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清单一
各级各部门在查摆问题、开展批评工作中,要对照“问题清单”,按照“五不列”的要求进一步找准找实存在的“四风”突出问题、深入开展谈心交心,认真撰写对照检查材料、开好高质量的专题民主生活会、边查边改解决好“四风”突出问题。
一、形式主义方面
(一)正确的政绩观存在偏差
1.思想不够解放,机械地执行上级指示,讲“普通话”多,讲“本地话”少,过去丧失了一些发展机遇,现在也未能完全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导致经济发展不够好不够快。
2.片面追求GDP,以数据看干部;简单地压任务,忽视了宣传引导,如跨越发展目标、农民增收目标、农转城、新农合等,层层加码、压任务,而对民生改善、环境保护等一些体现科学发展的指标不太重视。
3.朝令夕改,换一个领导换一种思路、调一次规划,不能一张规划蓝图抓到底,“新官”不理旧事;“指”到哪里,就要求下面干到哪里,职务高的领导说了算,政策文件摆一边,随意要求基层改变思路迎合。
4.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路边工程”,只重视修大路,而忽视修便民的小路;不切实际盲目上大项目;项目建设、民生工程多安排在公路沿线,造声势、搞样板、刷墙面、戴帽子,追求“视觉效果”、“轰动效应”。
5.好大喜功,不计成本、违反规律追求速度规模,在发展规划、目标定位上,提脱离现实的口号、定脱离实际的指标,目标一任比一任高,与实际情况、经济发展条件不相匹配,基层难以落实,到处争产值,重复统计、虚报数据,一级骗一级,最终劳民伤财。
6.急功近利,急于出政绩见成效,只顾眼前不顾长远,重视“显绩”忽视“潜绩”,忽视抓基层打基础,搞“短平快”,破坏生态和环境。
7.只对上级领导负责,不对群众负责,开展工作揣摩上级领导的心思,迎合上级领导的喜好。上级领导重视、关注的就抓得多、抓得紧;上级领导不太重视、不太关注的,就抓得少、抓得松,只是发文、开会、喊口号、编数字、报总结,应付了事。
8.责任状多、“创建达标”多,各层级、各系统都争着在基层挂牌、授牌,各种荣誉花样繁多,奖牌发了一大摞,什么作用都不起。
9.搞花架子,安排部署工作简单地分指标、摊派任务,压得基层喘不过气,只好造假应付,把功夫下在建台账、报数字、写汇报、讲成绩上。
10.决策缺乏深入研究论证,与客观实际和群众意愿不相符合,不顾当地的资源禀赋、自然条件等盲目跟风。
11.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视野不够宽,缺少统一长远考虑;干部管理需要改进和加强,一方面对干部监督管理教育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对有问题苗头的干部没有及时打招呼提醒,另一方面对干部有求全责备的情况,激励调动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创造性不够。
(二)文山会海,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
1.文件多,相同内容层层发文,文件简报“满天飞”,可发可不发的多,重要的、管用的少,虚的多、实的少,不结合实际的多、能落实的少;虽然“红头文件”有所减少,但又改头换面成“白头文件”、“白头通知”,实际文件数量没有减少。
2.文风没有体现短、实、新要求,文件质量不高,贯彻上级决定囫囵吞枣、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制定贯彻措施不结合自身实际,“上下一般粗”,甚至“文件打架”,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难以落实;征求意见流于形式,成为“公文旅行”、“公章往返”。
3.习惯用信息简报“看”工作,把报送信息简报作为各类考核检查的重要内容;下级为完成任务而编信息,大量信息报喜不报忧,夸大其词,失去参考作用。
4.上级安排一项工作、下发一个文件,动辄要求下级制定工作方案、实施意见、责任分解、报进展情况、报落实情况、报先进典型、报总结材料,有的甚至文件刚刚收到就要求报送贯彻落实情况,基层干部忙于编写材料,苦不堪言。
5.会议多,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单位也要求参会,什么会议都要求主要领导必须参会,以主要领导是否参会评判对此项工作是否重视,陪会现象突出。
6.会议时间长、效率低,讲话的领导多,官话、大话、套话、“正确”的废话多,管用的就是几句,听的受罪,参会的思想开小差、玩手机、发微信、打瞌睡、随意出进、提前退会的情况突出;会议准备不充分,事先没有充分沟通,议而不决,没有解决实际问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7.以发文、开会作为落实工作的首选措施,满足于开了会、发了文就算贯彻落实。
(三)工作不实、落实不力、弄虚作假
1.多数部门都从各自角度出发,层层签订各种责任书,开展各种各样的检查评比考核,看似合理,实际大量重复,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实效;综合绩效考核的指导性、操作性、针对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考核对象重当前、轻长远,“寅吃卯粮”,应付了事。
2.考核注重看材料、看数据、看台账,不注重实际效果,加重基层特别是乡镇、村(社区)负担,导致基层单位每年要花大量时间应付上级检查,忙于在办公室编造材料。
3.不考虑基层实际,要求基层上报的材料和数据报表多,而且往往要求时限非常紧,“张口要闭口到”,下面没有时间落实,被迫“编材料”、“凑数字”应付。
4.制度建设与实际情况结合不够紧密,制度定得多、条款多,但具体管用的少,“带电”的少;领导带头示范不够,抓制度执行不够严格,时松时紧。
5.工作中安排部署多、具体措施少、检查督促少,不讲实效,碰到问题绕道走,遇到矛盾往上交,不办实事;对相同工作重复督促检查,给基层造成负担,且都要陪同,基层干部疲于应付,没有时间精力抓工作落实,也加重了基层接待负担。
6.作风漂浮,习惯“遥控指挥”,唱功好、做功差,对工作布置多、计划多、规划多,落实少、推进不力,对重大项目、重要工作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抓而不紧,落不到实处。
7.工作底数不清、基层情况不明,不抓落实、不想落实、不会落实。
8.时间观念差,执行能力弱,办事效率低,工作推、拖、滑,不求上进,一项工作压在手上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不闻不问,缺乏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四)学风不浓、学风不正
1.不重视学习,学习风气不浓,学习意识淡薄,应付式学习,学不进去,把学习放在一边,为完成任务而学;领导干部在线学习不想亲自完成,由他人代学;个人交流材料、讲话稿、调研文章、心得体会由工作人员代写或到网上下载。
2.学习流于形式,学用严重脱节,学习与日常工作结合不够紧密,“两张皮”现象突出,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还是老一套;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导致谋划发展、推动工作的思路不宽,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办法主意不多,碰到具体问题无所适从,遇到突发事件束手无策。
3.学习方式、方法陈旧,内容枯燥单一,学习制度不健全。
(五)调研浮于表面,不解决实际问题
1.习惯于“被调研、浅调研”,走的路线、看的点、见的人、听的话都是事先设计安排的,热衷于“门面”和“窗口”,不关心“后院”和“角落”,都往路好走的地方去,偏远、路不好、问题多的地方不愿去,基层也不愿意安排,使调研浮在表面;有的领导不喜欢听真话实话,基层也不敢讲真话实话,汇报中报喜不报忧,调研中听不到实话真话,辨别不出真话假话,获得的情况不真实。
2.调研方式局限于听汇报、看材料,缺乏“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求实精神,深入第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与基层干部群众一起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不够;搞网上调研、材料拼凑,调研文章千篇一律,没有针对性;调研的不写材料,写材料的不参加调研,在办公室“闭门造车”,写出的调研报告对解决问题没有实质作用。
3.把随机调研搞成随意调研、随便调研,问题导向不强,没有调研目的,没有调研主题,失去调研意义;下乡调研不仔细、不认真,回来后乱讲不切实际的话,在干部群众中失去威信。
4.解决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多停留在作批示、提要求上,忽视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督促落实不够,导致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1.执行上级要求和政策阳奉阴违,合意的就执行,对影响自身利益、削弱自己权力的政策搞选择执行、逃避执行、歪曲执行,甚至找各种客观原因和借口拖着不执行。
2.搞表面执行,执行制度有意放松审核、忽视监督、推卸责任,使制度规定流于形式。
3.搞双重标准,严于对人、宽于待己,执行刚性制度规定只盯着别人,对普通干部监督多,对自己及身边人员监督少。
4.机械执行、生搬硬套、呆板教条,落实政策缩水走样,好事办不好,实事办不实。
二、官僚主义方面
(一)疏远群众、脱离基层、对群众缺乏感情
1.不是“密切联系群众”,而是“密切联系领导”,看人“下菜”,对上对下两个样,对领导阿谀奉承、唯命是从,只要上级满意,什么条件都满足,什么事都能办到;对待下属高高在上,对待普通干部和群众官气十足,颐指气使。
2.衙门习气重,工作太摆谱,在群众面前拿架子,不愿深入群众、不愿接触群众,对群众疾苦麻木不仁,对待群众不热情、不耐烦,态度不好、语气生硬。
3.办公不开门,开门不办公,怕与干部群众接触,习惯于办公室听汇报,酒桌上谈工作;不能经常深入基层,即使下基层,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不愿意深入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解决基层实际问题。
4.坐在办公室写文件、施号令,强迫式、命令式安排工作,不了解基层工作实际,自以为是,想当然、打官腔、瞎指挥;制定政策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执行上级决定照本宣科,不注意结合本地区实际,群众听不懂、不理解,致使惠民政策落实成效打折扣。
5.联系群众只注重在重要节日送慰问金、送米、送油、送化肥,平时不倾听群众心声,不知道群众想什么、需要什么、关心什么,对群众没有真正情感。
6.遇事不同群众商量,听不到也听不进基层群众的意见,代民作主,决策部署没有完全从维护群众利益、体现群众意愿、回应群众期盼出发,研究重大项目往往重视领导、投资方的意见,对群众的要求重视不够,甚至忽视群众的利益。
7.没有设身处地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做决策,工作方式方法简单,做群众工作“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用压服代替说服,激化矛盾。
8.服务基层、理解基层,主动支持基层解决困难和问题不够,对一些重大项目和重要工作过多强调属地责任、部门职责,只注重下达指标、交待任务、规定时限、施加压力,而没有深入帮助基层分类指导、分析问题、研究办法、破解难题。
9.为群众排忧解难不及时,坐等上门多、主动问需少,推动解决事关民生的项目、工程和工作力度不大,锦上添花的事搞得多,雪中送炭的事做得少,关注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存在对群众的承诺兑现不到位、反馈不及时的现象。
10.联系群众不够主动自觉,直面群众、倾听民声、问计于民、体察民情还有差距,了解社情民意不够及时、不够全面,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多年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
(二)怕字当头、不敢担当
1.怕字当头,怕干事、怕负责、怕创新,畏首畏尾,瞻前顾后、等待观望、患得患失、退缩不前。
2.工作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拈轻怕重,能推就推,面对热点、难点问题,缺乏信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有事;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的急难险重任务,明哲保身、敷衍塞责、推诿耍滑,绕着走、躲着走、拖着走,不去解决棘手问题,不去触及尖锐矛盾。
3.精神懈怠,干事创业劲头不足,当“太平官”、做“维持会长”,工作按部就班,不善于创新突破,满足于四平八稳,满足于现有成绩,“船到码头车到站”思想盛行,满足于老经验、老办法,习惯于老一套、旧框框,凭经验、惯例、老套路办事。
4.回避矛盾和问题,群众长期反映强烈的不少问题没有得到切实有效解决,致使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5.习惯于动嘴指挥,不愿动手,满足于安排布置,工作中一味压担子、压任务,对下级交任务提要求多,教方法、帮助解决困难少,对基层反映的问题不解答、不表态、不负责,检查督促、狠抓落实不够,对布置下去的工作跟踪问效不够。
6.无事嫌官小、有事嫌官大,困难和问题面前不敢负责、不敢担当,矛盾上交,责任下推,在决策、处理问题上,谈原则问题多,谈核心问题少,绕山绕水无观点,怕担责任、风险。
7.见好事就上、见问题就让,问题都是别人的、好事都是自己的,一旦出点纰漏就想方设法找理由、找客观,往别人身上推责。
8.不敢讲真话、不愿讲实话,讲情面、讲感情,对假情况、假数字、假典型听之任之,只栽花不栽刺,上捧下拉、左右逢源,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面对违反政策规定的现象和行为不能据理力争,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9.缺乏解决困难和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不愿接触也不敢接触群众,面对群众诉求心中无底气、手上无招数、解决问题无办法,怕群众给自己惹麻烦添乱子,怕自己下不了台、收不了场。
10.落实工作抓而不紧,存在畏难情绪和观望思想,言重于行,重部署轻督促,工作“虎头蛇尾”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抓工作始终慢半拍,不追不动,不催不办、办起事来拖拖拉拉,缺乏“紧抓不放、一抓到底”的工作激情。
11.当“甩手掌柜”,任务层层转交,自己浮在面上搞“遥控指挥”;怕出乱子,怕惹麻烦,满足于“搞定摆平”,导致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久拖不决,一些群众长期反映的热点问题解决不及时、不到位。
(三)执法部门和窗口单位办事层层审批,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
1.便民服务窗口不便民,一站式服务不到位,一些服务窗口成为摆设,办事还得跑单位,有的群众办一件事要跑两三趟甚至七八趟;部分服务窗口单位无办事流程公示,工作人员不一次性交代清楚,让群众来回折腾。
2.“吃拿卡要”、收回扣、拿红包,不给钱不办事、给了钱乱办事;通过专项整治后,“门好进、脸好看、但就是事难办”,服务不主动,办事效率低,有时故意设置门槛,采取拖、滑、推的态度,群众对此“望事兴叹”。
3.不能及时落实政策,承诺的事项不兑现,有政策规定的事项找客观原因顶着不办,对普通干部和群众的事情找各种理由拖着不办,逼着普通干部和群众到处找门路、托人情。
4.部门之间不讲协调、不讲配合,缺乏“一盘棋”意识,存在各吹各打的现象,遇事相互推脱,非得等到上级领导出面才能解决。
5.部分行政审批事项过于集中,行政审批事项“接、管、放”还不到位,审批效率不高,有的部门存在推诿扯皮的现象,企业落地难、项目审批难。
(四)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办事不公
1.对基层群众反映的问题有政策有条件也不认真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历史遗留问题和“老大难”问题没有信心和决心,消极应付,该办的不办,承诺的不兑现,失信于民。
2.执法不公,办事不公,以人情代替原则,在征地拆迁、廉租房分配、低保办理、救灾物资发放、扶贫慰问等方面优亲厚友、厚己薄人,不能一碗水端平;政务、村务、财务不公开,致使公平、公正得不到体现,损害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
3.下基层看望慰问,没有深入真正困难的家庭,有重复看望慰问的情况,而部分困难群众得不到关注和关心。
4.办事首先考虑的是部门利益,不从群众利益出发,不从大局出发,只强调部门客观原因,有利的争着干,没利的相互推。
(五)不讲党性原则、追逐名利
1.班子成员之间沟通交流不够,不太协调,工作合力差,互相补位意识差,工作配合不默契,导致工作决策判断不够准确。
2.领导干部没有严格按要求参加所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会。
3.抓工作静不下心、沉不住气,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两年不提拔、心中有想法,三年不挪动、就要去活动”,干一点事就希望得到“回报”,追逐私利争先恐后,刚刚提拔就“琢磨”再上一个新台阶。
4.只谋人不谋事,整天琢磨拉关系、找门路、套近乎,热衷于依附同乡、同学、战友等为纽带建圈子、找圈子、钻圈子,编织“关系网”、营造“人脉”,通过圈子和人情关系搞个人升迁、谋取私利。
5.上级对下级护着、宠着,下级对上级捧着、迎着,同级对同级哄着、抬着,相互迎逢讨好、吹捧抬举,看到问题不指出,有了错误不批评,隔靴搔痒提意见,把批评和自我批评变成了表扬和自我表扬。
6.习惯于揣摩上级和领导意图,习惯于事无巨细地在上级和领导面前表功,只喜欢干领导看得见的事、不喜欢干群众期盼的事,做表面文章,不干实事。
(六)作风不民主、决策不科学
1.民主决策听取意见不充分,凭经验办事,要求过高过急,工作推进不理想,甚至半途而废。
2.听不进不同意见,长官意志浓厚,个人说了算,不顾地方实际和群众意愿,工作中盲目主观,没有做到实事求是,存在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桌子命令、拍屁股走人的情况。
3.充分听取民意、反映群众诉求的科学民主决策体系还不健全,决策前调查研究、决策中民主讨论、决策后考核和责任追究衔接不够紧密;决策系统性不强,就事论事、见子打子、顾此失彼,导致一些决定事项难以落实,一些困难问题研究解决不彻底。
4.独断专行,强调个人威信,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借口,“人、财、物、权”一把手说了算,在工作中搞“一言堂”,听不得不同意见,甚至对坚持不同意见的同志另眼相看。
5.把批项目、给资金作为对基层的恩惠和施舍,在项目审批中存在不公平、不规范,谁跑得多、谁沟通得好、谁找领导打招呼、说情,就把项目给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