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实践中建功立业发言稿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科学分析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坚持*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文化强国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党的中央全会专题研究和部署文化建设问题,体现了*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文化建设承载历史使命的科学把握,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决定》强调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定》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阐述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历史宣言和行动纲领。我们要深刻领会推进文化改革发展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奋力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为加快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一、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永葆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战略举措
一个政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在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只有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才能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结合时代条件,围绕党的宗旨和中心任务,提出自己的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发挥文化工作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党的事业无论处于艰难探索阶段还是蓬勃发展时期,对文化建设的重视都坚定不移、从未动摇。
在上世纪40年代中国抗战最困难的时期,*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至今仍闪烁着时代光芒。他在一开篇就鲜明指出,要“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深刻揭示了文化建设对于我们党实现自身宗旨、完成历史使命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文化发展规律性的把握不断深化、日益自觉,推动文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为*注入强大动力。*同志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同志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上升到我们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高度,强调指出:“*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方面,表现在能够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上,而且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现在能够创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上。”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发展*先进文化,是*的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显著标志。”进入21世纪,党的十七大号召全党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出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践证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在风云变幻中立于不败之地,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重视和发挥文化建设在坚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中的基础性作用。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我们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发展*先进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对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至关重要。正如《决定》所强调的,必须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我们要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建设反映时代进步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的先进文化,进一步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始终发挥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作用,始终成为*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发展*的内在要求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幅度增强,一个生机盎然的*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成功探索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的伟大成就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赞誉。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开拓*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总体布局,就是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实现*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同步推进*、*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建设,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4个方面达到相互协调的更高境界。
文化建设是*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渗透在各个领域,与其他建设相辅相成、相互支撑、互为条件。文化建设不仅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越来越大,而且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作用日益突出。在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创造物质条件的同时,文化建设也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形成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逐步增强的良性互动局面。文化建设是推进政治建设、发挥政治制度优势的深厚土壤。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息息相关。扩大*民主、建设*,需要在全社会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营造有利于政治建设的文化氛围。文化建设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必须持之以恒地发挥文化在振奋民族精神、引导教育人民、纾解社会情绪、营造稳定和谐局面中的独特作用。可以说,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相互交融程度正在不断加深。文化自觉的程度、文化建设的水平,深刻影响着其他建设的内涵和进程。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正如《决定》所明确指出的,“物质贫乏不是*,精神空虚也不是*。没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这是我们党对*文化与*关系所作的精辟论述,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将推动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迎来一个新的高潮。
三、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决定》进一步指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这充分表明了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特殊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深度拓展。
文化改革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人民越富足,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就越高;国家越富强,对国民精神境界提升的要求就越高。回顾世纪之交,当我国城乡居民生活从温饱步入总体小康,社会的精神文化需求明显增加。总结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或超过3000美元,国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将呈现快速增长甚至是井喷的态势。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提升,我国进入消费结构提升、文化消费活跃的阶段,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前所未有地强烈,呈现出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日益迫切,而我们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还远远不能满足城乡居民需要,既有总量严重不足的短缺,也存在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缺口。展望未来10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之日,十几亿中国人对实现自身文化权益的要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必然更高、更加多样化,而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标志之一,也将成为衡量民生改善程度及社会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必然要求全面提升国民文明素质。这是党和国家事业代代相传、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当前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人文素养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进程还不相适应,公平与正义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民主与法治意识等仍有待提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公民的文明素质已成为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短板,迫切要求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进一步发挥文化建设在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的作用,以*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塑造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品格,培育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全党全社会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只有这样,我们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才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同步提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共同增长的小康社会。
四、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课题
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应有之义。我国经济连续30多年保持了近10%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但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传统发展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进入“十二五”时期,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附加值,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提升文化产业的比重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选择方向。文化产业以创意为源头,是一种科技含量高、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知识密集的绿色产业,在增加就业、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文化产业逆势上扬,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电影产业出现井喷式增长,2010年票房过百亿元,连续6年增幅超过30%,进入全球电影市场前十名,扭转了国内电影票房前五名都是进口大片的局面。出版行业整合资源、改革体制,组建了若干个跨地区跨行业、资产和产值双双过百亿的大型企业集团,整个行业年产值突破1万亿元。网络游戏产业的规模达349亿元,动漫游戏、数字音乐、数字电影、网络视频、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公共视听载体、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兴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迅速崛起。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科技结合所产生的创新创造优势正在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可以预见,未来现代信息技术更加广泛的应用,不仅将深刻改变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而且将极大改变产业业态和文化产品生产、传播与消费方式。能否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们坚持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推动文化惠民工程等重大文化建设项目重心下移,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和中西部倾斜,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向城乡基层延伸,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丰富了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和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城乡、区域文化建设差距大、发展不平衡,农村、中西部地区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农民及城镇低收入居民、农民工等群体文化生活还很匮乏。必须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这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把这项任务完成好,才能真正实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总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直接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决定》强调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央通过文化改革发展促进实现主题主线的战略思路,这是极富远见卓识的重大举措。
五、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解决当前文化领域突出问题、实现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伴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我国文化建设空前发展和繁荣,取得了辉煌成就,呈现出活力迸发、硕果累累、英才辈出的崭新面貌,走出了*文化发展道路。我国文化发展进入了历史上最好时期。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伴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我国文化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相比,与急剧变化的国际形势提出的要求相比,还不完全适应。《决定》深入分析了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从8个方面指出了当前文化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
文化领域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对我们提出了严峻而紧迫的现实课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就难以落到实处。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忧患意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冷静审视,进一步提高对新的形势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大意义的认识,抓住机遇,积极谋划,在改革创新中破解难题,在科学发展中提升水平,努力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
六、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要保证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正如《决定》所指出的,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开了文化支撑,即使有繁荣的经济,强国地位也难以确立,更不易巩固。综观全球,许多发达国家均拥有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和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加快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日益呈现出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态势。
当前,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优势充分显现,得到许多国家的关注和认同。与此同时,我们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在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方面作了一些新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我国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机制,与145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签署了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与近千个国际文化组织和机构开展文化交往。构建了中美、中俄两大人文交流合作机制并提升到战略层面,与欧盟、东盟、非盟、阿拉伯联盟、上海合作组织和东北亚加强了人文交流合作。人文交流对增进国际理解和政治互信、促进文化相互借鉴、维护文化多样性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树立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文化大国,但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没有转化为较强的文化软实力。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与经济国际影响力很不相称,文化产品输入国角色与物质产品输出国地位很不匹配,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特别是我国国力的显著上升,引起了一些国家的疑虑和不适应,如何增加国际社会对我国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理念的理解和认同,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是我国软实力建设面临的新课题。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决定》指出,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再次强调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文化强国,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广泛开展人文交流,坚持政府与民间并举、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并重,推动优秀文化产品走向世界、造福人类,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让各国人民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情感和发展进程,深切感受中国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真诚愿望,为我国*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新贡献。
七、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寄托着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梦想和追求。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撑。没有文化强国就没有现代化强国。正如《决定》所强调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在世界文明史中,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延绵至今而生生不息,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古代中国曾有领跑世界数百年的经济盛世,更创造出熠熠生辉的灿烂文明,即使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优秀传统文化饱受风雨磨难,却依然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在*制度下,中华文化经过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的锻造更加成熟,在与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相互交流中更加充实,呈现出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恢弘气度,彰显出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的时代追求,展现出民族的魅力、时代的光芒、国际的视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今天,我们这个底蕴深厚的文明古国已经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展现出光明前景。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决定》第一次把建设*文化强国作为奋斗目标,作出重要战略部署,系统阐释了基本内涵和整体要求,发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动员令。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破除障碍,吐故纳新,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奋力开拓创新,创造出文化的新辉煌,永葆中华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展望未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前景坚信不移,对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光明未来矢志不渝。*中国必将跻身世界经济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行列,也一定能够成为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文化强国。
伟大的时代呼唤着繁荣的文化,我们肩负着前所未有的历史重任。让我们紧密胡锦涛同志为*的*周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坚定不移地走*文化发展道路,为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篇二: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实践中建功立业发言稿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是执政的客观规律性揭示,又是执政实践的长期探索性过程,始终表现为具体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提高执政能力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因时、因地制宜,拓宽视野、勇于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要在推进我省发展和改革的实践中把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贯穿始终,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本质特点和要求,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重大问题的思考,有重点地选择努力方向,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此,我们要科学把握执政能力建设的长期性、整体性、实践性,立足于全省发展和改革的实践,以深入推进“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浙江”为主线,把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推进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不断提高推进发展改革工作的五种能力。
宏观思维、善谋全局的能力。“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谋划全局的能力,就是指洞察全局、思考全局、指导全局、配合全局的思想方法和工作能力。谋划全局,要坚持宏观思维,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把握规律,抓住关键。要把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和解决带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问题上,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善于把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置于国内外宏观形势和全国工作的大局中来思考、来谋划。
预测研究、当好参谋的能力。作为省委省政府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决策的重要参谋部,当好参谋是我们的主要职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强对经济运行态势的分析,根据发展变化的情况,及时提出对策建议,采取应对措施,做到见之于未萌,止之于未起,防之于未然。要当好参谋,关键是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趋势,超前研究分析,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
综合协调、统筹兼顾的能力。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坚持“五个统筹”、推进“八八战略”的必然选择。提高执政能力,就要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和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全局调控和利益协调,有效地整合社会的组织、体制、机制和观念,正确反映和兼顾各地各种利益,构建社会均衡发展的格局,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和谐发展。
改革创新、破解难题的能力。随着我省改革的深入和利益结构的调整,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必然会产生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出现很多难题。真正检验执政能力的,不是一般性的难题,而是反映在对重大难题的破解上。要推进改革,就要加强重大改革问题的超前研究,做好相关理论储备,加大对重要改革事项的探索实验,及时把握来自基层和群众的各种有价值的实践创造,并对其推广和完善提出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同时,积极组织试点,积累经验,扎实推进。
谋划指导、精于操作的能力。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既是我们谋划指导的结合点,也是是否精通操作的试金石。精于操作,就是要投身于发展改革的具体实践,从操作层面切实把中央和省委各项部署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取得实效。因而我们要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观念,切实把精力放在求实效上,加强具体工作中的谋划指导。善于根据浙江省情,借鉴和吸收各地的成熟做法和经验,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上级精神变为可操作性措施,转化为具体行动。
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我们只有在实践中切实提高和不断完善推进发展和改革工作的五种能力,才能真正建设一支“勤学习、善思考、精操作”的干部队伍,为进一步提高推进我省发展和改革的能力提供可靠保障提高推进发展和改革的能力。
篇三: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实践中建功立业发言稿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要坚持*改革方向,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这一重要讲话,彰显了国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坚定决心。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级政策制定机关事前把关,对限制公平竞争的政策不予出台,这是破除制约公平竞争制度障碍,向地方保护、行业垄断等开刀的一项重要举措。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是*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
在长期的改革发展实践中,我们摒弃“拿来主义”“教条主义”,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我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着眼解决现实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机制弊端,立足国情、扎根现实,突出问题导向,在发展中实现自我变革、自我完善,这是*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创新发展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内涵。公有制为主体是*制度下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近年来,有不少声音质疑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消除这种质疑,前提是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市场参与者可以公平角力。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要求不得在准入、退出、生产经营等方面设置歧视待遇,让公有制经济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凤凰涅?”,也让其他所有制经济在公平竞争的阳光下“百花齐放”,共同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可见,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建立,能够推动国有企业更有创造力、更有活力,进而发挥*的独特优势。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重要途径,丰富完善了*政治经济学的实践基础。发展*,政府和市场不是“此消彼长”,而是共同发挥作用。中国从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始终在不断认识和调整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关系。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要求资源配置更大程度、更大范围由行政主导转向市场决定,是落实“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具体举措,也是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制度保障。具体来说,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变,主动放权,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克服部门利益掣肘,将更多的资源配置权力让渡给市场。与此同时,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制度保障,弥补市场失灵,为市场有效配置资源和经济有序运行创造良好环境。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有助于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在此背景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有助于提高要素使用效率。充分发挥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使用效率,提高企业生产率,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而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孕育过程就是要素效率改善的过程。从外部环境看,破除地方保护和行业壁垒等体制机制障碍,能够进一步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促进要素自由流动,释放更多经济活力。从内部激励看,公平竞争的环境促使企业最大限度激发自身潜能,激烈的竞争压力倒逼企业提升市场灵敏度,盘活要素存量,矫正要素扭曲,激活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有助于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激励创新需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根据熊彼特的观点,经济增长是一个“动态创新”的过程,充分竞争能够更好地推动创新发展。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对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现经济蓬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有助于完成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有力、有效、有度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命题。高库存、高杠杆、高成本,过剩产能消化不畅,“僵尸企业”僵而不死,其症结在于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导致价格信号失灵、市场无法自动出清。遵循市场规律,实现优胜劣汰,能够缩小供需失衡,淘汰落后产能,实现提质增效。
保障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有效落地的路径
*强调,要把完善和发展*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建立,对完善*政治经济学、解决现实问题、维护市场竞争环境、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和深化市场体制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实现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有效落地,需要认真理解和执行《意见》,并切实履行好工商总局的职责使命。
科学理解、严格执行《意见》的有关规定。需要科学理解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如何确保政策制定机关“自我审查”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除各级政府应加强自我约束外,《意见》特别指出“在条件成熟时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估”,为后续完善审查制度奠定了基础。二是如何处理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之间的关系。改革需要循序渐进,建立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也绝非一蹴而就,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要按照“谁制定、谁清理”的原则,稳妥处理存量问题,逐步实现对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的完全清理和废除。三是如何正确解读例外规定,避免被滥用。《意见》规定了四种例外情形,但例外规定绝不是“开天窗”,事实上,这四项例外的适用非常严格,需“对实现政策目的不可或缺”和“不会严重排除和限制市场竞争”两个条件同时满足,还要逐年评估。
工商总局要当好市场秩序的“守护神”。要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为更多市场主体公平参与竞争创造有利条件,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服务。要立足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积极推进统一的市场监管,优化监管资源和监管水平,探索完善大市场、大监管、大服务的市场监管新格局。要通力协作,与有关单位共同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起草实施细则,进一步细化公平竞争审查的内容、程序、方法,加强协调、凝聚共识,确保制度有效实施。要在社会上倡导竞争文化,加强宣传培训,做好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通过发布竞争状况评估、培训调研、及时公布反垄断执法案件等各种形式推进竞争倡导,为制度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