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
,财政部印发《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依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的要求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之后又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等操作规范,不断推动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按照规范第六十四条,审计机关在进行审计时,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的有效性应当纳入检查,揭示相关内部控制的缺陷,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处理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结合审计实践发现,部分单位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认识不够、工作质量不高等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一、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知和重视程度不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近年来,内部控制作为堵塞漏洞、完善监管、优化流程等的有效管理途径,越来越得到行政事业单位重视。审计抽查也发现,还有一些单位对这项工作重视不够,个别主要领导不学文件,不明白或不清楚内部控制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甚至认为这项工作与单位主责工作联系不大,是自已束缚自己,给自己添麻烦;一些财务人员自认为,现行财政部门逐年出台一系列财务监管制度,部门预算编制、决算编制审核等逐年细致,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全程监管单位各项开支,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多大作用,在人少事多普遍存在的单位只是增加了单位工作量,实际发挥的作用并不大。
(二)工作效果和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此项工作实施时间不长,规范虽然明确了方向、内容和重点等,但在具体操作中,行政事业单位如何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抓好内部控制体系的系统完整设计,可借鉴的经验不多,工作效果和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1、有的单位没有开展风险防范评估,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不符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操作性或针对性不强,没有涵盖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全面性原则不到位。2、按照规范要求,在开展单位层面风险评估时,要重点关注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情况、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情况、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情况、财务信息的编报情况等六大重点,在开展经济业务活动风险评估时,要重点关注预算管理情况、收支管理情况、政府采购管理情况、资产管理情况、建设项目管理情况、合同管理情况等六个方面重点,实际操作中,多数对业务活动方面涉及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考虑较多,内控设计、运行和监督等考虑较少。
(三)控制方法综合运用较欠缺。检查发现,有的单位照搬照抄其他部门的制度;有的单位人员少,关键岗位职责划分不清,一人兼任多个岗位,出纳会计双肩挑,岗位相容,不相互制约;有的单位内部授权审批控制不严,重大事项集体决策执行不好;有的单位预算控制不力,年初预算与实际执行出入很大;有的单位财产保护控制不力,资产多年不清,账面与实际不符;有的单位会计控制不到位,财务人员无证上岗,会计档案管理不严;有的单位表单和票据的填制、审核、归档、保管等流程不优,关键点监督不够;有的单位不按规定进行部门预算、决算等信息公开,有的公开不完整或不规范。
二、加强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一)强化第一责任人意识,重视抓好内控管理。规范第六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行政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充分了解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把强化内控管理工作放在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保证资产安全及有效使用、防范和预防舞弊腐败的认识高度上去,起到主导作用,经常过问并监督。加大教育宣传,把内部控制的管理理念传导致所有干部职工,在具体的工作中运用好内控控制方法,逐渐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
(二)加强风险评估,做好与实际的结合。在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时,首先应坚持每年开展一次风险评估,找到内部控制的薄弱点和关键点,要重点关注重要业务事项,特别是涉及内部权力集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和管理需要建立与与单位的业务性质、业务范围、管理架构、经济活动、风险水平及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能照搬照抄,不切实际。
(三)做好内部控制的协调推进,综合用好各种控制方法。内部控制涉及单位层面和业务活动两方面,在其落实过程中并不仅仅是财务管理部门的事,实际上是贯穿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各个层面,最终在财务管理的业务某方面反映出来。所以,应该重视不同的内部控制方法在不同层面发挥的作用,综合施责,从源头起实行权责对等、建立相互制约和监督的工作机制,注重过程监管,强化预算控制、单据控制和会计控制,形成有效的风险评估和防范机制。
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
行政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维护自身的利益,则会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这不仅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而且还是提升行政带来单位自身运营效率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更好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目标的实现,维护事业单位资金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长期以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金都主要依赖于财政拨款,这就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对于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建设工作缺乏重视,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较大制约影响,因此需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更好的推动事业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缺乏明确的控制理念。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由于缺乏明确的控制理念,从而导致内部控制效果并不明显。这就要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和员工对会计控制缺乏深入的了解,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即使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由于缺乏可操作性,从而导致无法有效的执行,最终无法有效的将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没有形成健全的制度体系。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建立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缺乏全面性,在日常经营活动中遇到一些问题,往往还会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经验来进行处理,缺乏制度标准的约束,对问题的处理存在较强的随意性。另外,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控制流程的制定上过于简单,而且缺乏预知性,这就导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控制不合理的问题,甚至存在着明显违规的行为。
基础部分过于薄弱。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政府职能部分,其不具有盈利性,日常运营资金主要依赖于财政拨款。正是由于这一特殊性,从而导致当前很大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基础东北,缺乏事前控制,对于内部各种资金支配的记录和凭证缺乏有效的记录,财务岗位划分缺乏合理笥,没有实施岗位相分离,同时在账簿管理上过于重视分类账,重视对会计报表的提供,而对相应数据的分析缺乏有效的重视。
太注重形式,缺乏相应的奖惩机制。近年来,随着各项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很大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都开始意识妻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加快了对会计控制制度的完善。但由于受制于人员素质及管理体制的影响,内部会计控制过于注重形式,一些稽查工作只做表面文章,缺乏深入笥,这就导致事业单位相关的控制工作缺乏深度的管理,再加之缺乏相应的奖惩机制,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及贪污腐败现象滋生。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
提高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是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因此在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中并不要求完全排除风险。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自身体素质的高低及其日常工作的的实践经验。可以说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结是一套防范机制,需要会计人员充分的意识到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实施。
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会计队伍,这是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必要条件,同时高素质的会计人员,不仅能够确保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有效运行,而且还能够有效的保障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和完整性。同时会计人员整体素质较高,能够有效的确保控制过程真实性的提升。会计人员作为会计管理体系的执行者,其自身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到会计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确保其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的提升会计人员的法制意识,从而在其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更好的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实行授权批准控制制度,明确内部会计责任。要想保证一个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制度的灵活运行就必须排除控制上的限制因素,结合以往的一些会计工作者经验,我们不难看出授权批准制度在会计控制中的重要性,同时还有就是对内部会计责任的明确,这有助于我们对会计核算工作和管理工作进行比较连续性的和系统性的监督和检查,这样责任的合理明确分配也帮助我们更加便捷的找到会计工作中的不足,同时找到相关的责任人,然后及时进行改进,这样对于我们控制体制运行的流畅性有一个很好的保障。我们在工作中很多操作不仅不规范,甚至有一些都是违规的,所以必须予以相应的惩罚,这样能保证会计管理的正常运行。
推进内部控制信息化管理。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各项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加快对内部会计制度改革的力度,在工作中不断进行创新,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手段来推进内部控制信息化管理的进程,努力提高内部会计控制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利用计算机技术及现代高科技手段来实现对收入和支出的校对,控制和管理好预算和对外投资,确保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有效利用,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性。
当前在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进行衡量时,内部会计控制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这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工作中,需要加快对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机制的完善,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能够保持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一致性,从而在事业单位健康发展过程中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我们需要加快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改进和完善工作,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
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主要是指事业单位为了履行职能、实现整体目标而设立的一个管理体系,也是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在目前事业单位管理过程中,内部控制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内部控制中所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因此,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内部控制意识是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在现今的许多事业单位中,许多领导或者负责人缺乏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以及其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重要性的了解,进而不能够建立起完善有效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其中仍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有些制度并没有考虑自身单位的实际情况,在其内部控制中并不能有效地实施,进而导致在预算以及经费方面出现严重的问题,极易造成单位的经济损失。
2.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由于事业单位内部会计以及领导缺乏对会计控制制度的认识和重要性的了解,经常会使得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起不到相应的作用。现今,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第一,事业单位内部并没有会计控制制度,同时也不具备具体的实施规范,进而导致会计在处理相关事项时没有规范的制度可依,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第二,事业单位内部具备符合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会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和监督事业单位内部的经济财会行为,但是大多时候会由于其他的主观因素或客观条件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第三,单位内部具有相关的控制制度,但还是会有一些措施不得当,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3.事业单位人员缺乏应有的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
首先,无论是正规教育还是继续教育,内部控制的内容都没有被提到重要的位置,即便提到,所提及的内部控制的内容过于简单,导致财务人员对内部控制知识掌握的较少,缺乏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深层次了解。其次,相当多的财务人员主动学习意识不强,忽视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对新形势下存在的风险缺乏应有的防范意识。个别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职业道德缺失,甚至出现贪污、挪用公款等现象,给单位和国家造成损失。
4.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缺乏一定的执行力度
在事业单位中,要有效地实现内部控制是很困难的,一是因为制度的不完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执行力相对薄弱。而导致控制执行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工作人员的岗位分配不当,内部业务的处理工作过于交叉复杂,相互过于分离,缺乏联系和协调、从而致使各部门不能很好地进行相互制约和监督。如果在一个工作环节上出了问题或差错,那么交接到下一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就不能对其进行及时的纠正,进而对单位带来严重的后果。
二、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应遵循的原则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作。要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就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单位内部的协调配合
在单位的各项经营活动的处理中,不是单一的某个工作人员或者部门就能够完成,它需要各个人员和部门进行相互协调和配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要相互进行制约和监督。对于不同的工作岗位和工作部门应该进行同步,每一项业务的办理手续和流程的衔接都要足够的紧密,避免执行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时,出现脱节的现象,保证事业单位内部业务处理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2.单位内部工作岗位职责的明确
在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中,要按照平日业务活动的性质和功能类型,对工作岗位进行划分,同时对其赋予相应的工作内容和职责权限,规定操作规程和处理手续,明确纪律规则和检查标准,同时,保证不相容的岗位相互分离,确保不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形成相互协作、相互制约的机制。
3.成本效益原则
在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单位本身的特质、管理水平、业务处理范围等因素,要尽可能的设计出适合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此外,要估计实际情况,力求成本小,保证执行内部控制的成本低于由此所产生的管理收益,以确保事业单位的稳定运行。
4.适时性
对于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并不是固定的,要随时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单位的业务范围以及管理等外部客观环境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以有助于内部控制制度更好的执行。
三、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若干建议
1.增强单位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的意识
对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是否合理和有效主要在于单位负责人对其的意识,因此,加强单位负责人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意识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要加强单位负责人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面的培训与相关知识方面的学习,既能使其掌握关于内部控制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能提高其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监理和完善的重要意义,进而提高其对内部控制的充分认识以及创建内部控制环境的必要性。此外,也要加强单位其他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进而能够配合并自觉遵守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形成“人人了解内部控制,个个参与内部控制”的良好氛围,为单位有效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2.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现今我国对于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方面还并没有相关的规范指导,因此,事业单位应根据实际上单位内部管理和业务的具体内容,来制定内部财务会计制度,要尽量全面完整、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对于内部会计的控制制度并不是单纯的为了根除所有的风险,而主要在于对潜在的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在建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过程中,我们要将单位的业务管理以及活动等各个部门、环节以及工作人员联系在一起,同时要随着国家的相关规定以及事业单位的自身情况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完善,以便确保有效地实现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
3.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人员的综合素质
确保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就在于拥有一个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水平的工作团队。通过加强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来更新其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同时要加强工作人员的自身素养以及职业道德水平,树立良好的单位内部控制意识,进而营造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与此同时,这也是有效实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保证。
4.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
许多事业单位缺乏对内部控制的有效监督,以至于不能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作用,因此,有必要加强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监督。首先,对于设有内审机构的事业单位,要充分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严谨性,同时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通过实施健全的财务制度,对单位内部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提出和改正,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来加强事业单位对内部的有效控制。其次,对于没有足够的条件而不能建立单独的内审机构的事业单位,更要提高财务审计方面的监督,同时对各种监督机制进行全面充分而完善,此外,也要充分发挥其他结构以及监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监督作用,以便于充分做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行政体制的改革,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也随之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能否有效的实现与其整体的运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国民经济。在这种新形势下,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从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并通过各部门以及各个工作人员的协调和配合,切实做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