛滥;婚丧嫁娶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大操大办现象;有人望子成龙,也有人不让儿女读书,只为眼前生计着想,不免形成新的文盲、半文盲等等。我们应当大力发展两个文明,积极弘扬*先进文化,充分利用和改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使之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

具有北方特色的民间习俗

(一)民间饮食文化

石家庄一带的饮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但主要是面食文化和酒文化。

(1)面食方面

东北有三大宝,保定有三大宝,石家庄也有三大宝。有的说,石家庄三大宝是修鞋、烧饼、烤山药(红薯),也有的说是烧饼、扒糕、烤山药。烧饼主要是长方形钢炉白面烧饼,在晋州、深泽一带也有圆形锅烙烧饼。在赵县有一种历史悠久的驴油小烧饼。这都是人民群众很喜欢的烤烙面食。扒糕则是荞麦面为主要原料做成的糕状食品,切碎拌蒜可凉食。烤山药,则是未经加工的烤制食品,在石家庄一带也已经历史悠久。

白面馍馍是民间最普通的食品。它由巧妇做成小猪、小羊、小牛、小狗、小猴、小鸡、小鸭以及小刺猬、莲花等各种形状,可以做为民间供品、观赏品,也可食用。有的用木头刻成馒头模,用它做成的馍馍就会有各种图案,也很受大人孩子喜爱。各种馍馍,还可以在结婚、丧葬礼仪中亮相。

藁城宫面已经很有影响。面条、烙饼、油条(炸麻糖)等食品也是民间极为常见的。其中,藁城耿村的麻糖、饸饹、油酥饼是很有影响的。每逢集日,它们是赶集人的主要食物。有的去耿村赶集,就是为了去解一解馋。

(2)酒文化

石家庄一带,在商代时就有了酒的酿造。平山县三汲乡中山国遗址出土的酒就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现在,石家庄市有自己的酒厂,藁城、无极、晋州、元氏等仍有烧酒的习俗,而且有宫酒、耿王酒、龙图醉、魏征酒、宋曹大曲等较有特点和影响的品种。在无极,现在仍有200多个民间家庭经营烧锅。魏征酒,是晋州人根据魏征传说造成的白酒。宫酒和耿王酒,是藁城人和耿村人根据耿村关于清代乾隆的传说、元末明初耿王试造的白酒新品种。宫酒已经打开市场,销路尚好。栾城县自古就有羊羔酒,现在仍在酿造销售。

饮酒之风自古有之,今天在各县市仍普遍存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比古时更盛。一是企业界在业务往来中酒席不断,二是民间婚丧嫁娶、岁时节令中摆酒很多,三是乡镇和村干部之间吃饭饮酒也很多。在我市城乡,几乎家家户户都存有一些白酒、啤酒和色酒。现在人们生活水平高了,各种招待服务设施也多了,酒品成为日常生活中送往迎来不可缺少的重要食品。在人们的心理上,稍有一个场合,如果没有酒则会显得有些寒酸。

除此之外,还有锅贴饼子、大锅菜和饮茶习俗等。过去曾经认为十分粗俗的饮食,现在也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中高档饭店的必备之品。作为一种饮食传统,粗粮细做,受到了现代人欢迎,可以让人一饱口福。南北大菜,现在已经在市区和各县城屡见不鲜,但真正在人们心目中有根基的还是地方风俗饮食。

(二)民间服饰文化

穿着打扮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服饰出现,有时会形成一股社会风尚。我们这一带的服饰文化,主要是女性服饰和儿童服饰值得介绍。

(1)女性服装

早在清末民初,妇女穿扮主要是受满族影响的旗袍、裤褂和三寸金莲小鞋。但在农村,穿旗袍的一直很少,因为生产劳动极不方便。后来演变为较为肥大的裤褂,多为大红大绿和蓝黑色,根据年龄不同而有所变化。皆有头饰,多为簪、卡和纂网,未出嫁时和结婚时要戴绢花、绒花等。后渐渐略去,或被新的简洁头饰所取代。“文革”以来曾时兴绿军装,青年女子也不爱红装爱武装。八十年代以来,服装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各种面料、款式服装每年都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男人在民国以后流行过中山服,现在整个中国普遍流行西服、夹克,而且长盛不衰,这是中国服装的一场革命。穿用西服或在西服基础上进行款式改革已经是市场化的商业现象。九十年代以来,女性衣饰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是喜新厌旧、常换常新,追求个性,追求时尚,追求简洁,不再本色化,穿牛仔装已经很习惯,秋冬穿裙的也在增多。男人的服装相对变化较慢,很多中老年人的穿扮仍然是三年一贯制,甚至是十年一贯制。

(2)儿童服装

大概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孩子的衣服、装饰进行过绞尽脑汁的研究和探索,成为服饰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过程。我们这一带的儿童服装,在清末民初是满族化的,主要是小袍子、小帽壳,同时也出现过很多具有地方特点的传统样式。一是婴儿过满月或百日,亲戚长辈要为孩子挂长命锁。有的是铜制品,刻有龙凤虎狮等吉祥图案,大量的是用铜钱和彩线编成长串为长命锁,现在有的用镍币编织而成。二是凤头虎尾帽,绣制极为精美,成为母亲和奶奶针线手艺的一大展示。三是颈上袼拉、胸前护巾,用以防止孩子吃饭弄脏衣裳,其绣制也比较精美,多有各种花鸟图案。四是红兜肚,一般都要绣有蛇、蝎等“五毒”动物形象,相传以此解除五毒,使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五是虎头鞋,现在仍然可见。现在服装商品化了,许多儿童服饰有了更多的款式,但部分农村和市民仍然用很传统的服饰打扮自己的孩子,也很有文化味道。

(三)民间婚丧文化

男婚女嫁,生老病死,自古被看作人生之大事,从而形成了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婚丧文化。石家庄人在这方面也很有传统,生子要大庆,结婚要大庆,人  死要厚葬。既要隆重,又须遵循一套约定俗成的仪式程序。

婚嫁习俗(略)

丧葬习俗(略)

(四)岁时节令文化

一年四季,有许多传统的民间节日。这些节日,反映了中国古人浓厚的祖先信仰、神仙信仰。

春节(过大年),是最为隆重的敬神祭祖、阖家团圆之日。我市广大农村仍然要写春联、贴神像、烧香上供,燃放鞭炮。要敬天地众神,包括宅神(土地神 )、门神、路神、财神。连拖拉机、汽车上也要贴上红帖,写有“一路平安”或“日行万里”,并且放上香炉,按时烧香发纸,以求平安、发财。祖宗祠堂、各个庙宇都要去上香、祷告。有的家庭设有祖宗牌位,有的要去上坟,为祖宗过年。

破五,也是一种传统习俗。正月初五这一天,一般不串门不饮酒,而是早起放鞭炮,还要象征性地下地干活。民间称之为恨穷日。在正定、鹿泉和市区内,普遍认为初五串门会给人家带去穷气,所以普遍在家呆着,或者上街逛商场。

在藁城、正定一带,过初十都要吃饺子,说是老鼠节。意在安慰老鼠,但不能串门,说是防止带去老鼠。因为民间认为,连老鼠都没有的地方,就是最贫穷的地方,再说老鼠也是生灵。在晋州、辛集一带则是过十二,也说是为老鼠娶媳妇。有的过初十说是为石头过节,反映了一种石头崇拜。

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道家的上元节。这是过年的又一个高潮。这天又要大放鞭炮,也要烧香化纸,祭送神灵上天回宫。在县城或一些村镇,晚上则是灯会。

正月二十五日填仓节,这一天正定人要吃小米干饭,喝杂面汤,曾经有“填仓填仓,小米杂面汤”的说法。现在有的吃饺子,有的吃面条,但都放些鞭炮,表示“崩囤”,象征一年大丰收。在市区,这一天早晨的鞭炮也很多。

立春,民间称为打春。古时官府都要组织打春牛活动,现在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人们仍然要在牲口笼头或在拖拉机前挂一红条,以求吉利。

清明节,大约在阳历4月5日左右。这是全年第一个鬼节,人们都要上坟祭祖,同时踏青。古时有寒食节,是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推行的节日,到汉末曹操已经废止。现在清明节到烈士陵园里或烈士碑、烈士墓前扫墓,在市区和各县城已经形成新风俗。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节、中天节。有说是纪念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有的说是纪念明朝清官海瑞的。这一天要包米粽,也要烧香发纸。

姑姑节,是农历六月六。山区有的地方这天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来,好好团圆一次。当前未流行。

七夕节(乞巧节),是农历七月七。相传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之日。这一天,姑娘、小媳妇要在月光下做针线,以求得到织女的针织技巧,但当前流行不广。

中元节,即七月十五,全年第二个鬼节。相传为敬麻姑。像清明节一样,都要上坟祭祖。

中秋节,即八月十五。这是一年内的重大节日之一。举国上下结合国庆节进行庆祝。要赏月、吃月饼和瓜果梨桃。

重阳节,即九月九。现在也是老年节。古时有重九登高之俗,现在我们这一带过九月九,主要是敬老人。在市区,要举办各种老年文体活动。

寒衣节,即十月一。相传孟姜女送寒衣,哭倒了长城八百里。这也是道家的下元节,民间的第三个鬼节。家家都要上坟祭祖,为先人送寒衣,以备过冬。

腊八节,即腊月初八。这本是佛家的节日,但民间认为这是劝人勤俭的节日。这一天要用八样粮食做腊八粥。此前此后,农村正在杀猪宰羊,以备过年。

祭灶节,即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传说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情况,百姓要祭灶送之。要更换灶王神像,像侧多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上供要用糖瓜,现在多用糖块。

(五)民间文艺的种类和特点

(1)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是口头文学,也是民间文艺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文艺样式。我市的民间文学蕴藏量很大。1985年至1991年全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大普查中,全市共发动群众一万余人,获得故事、歌谣、谚语等作品10万余篇,计1200多万字,编印出版各种卷本和民间故事(歌手)专集70余部。发现各种讲唱人620余人,被确定为大中型民间故事讲述家、歌手者65人。特别是藁城市小常安镇的耿村,全村1150余人,已发现讲唱者155人,被确定为大中型故事家(歌手)者45人,共编辑出版有关书籍15部,被国际上称为“中国故事第一村”、“世界第一”。1988年4月,我们在藁城召开了全国性的耿村学术会议;1989年9月,耿村录像在国际民间叙事协会第九届年会上播放,匈牙利电视台进行了复制播映,产生了很大影响;1991年5月,省文联又在藁城、石家庄召开了中国耿村国际学术会议,出版了有关论文集。1992年7月,河北文艺界代表团出访日本,主要宣传了耿村民间群体性文化现象。1994年3月下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员考察耿村,资助其2万美元。十几年来,日本、台湾、德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曾多次访问耿村。1997年11月,美国一个67人观光团前来耿村活动两天,感到收获极大。他们带头捐资帮助修建了耿村希望小学,第二年9月学校落成时,美国故事协会会长史密斯先生还特意前来剪彩。1999年10月,美国另一个24人的考察团来到耿村,提出资助一名小学生到大学毕业。现在该村仍然讲故事成风,该村学校把讲故事当成重要的课外活动,常与外村人比赛。同年10月,455万字的《耿村民间文化大观》一书首发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成为国际民间文艺界的一件盛事。2002年10月22日至25日,美国女娲故事讲述团一行34人访问耿村,省内各大报纸都发表了有关照片。除此之外,我市还有高邑县万城村、行唐县杏庵村和口头镇(歌谣)、无极县回族聚居的高头乡、晋州市周头村等居落性口头文化典型。平山县女歌手阎三妮生前曾为*、周总理演唱。谚语、俗语、春联、喜联、挽联和歇后语等也属民间文学的范畴,不再赘述。

(2)民间戏曲

首先是富有燕赵特色的地方剧种河北梆子。有市级剧团一个。正定有长盛不衰的县办剧团一个,平山梆子剧团也是比较好的。乡间的业余梆子剧团多在秋后排练,冬春演出。

其次是具有冀中冀南特色的丝弦戏。有市级剧团一个。鹿泉市丝弦艺人王英春等人曾经大红大紫。六十年代,丝弦戏曾晋京演出,四次受到周总理的接见。《空印盒》还拍过电影。

乱弹,也是冀中冀南一带很有特色和影响的剧种之一。现在藁城市北周卦村还有业余乱弹剧团,已是全国少有。乱弹戏以笛、笙为主要乐器,唱腔高亢婉转,很受农村群众欢迎。他们现有剧目70余个,每年大约有一半的时间在本县及赵县、赞皇、高邑、元氏、鹿泉、宁晋、隆尧、柏乡等地巡回演出。市文联、市剧协曾专门前去做过考察。燕赵晚报、燕赵都市报都对该团的业绩做过报道。

晋剧、评剧也是较大的地方戏曲品种。尤其是评剧,市级有两个团,都在全国获过大奖。深泽县的河南坠子戏也曾经十分红火,现在他们仍在业余演出。

曲艺说唱,民间已经很少,但市内还有快板书、山东快书,赵县有梅花大鼓。

(3)民间艺术

除戏曲之外,我市城乡还有许多民间表演艺术和工艺美术,可统称为民间艺术。根据我们的调查,已经知道民间表演艺术共有40多种。重点是战鼓、扇鼓、舞龙、井陉拉花、晋州官伞、竹马、跑驴、太平车、旱船、狮子舞、高跷、大头舞、吹歌、拉碌碡、彩球舞、二鬼摔跤、老汉背妻、牛斗虎等18种。

各种战鼓,是我市城乡最重要的民间表演艺术。正定常山战鼓,现有队伍40多支。主要是挎鼓成阵,配以铜钹,场面宏大壮观。藁城则是金钹战鼓,主要是一个大鼓,配上两面中鼓和铜锣、铜钹等,50人或100人表演皆可,比常山战鼓另有自己的豪放特色。常山战鼓曾经在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上进行表演,2001年6月又参加全国纪念建党八十周年庆祝活动,获得全国山花奖银奖。藁城战鼓曾经在北京龙潭庙会上获得金奖,于1999年12月迎接澳门回归时,在天安门广场表演,被中央电视台录制专题播放。赵县有赵县战鼓,主要是小架子鼓和挎鼓。该县曾举办鸣鼓节。晋州城南有龙鼓。辛集市有童子花钹,曾在全国获奖。

井陉拉花是北方有特点的民间表演艺术。经过专业人员加工整理,曾经在1998年荣获文化部的群星奖金奖。

(4)民间工艺美术

主要是糖人、面人,木雕、石雕、根雕、剪纸,儿童衣饰,农民画等。据调查,井陉、辛集有面塑艺术;行唐、藁城和市区有糖人艺术;晋州庞氏三代剪纸艺术影响较大,栾城李予剪纸、正定赵向荣剪纸、赵县刘运田剪纸都在当地有一定影响。辛集农民画,在七十年代就和陕西户县农民画在全国齐名。石雕,在山区县份都有,木雕、根雕在元氏、赞皇、藁城、井陉、平山等地也出过较好的作品。1996年12月,我市有22名工艺美术骨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工艺美术大师、工艺美术家。

(六)民间庙会、花会、灯会(焰火晚会)

(1)庙会

石家庄一带庙会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已知有284个,估计有400个左右。其中栾城县有84个庙会,每年正常活动者81个;行唐县有51个庙会,每年活动者46个;平山县庙会最多,达98个,都在正常活动;井陉县挂云山庙会一年进行4次,是次数最多的庙会。全市每年庙会活动大约700次左右,形成广大农村和部分市区村落中的重要民俗文化活动。

祖宗崇拜是庙会活动的首要内容。新乐市何家庄的人祖(伏羲、女娲)庙会,赵县双庙的哥姐庙会;行唐县许由村三月初三的许由庙会等,都是对人类祖先的祭祀活动。

地方民间诸神的庙会祭祀活动也比较普遍。已知有栾城县王村七月十八的石姑姑庙会,藁城耿村的四月初一到初四的耿王庙会,平山县南西焦村二月二的杨五郎庙会,晋州塔上村五月十三的西瓜庙会和该市西关七月十五的魏征庙会等。

更多的是对儒道佛三家神圣的祭祀庙会。比如,新乐市笔头村就有二月二十八日的孔圣庙会。各县市普遍都有道教的玉皇庙会、王母庙会、真武庙会、三官庙会、龙王庙会、关帝庙会、药王庙会等;也有供奉佛家的庙会,如封龙山白草寺庙会等。影响最大的是苍岩山三月的三皇姑庙会。三皇姑的影响在山西、河北都很大,人们去游山看水,顺便上些油钱也很平常。近年来,苍岩山庙会每年三月会期一个月,日上万人。各县城的庙会都普遍比较大。如晋州市九月九庙会,日上十万之众;高邑县城五月二十八玉皇庙会,可以日上二十万人。

现在的庙会活动,与古代有了很大的不同。商品交流活动渐渐成为人们赶会上庙的主要内容。比如晋州九月九庙会,人们都已忘记是敬什么神仙了。近查地方志方知,一说是尼姑庙会,敬的是佛爷,一说是为了庆祝丰收而设,原称为钱粮开柜庙会。

(2)花会

花会,是古来民间文艺活动的高潮。大多数花会是在元宵节前后,为过大年增加了浓厚的文化色彩。花会原为民间社火,今天花会不一定有祭祀活动。现在,各县市普遍由政府出面组织健康向上的民间花会活动,将各村镇和县直单位的群众文艺节目进行大规模拉练演出,吸引数万甚至十万之众进行沿街观赏。这也是民间艺术进行集中展示的大好时机。花会与庙会有时是结合在一起的。比如,赵县范庄二月二的龙牌大会,每年就有十几支甚至几十支战鼓队、武术队,以及太平车、旱船、二鬼摔跤、秧歌等表演队伍前来助兴,形成盛大的民间花会。

(3)灯会

民间灯会大多与春节、元宵节结合进行。改革开放以来,市区和各县市普遍进行较大规模的花灯会。灯会上既有传统的宫灯、龙灯等,也有新颖别致的现代灯饰。有的做得很高很大,采用电子技术,十分引人注日。藁城市屯头村的宫灯生产在国内外很有影响。据考证,该村宫灯制作已有300年历史。现在年产宫灯60万对,成为当地的一大支柱产业。

花灯会和龙灯会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原郊区西王村、鹿泉市北白砂等村庄就有舞龙组织。其中北白砂腾云舞龙队曾经在1999年建国五十周年大庆时,赴京参加全国舞龙大赛获得银奖。焰火晚会往往和灯会结合进行。今年正月十五晚上,藁城市区就举行了盛大的灯会和焰火晚会。

戏曲

石家庄戏曲艺术有着悠久的传统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奚派”京剧艺术的摇篮,中国“四大须生”之一、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奚啸伯先生曾长期在市京剧团担任主演。 

文化遗产

石家庄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桃林坪花脸社火正定高照(中幡)深泽坠子戏南张井老虎火
井陉拉花常山战鼓耿村民间故事石家庄丝弦 
石家庄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灵寿县南托雷氏武术西宫大蜡会北秀林马火会井陉孤山感恩文化井陉赵庄岭皇纲
井陉矿区高粱秸秆工艺藁城宫灯真定府马家卤鸡正定宋记八大碗金凤扒鸡手工制作技艺
元氏乐乐腔藁城北周卦乱弹抬花杠灵寿武凡同高跷马跑竹马
赵州扇鼓赵县范庄龙牌会赞皇铁龙灯晋州官伞藁城战鼓
无极剪纸辛集农民画


二、石家庄城市简介

石家庄,简称“石”,是河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科技、金融、文化和信息中心,是国务院批准实行沿海开放政策、金融对外开放及批复确定的中国京津冀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北方重要的大商埠、全国性商贸会展中心城市、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及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地处中国华北地区、河北省中南部、环渤海湾经济区,跨华北平原和太行山地两大地貌,是全国粮、菜、肉、蛋、果主产区之一,被国家确定为优质小麦生产基地,素有“北方粮仓”之称。境内京广、石太、石德、石太客运专线、京广高铁、石济高铁6条铁路干线交会,是中国铁路运输主枢纽城市,被誉为“南北通衢,燕晋咽喉”。石家庄市科技发达,旅游资源丰富,获批国家首批科技创新示范城市、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国家卫星导航产业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获授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处(正定)、国家级森林公园3处(仙台山、五岳寨、驼梁)。石家庄市辖8区13县(市),即长安区、桥西区、新华区、裕华区、井陉矿区、藁城区、鹿泉区、栾城区、井陉县、正定县、行唐县、灵寿县、高邑县、深泽县、赞皇县、无极县、平山县、元氏县、赵县、晋州市、新乐市。拥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即石家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年7月河北省批准设立,2012年10月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由藁城区管辖,曾称良村经济技术开发区、藁城经济开发区)。2013年6月1日,原石家庄辛集市调整区划设置,划归河北省直接管辖。另有3个派出机构(石家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河北石家庄循环化工园区、石家庄综合保税区)行使所在地域行政管理权。2014年9月9日,国务院批复河北省政府关于石家庄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国函〔2014〕122号),同意撤销石家庄市桥东区、藁城市、鹿泉市、栾城县,同时设立石家庄市藁城区、鹿泉区、栾城区。

三、石家庄习俗的相关文章分享

1.石家庄市人春节过年习俗大全,老石家庄市人春节过年的传统习俗

石家庄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虎头鞋可以说无人不知,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曾经是每家孩子必备品的虎头鞋,渐渐被大众遗忘。但在石家庄的农村地区,一到春节,孩子们依旧有着穿虎头鞋的习俗,穿上虎头鞋,虎头虎脑一整年。记者在石家庄高邑县看到,妇女们团团坐在一起,纳鞋底儿,绣虎头,为孩子们准备上一双虎头鞋。传统的虎头鞋,就是指鞋前脸和鞋帮上绣制着虎头图案的一种手工布鞋。在过去,人们认为老虎是百兽之王,可以辟邪去灾,所以会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