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网 > 名字大全 > 正文

姓亢的名人有哪些 历史上姓亢的名人大全

时间:名字大全 上大学网

姓亢的名人有哪些历史上姓亢的名人大全

姓亢的名人有哪些

亢(kàng)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齐国亢父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典籍《战国策?齐策》记载,春秋时期有个贵族受封于军事要地亢父(今山东济宁任城区南部),世称其为“亢父”。据传,亢父邑是古代东夷族部落的住地,有亢父山,因以为名,是最早的风姓古国之一。亢父远在三皇五帝时期即系唐虞氏故国,有仍氏繁衍生息之地。夏、商时期为仍国,周王朝时期封夏后氏至此为任国、?国。亢父之地的地势十分狭峻险要,从军事地理上观察,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与泰山余脉的梁父山紧夹东西之道,至称阴阳。在战国时期,齐国在其地居高临下建有亢父城,为重要的军事重镇。在南荣氏所撰著的典籍《遁甲开山图》中曾描述其境:“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梁父主死。”据典籍《战国策?齐策》的记载,当时的大纵横家苏秦在谈论亢父之地时对齐宣王田辟疆说:“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至闱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高跃而不敢进,则秦不能害齐,亦已明矣。”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置任城县,又改亢父县。西汉时期初为任城县,后亦为亢父县,属东平国。到了东汉时期,汉章帝拆分东平国,置任城国,后为任城县。到了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废黜亢父县之称,从此其地在行政建制上只称“任城”,不再称“亢父”。一般传说:在亢父之地,春秋时期有齐国大夫封于斯地,亦称“亢父”。不过,亢父之地在春秋、战国时期隶属于任国,而任国曾先后附庸于鲁国、宋国、齐国,但本书笔者在现有史籍中并未发现有哪一位贵族大夫曾被封在“亢父”,

在亢父地区的住民与齐国驻军中,皆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亢父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亢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亢氏正宗。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先秦时期卫国大夫三伉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三伉氏,春秋时卫邑也。抗氏,魏国三伉大夫之后,后有抗喜为汉中太守。”三伉,故址在今河南省鹤壁市滑县沙店一带。在古代,“亢”、“伉”、“抗”、“杭”四字通假,因此,三伉大夫、亢父的后裔子孙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三伉氏、亢父氏,后分别衍称抗氏、杭氏、亢氏、伉氏,四氏同宗同源。到了东汉桓帝刘志执政时期(公元147~167年在位),有一位著名的宣城长史抗徐,字伯徐,丹阳人,为一时名将。史籍《汉书》记载抗徐:“乡邦称其胆智。初试守宣城长,悉移深林远薮椎髻鸟语之人置于县下,由是境内无复盗贼。后为中郎将宗资别部司马,击太山贼公孙举等,破平之,斩首三千余级,封乌程东乡侯,五百户。迁泰山都尉,寇盗望风奔亡。及在长沙,宿贼皆平。卒于官。桓帝下诏追增封徐五百户,并前千户。”乌程,在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县,抗徐荣封为“东乡侯”之后,定居于云阳西乡的新埭村(今浙江全州杭甲村)。之后,抗徐将自己的姓氏改为字面更加文雅的杭氏,他的后裔子孙便以杭为姓氏,世代称杭氏至今。在唐末五代时期,天下兵革肆起,抗徐的后人为了避乱,又从云阳迁至余杭泊水湾。到了宋朝庆历年间(公元1042~1048年),天下趋定,抗徐的后人杭寅正仰慕先人故里,扶其老父杭钦训跋山涉水辗转抵达丹阳(今江苏镇江),回归先人旧地,仍定址于西乡的新埭村。故杭氏后人尊杭徐伯为杭氏的得姓始祖。

该支“伉假抗改杭”之杭氏,正确的姓氏读音仍作kàng(ㄎㄤ?),今音讹为háng(ㄏㄤ?)是否妥确,则有待更严谨的姓氏学专家和音韵学专家进一步考证。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燕国督亢之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战国时期,燕国有一地名为叫督亢,为燕国的富饶之地,史称该地区为“膏腴之地”,其地域范围以今河北省涿州市东南督亢陂为中心,圈括定兴县?新城县?固安县、高碑店市一带的涞水流域平衍之区。督亢地区原为韩国之地,先秦时期的秦王赢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灭亡之后,燕国趁秦王忙于应付魏、赵、楚三国之时夺占了该地区。督亢地区很早即由韩国人民建有的著名督亢渠,其灌溉系统的发达使得督亢地区丰田万顷,被称为“膏腴之地”。对督亢地区,在典籍《诗经?韩奕》中有这样的描述:“……莫如韩乐,孔乐韩土,川泽吁吁,鲂?甫甫……”当时的督亢地区已经是一个十分富庶而有盛名的地方,一直为秦王嬴政所垂涎。因此,燕国公子丹在秦王赢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派遣大刺客荆轲去刺杀秦王时,在“图穷匕见”中所展示的地图,用的就是“督亢肢图”。结果,不但没有刺杀了秦王,反而激怒秦王暂时放弃攻击齐国的打算,提前发动了灭燕之战。

秦王赢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军攻破燕国上都蓟(今河北蓟县),燕王姬喜被迫迁都于辽东地区,督亢地区自然落入秦始皇的沙盘之中。秦王赢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军在消灭了赵国的残余势力代国之后,大将王贲率胜军乘势攻击辽东,一举攻灭了苟延残喘的燕国。

在督亢地区的古代住民中,很早即有以其地名为姓氏者,分称亢氏、督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亢氏姓源繁复,或长狄人、或西戎人、或晋国人、或韩国人、或燕国人、或秦国人,不可一论。源流四

源于子姓,出自五代十国时期宋国微子启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微子,商末周初朝歌任(今河南淇县),名启,汉朝时期避帝讳改称微子开。因其封国名微(今山西潞城),爵位为子爵,故称“微子启”。微子启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商纣王的庶兄。商纣王执政期间暴虐无道,微子启曾多次亲谏纣王,单见“纣终不可谏”,便谋于太师箕子、少师比干。箕子认为“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于是微子启便远离纣王逃到自己的封国微。后微子启又迁到山东梁山西北,所以那里也称为“微”。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微子持祭器造于周武王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矛、膝行而前,向周武王说明自己远离纣王的情况。周武王听了以后很受感动,乃释其缚,“复其位如故”,仍为卿士。

到了公元前1063年,周公旦在平定了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的叛乱之后,以周成王姬诵之命封微子启国于宋,即今河南省的商丘市地区。微子启从此成为宋国国君、始祖。微子启寿终后,葬于原商丘古城西南二十五里的青岗村,后迁今山东省微山湖市的微山岛西北部高岗上,墓前有古碑四通,主碑上有汉朝著名宰相、经学家匡衡亲篆的“殷微子墓”四字,横额为“仁参箕比”,“箕”指箕子、“比”指比干。春秋晚期的大儒孔子称“微子”、“箕子”与“比干”为“三仁”。

在五代十国时期,微子启的后裔被封在亢父之地(今山东济宁任城区南部),其后代中亦有以封地名称为姓氏者,称亢氏。

源流五

源于改姓,出自佐姓所改,属于省旁简化改姓为氏。

据典籍《中国姓氏大全》的记载,历史上有佐氏,源出左氏,后有人加“亻”偏旁以别于其他左氏,称佐氏,其后有改为亢氏者之后代,相传亢氏至今。

源流六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琨都勒氏,亦称喀穆都里氏,满语为KunduleHala,世居红山(今吉林桦甸富尔山),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蒙古族琨都勒氏所冠汉姓即为亢氏。

源流七

源于改姓,出自河南宜阳康氏家族,属于因故改姓为氏。相传,今河南省宜阳县石村乡铁炉村的亢氏家族,原来为康氏,后家境渐败。康氏族人怀疑是因为与朱氏家族同居一村,有“猪吃糠”之嫌,故随邻村张深亢氏家族改为亢氏,以与朱氏家族抗衡。

因为“亢”字作为姓氏用字读音为gāng(ㄍㄤ),谐音就是“钢”,猪咬不动,可保康家无忧,由此遂成亢氏一族,世代相传至今。[1]

4得姓始祖

三伉大夫、微子启。

5各支始祖

亢君美:由陕西韩城迁至河南灵宝,时有四子。次子亢重贤居南营,其有二子亢英、亢宁。长子亢英有子亢振政及亢振远。亢振远迁至洛宁,生二子亢乾、亢坤。亢坤迁至宜阳,是为五世。发展至十一世亢思杰,始迁至今日的嵩县汪城。各支子嗣延续至今,已发展至二十五世。是为河南亢氏始祖。

6迁徙分布

亢氏属于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也列在第五百七十四位,望族出武威郡、太原郡。在山东省济宁县南部一带有个地方,古时候叫亢父,是很著名的军事要冲,其地住民与驻军人中有以地名为姓氏者,形成了最初的亢氏。另外按典籍《风俗通》的记载,亢氏是由伉姓省去个“亻”偏旁而形成的,因为春秋时期卫国有名为伉的大夫,他的后代形成了亢氏。在史籍《姓苑》也记载:唐登科有亢潮,京兆人。又有五官正亢真轸。

今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的荆门市,山西省的太原市、临汾市尧都区、浮山县、原平县、汾西县、蒲县、襄汾县、翼城县、晋城市、洪桐县,陕西省的西安市、商南县、韩城市,河南省的洛阳市、开封市嵩县、宜阳县、灵宝市、南阳市淅川县、武陟县、洛宁县、杞县、伊川县、濮阳县、许昌市、禹州市,吉林省的吉林市,辽宁省的朝阳市喀左县、鞍山市,山东省的聊城市开发区、济宁市、青岛市即墨市、栖霞县,湖北省的荆门市,甘肃省的兰州市、金昌市、定西县、通渭县、临泽县,江苏省的苏州市、扬州市、吴县,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卓资县,安徽省的合肥市、当涂市、宿州市,贵州省的罗甸县等地,均有亢氏族人分布。[1]

7郡望堂号

郡望

武威郡: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在原匈奴休屠王的地域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为凉州的州府所在,历史上曾称“西凉”、“姑臧”。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的地区。西汉朝元鼎年间(公元前116~前111年)以后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西部、武威东部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时期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诸国皆建都于该地。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堂号

武威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历史名人

亢仓子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一,有《亢仓子》。亢仓子不仅倡导清静无为的思想观念,而且也提出了举贤任能、施行教化、重农耕、举义兵等一系。(注:当代名人亢亮系亢仓子后裔)

亢青

亢青,元末明初人,祖籍河南宜阳张深,状元,官刺史。他曾与亢恒(县尹)一道赴东北,教“土人”种植五谷,造福一方,万民感念。至今东北人还称其为“五谷圣人”。

亢恒

亢恒,明末清初时期河南宜阳张深人。县尹。

亢良玉

亢姓的先人有亢良玉,是明正德年间临汾(今山西)人,因孝敬老人被记载在古书里。

亢霖

亢霖,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公元1457年)年间河南宜阳张深人,举人,乙酉科官当涂(今安徽境内)知县。

亢宪

亢宪,河南宜阳张深人。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公元1465年)年间人,举人,庚子科官栖霞(今山东境内)知县。相传亢霖、亢宪乃父子知县。

亢树滋

亢树滋,字铁卿,吴县人。清朝的文人,在苏州成名,有《市隐书屋文集》。因为著书作文特别出色。

12宗祠用联

七言通用联

临汾孝子传名远;市隐书屋播惠长:上联典指明正德年间的孝子亢良玉,临汾人,为府学生,事父母至孝,诏旌表其门。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文人亢树滋,字铁卿,吴县人。著有《市隐书屋文集》。

良家子弟风尚好;玉洁冰清品格高:全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孝子亢良玉,此联以鹤顶格镶嵌“良玉”二字的嵌字联。

十言通用联

纯孝格天,庐产莲花异品;懿文华国,衣沾杏苑春香: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孝子亢良玉事典。下联典指亢氏文人亢潮事典。[1]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