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网 > 幼儿教育 > 正文

幼儿之间有了冲突怎么办(四)

时间:幼儿教育 上大学网
老师,我的孩子见人就‘咬’,这怎么办啊?”原来,她的孩子牛牛上幼儿园的第二天,被一个孩子在手臂上咬了一下。晚上一家人心疼得不得了,牛牛也哭喊着说不去幼儿园了。这时,牛牛的爷爷哄孙子说:“明天去幼儿园咬那个小朋友好吗?今后谁要咬你你就先咬他。”谁知就这一句不加思考的话,竟种下了祸根。没过两天,就有小朋友被牛牛咬伤。更糟糕的是,这件事还没了结,牛牛又把班中一个小女孩的脸咬伤了,这下家人着急了,开始开牛牛的批斗会,连哄带吓,希望他不要再咬小朋友了。

然而,牛牛咬人的事不时发生。一个月的提心吊胆,还是等来了最坏的消息:幼儿园根据家长强烈要求,牛牛必须退园。可怕的是,恶梦并没有结束。退园在家的牛牛,下楼与小朋友玩耍,只要稍有争执第一反应就是去咬对方。

显而易见,牛牛的咬人已经成为一种恶习了。根据心理学研究结果,在人生的早期,婴幼儿具有很强的吸收性心智,很容易就能学会一件事情,特别是这些事情如果和他当时的情绪、自身的生理感受联系在一起时,就更容易学习了。牛牛在第一次被小朋友咬后,情绪极度紧张和恐惧,家里人的关心和制造的悲愤气氛使牛牛一下子就接受了“咬人”的建议。但由于他年龄小,不能对别人的行为含义做出准确的判断,凡是感觉对方有可能侵犯自己就“先下口为强”。每次被咬小朋友的痛哭和他被关注、被批评,对他来说更是一种负面的强化刺激。

要改变这种行为,对其进行认知治疗显然不太可行,因为一个三岁的幼儿是“听不懂”道理的。可行的方案就是行为疗法,也就是用替代强化和负强化等方式来矫正牛牛的行为。

首先,我们策划了一场家庭“闹剧”。因争抢看喜欢的电视,牛牛爸爸把妈妈“咬”伤了,结果爸爸被一家人指责,不允许进屋睡觉,只能在客厅地板上过夜,爸爸被冻感冒,最后还让牛牛陪着爸爸去医院“打针吃药”。在这个过程中,家人都不理爸爸,爸爸很“痛苦”,只能和牛牛“诉苦”;在博得牛牛同情后,邀请牛牛和他一起给妈妈认错、道歉,在全家人面前保证“以后再也不咬人了。”在进行这场“闹剧”的同时,每天妈妈利用晚上睡觉前给牛牛讲《老虎拔牙》的故事,老虎到处咬小动物,小动物就联合起来拔它的牙。为了巩固效果,还让牛牛把故事讲给全家人,并让牛牛和爸爸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