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网 > 职业生涯规划 > 正文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心理降教育探索

时间:职业生涯规划 上大学网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及就业后频繁跳槽等问题一再被提及,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大学生目标感缺失,自我认识程度不高,对自己的专业和将来从事的工作的关系不了解。这也暴露出当前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与不足。为此,教育部于2007年下发了关于在各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为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各高校纷纷开展了一系列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讲座、进行就业指导等。但从实践效果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就业指导着重于求职技巧而忽视对大学生生涯发展的指导,讲座对象有限且内容缺乏延续性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机结合的相关探索或许能给从教者们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可能性

  1.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根本目标的一致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目标绝不仅仅是指导大学生如何就业,而是要帮助大学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观、职业能力及气质、性格等基础上,结合职业环境等客观条件和制约因素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确定行动方向、时间及具体方案。大学生在职业生涯方面的困惑包括很多方面,如自己能干什么,自己想干什么,自己适合干什么,环境支持和允许自己干什么?自己所学的专业出去以后有什么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减少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格发展上的心理困惑,具有成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大学生往往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而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己、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也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

  2.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融合性

  “大学生自我认知”(具体包括对自身气质、性格、能力、价值观、兴趣等的认知)、“职业能力”(具体包括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能力等)、“职业世界探知”(具体包括对职业与专业关系、职业环境分析等)以及“职业决策技术(包括生涯决策平衡单等的运用)”是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内容,“自我认知”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对准现实 “生涯通道”,做好人生规划的前提。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等内容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门,更是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技能。 “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活动,进行着自我的心理调节,能在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都得到正常发展,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形成健全的人格。”[1]职业生涯目标的明确与生涯设计的过程也能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人能尽可能把内在需求与外在需求契合在一起,将‘我意欲’和‘我必须’统一起来,从而使人的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 [2]因此,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相互交叉,共同促进。

  3.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优越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引导学生在开放、安全、融洽的氛围中去认知自己和职业,去了解职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及职业决策的方法,同时练习职业生涯规划决策的步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如果采取单纯的知识讲授就可能变成空洞的说教,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不到真正的引导教育作用。这就决定职业生涯教育的模式必须是经验式、建构式的。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常用的团体心理辅导技术是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通过一群有共同需要或问题的人的聚集和参与,形成团体互动的力量和意图性的团体经验,从而达成个人发展的心理辅导方式。团体心理辅导中,通过营造良好的团体心理氛围,大学生在开放接纳的心理环境中通过游戏体验、角色扮演、经验分享、脑力激荡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了解全面真实的自己,同时团体的集体智慧和社会支持也能激发大学生去更深入地去探究职业世界,更多地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相关信息。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具有感染力强、影响广泛、效率高、省时省力、辅导效果易巩固和迁移等特点。因此,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往往是各大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形式。

二、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方式

  1.教育内容的结合

  由于种种原因,高校一般都在大学二年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课时控制在16-20左右。就业指导则通常在毕业前进行1-2次。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讲座的时间、内容都不固定,缺乏统一性、系统性。这些有限的课程、讲座及就业指导很多都是为了应付教育部有关规定而开设的,大都流于形式,其实根本无法真正完成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教育,无法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目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课程设置及教学研究更是有了极大的进展,能较好覆盖到高校每一个大学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必然和大学生的心理个性、心理发展密切相关。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可以进行适度整合,如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职业生涯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安排如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等的学习与测试等内容。这既可以弥补当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课时的不足,又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贴近大学生的心理实际,为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2.师资条件的结合

  长期以来大学教育中往往把就业指导归为学生工作的一部分,没有认识到职业指导是一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职业领域。从目前各高校的实际情况看,专职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人员不仅数量少,专职工作人员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不少人是“半路出家”,专业化程度不高,素质参差不齐。师资成为制约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开展的主要因素。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时间较长,各级各类高校都纷纷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了完善的教学设备和人员,同时由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背景相似,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能较好胜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有关职业素质、自我认知等方面的教育工作,再加上专业教师及聘请的一些行业内人士开展关于职业认知、职业探索等方面的教育,几方面结合能较好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到实处。

  3.教学形式的结合

  随着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逐步开展,在教学形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考察相关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以“团体生涯心理辅导”形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得到很多从教者的好评。研究认为,职业生涯教育如果局限于课堂讲授、专家讲座,学生容易变成“被动接受者”,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而以 “团体生涯心理辅导”形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在团体生涯心理辅导活动中,以团体一员的身份参与到团体中来,通过团体生涯心理辅导的一系列活动,实现对自我认知的提升、感受职业的特性及要求、学习职业决策的技能、增强职业发展的能力、体验职业生涯规划中种种复杂的心理过程,这种体验、参与过程中的经验和感受,使他们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变得不再抽象,不再“遥不可及”,而且在团体活动中,通过交流,借助团体的动力,大学生可以从团体其他成员身上得到启发,甚至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有效方法。同时,团体交流使他们认识到对生涯规划的困惑不仅某个人存在,而是大家共同要面对、探究解决的问题,这可以消除他们在心理上的不安,能更好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也有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三、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应注意的问题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充分利用高校的设备、师资等资源。依据不同理论的生涯心理团体辅导还会不断出现,很多学校在职业指导中应用心理辅导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二者的有机结合前景广阔,但应注意以下问题。

  1.师资问题

  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具有良好的心理学背景,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要求执教教师具有心理学知识,同时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这样,才能在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决策时从专业与职业发展的角度提供真正有效的帮助。目前高校师资缺少的正式那些真正有相关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士,这使大学生真正了解职业世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部分高校本身心理健康教育尚有不足,更难以兼顾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因此,一方面应鼓励有志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到相关行业学习交流,支持他们参加“职业规划师”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及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聘请相关行业领域的“能工巧匠”和“专业人士”到大学兼职担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同时,对这些教师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通过几方面的努力,建设、培训一支心理学知识背景和专业知识背景相结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师资队伍。

  2.结合的形式问题

  如上所述,团体生涯心理辅导这样一种助人的技术正日益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趋势,但是,由于这一技术对领导者的要求较高,如果掌握不好,团体辅导方案实施中可能“曲高和寡”。此外,团体生涯心理辅导针对的对象是团体,对于个体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无法解决。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中,应将职业生涯心理问题的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

  3.结合的内容问题

  事实上,不仅仅大学、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都在以新的视角看待职业生涯规划,因此,不仅仅是职业决策的相关内容,其他如职业转换的准备,其中的心理准备也将进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范畴,这也是二者有机结合中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