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网 > 观后感大全 > 正文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精华篇

时间:观后感大全 上大学网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一】

父母是孩子接触最多的人,从第一次睁开双眼到熟识数字,是孩子一生的地基,很大程度决定他们未来的性格秉性。就像白绢一展,任由父母书写。你所谓善与恶,所谓好与坏,毫无保留地灌注在孩子脑海里。

影片中有所体现,时常因为母亲送水果饭菜打扰他下军棋而殴打母亲的泽青,年仅十四的他为什么对爱母如此狠心?影片后边讲述说到泽青的父亲一直有家暴的恶习,所以目睹一次次的家庭暴力后的泽青也习以为常,甚至认为殴打母亲天经地义,是件常事,可怕却又引人深思。

思想的深度或许可以凭借年龄衡量一二,但思想的复杂是无关年龄的。父母却认为孩子就只是孩子,思想简单不成熟幼稚,所以父母总是忽视孩子的思想,认为小孩也想不到什么,但是成长阶段是一个塑造性格的时期,尤为关键又十分敏感,外界的一件小事可能蝴蝶效应似得颠覆一生。家长为了生计为了家庭,日夜操劳,自然不可能注意到孩子的小情绪,青春期的孩子不愿对父母吐露心思,双方如果也不及时沟通,那么隔阂和摩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当孩子开始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有些父母天生控制狂,不容许孩子有一点偏差在他规划好的最好看的道路上。读书、中考、高考、毕业、工作、结婚、生子,然后仿佛就圆满了。可人生不止一条路,大多数人的幸福可能不是你想要的,看似幸福的大多数人其实也在黑暗处厌恶这平淡枯燥的生活。可这种思维惯性牢固了三四十年,就变成对的了。自认为的正路,这与思想跳脱异想天开的孩子的思维有极大的矛盾,开始了冷战,吵架,离家出走,甚至以爱相连的两代人变得刀剑相向,缺少的是沟通和理解。

中国人是含蓄的,年纪稍大的父母更是这样,他们从不说爱,却时时都在爱着。他们的爱隐形在每天三顿平淡的饭菜中,隐形在十几年如一日的叮嘱与唠叨中,隐形在每一次争吵后滚烫的泪水中,隐形在每一次他看你的眼神中,隐形而伟大,常见却无价。

语言这一最适合表达爱的产物或许失去本意变成了负累。当语言失去美丽,变成冰冷的铁锤,伤害的不止一个人,那心与心之间的爱的羁绊也变得摇摇欲碎了,有些或许已经粉碎。碎满地的玻璃,扎身!更扎心!留下难以弥补的伤疤。

深爱着的爸爸啊,你怎忍心挥下手掌,打碎孩子脆弱的心灵,毁坏家庭的和谐?

亲爱的孩子啊,你怎么让自己的快乐建立在父母每日每夜的操劳上?

深爱着的妈妈啊,你怎能让一个爱心变成束缚孩子自由飞翔的牢笼,只做你乖巧的小宝贝?

亲爱的孩子啊,你怎能无视那伟大纯洁的爱,带给他们痛苦与折磨?

亲爱的,深爱的,你们都是对方最最亲爱的人啊!又怎能让痛苦代替欢笑,让麻木代替温柔!

孩子像风筝,父母是你的牵线人,任你在风中飞舞。

当有一天,风足够大,风筝足够结实,便是父母撒开线的时候了。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二】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孩子的成长记录着家庭的特质,孩子的问题其实反映了家庭的问题,为什么孩子会有网瘾?为什么孩子不愿上学?为什么孩子不听父母的话?焦虑的父母们永远只会在孩子身上找问题,却看不见自己的问题。

央视经过十年酝酿、两年拍摄和制作,完成了中国深度探讨家庭教育的纪录片《镜子》。这部纪录片通过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进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的故事,讲述了心灵回家的旅程,一部纪录片,一次关于爱的启蒙教育,揭示了中国现阶段教育中爱的能力严重缺失。

4月16日,应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邀请,纪录片《镜子》在国家图书馆举办首映礼暨交流会,影片得到众多嘉宾及观众一致好评,并获得电影节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提名。

北京国际电影节对该片的评价:

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评委张同道教授认为,该片很多场景将成为电影史上不能忘记的片断。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原会长刘效礼、电影节纪录单元执行*陈大立等专家对《镜子》的艺术水准和主题内容予以高度评价。纪录片《镜子》通过对三个家庭真实地纪录,以情感教育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我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等问题,传播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的新理念。

那么需要学习的是什么呢?

1.尊重个体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因为他们除了是我们的孩子,还是他们自己,要象尊重你的朋友一样尊重他们,包括尊重他们的感觉。

2.正确表达爱

当江老师带着两个教官去接家明的时候,大家看到一个细节,家明在家里声嘶力竭的喊着“让我见他们!让我见我爸妈!”,而门外的父母拿掉眼镜趴在墙边掉眼泪。

他们不爱对方么?爱,只是用这样扭曲的形式表达出来了,反弹回去让他们自己也难受。爱的正确表达,就是带着爱一点点的放手,让孩子在引导而非控制的环境下寻找自己的人生。

3.纠正行为前先连接感情

邻居有个老太太想要老头名下的房子,未果,这个老太太天天有一空就坐在窗户前大骂老头子,几乎没有间断过,左邻右里不甚其烦。大家觉得这个挨了骂的老头子会开开心心的把房子给老太太么?你自己会对批评你的领导说:领导你批评的太对了,我真是等不及要照你的话去做了,你对我太有帮助了”你不会的,所以也不要指望你的孩子会在被批评指责的情况下心甘情愿去改正错误。

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要相信他们,要和他们做朋友。

4.请把指责变成鼓励,把命令变成启发式提问

给孩子时间和机会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让孩子用脑子想问题解决问题,哪怕问题并没有解决甚至更糟,要给孩子从错误中学习的好机会。

5.言传身教

家庭环境是竞争的还是友好的,取决于父母。孩子从一出生就通过观察在学习处理关系,看到父母总是指责对方他学到的是什么?所以一个问题学生背后,肯定是一个有问题的家庭,至少是有问题的父母。

“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一个突破把人和其他同伴分离之围墙的能力,一种使人和他人相联合的能力,爱使人克服了孤独和分离和感觉,但他允许他成为他自己,允许他保持他的完整性。”??弗洛姆

艾瑞克?弗洛姆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爱,无论怎么样都在那里,与生俱来,但爱的能力是要历经学习和修炼,才得以驾驭的能力,有了爱的能力,才会去爱自己,并推己及人,以他人的方式去爱你的爱人、你的孩子,甚至你身边的人,允许他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我们心中的那个他。不要再用爱的名义残忍的撕裂你的爱情、亲情和友情。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三】

《镜子》是一部反映家庭代际情感题材的现实纪录片,重点介绍了三个辍学孩子的父母无奈把孩子送进了一所特殊的学校,自己也参加了这一期家长课堂的故事。他们是这个特殊学校第139期学员,可见他们不是“问题孩子”的开始,也不是结束,片子临近结尾时出现了第142期学员的字样。“问题孩子”不再是个别现象,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问题孩子”的产生有孩子自身的问题,也有家长的问题,当然更有社会的原因。

孩子们普遍感觉自己缺乏存在感,没有自主性,什么都得按照家长的安排去做。其中一个叫家明的孩子说:我想做什么都不让,小时候养个动物都不让,我买了他们给我扔了,这次我想做个背包客骑行都不让……他歇斯底里的哭叫,声嘶力竭的倾诉让人心碎。他感觉自己已经长大了,事事受控于父母,不甘心,最终走向极端,辍学。他的父亲开始还不以为然,总感觉自己做得很对,开始时反问大家:“孩子不上学,做个流浪汉你也不管吗?”他在接受了六天的家长课堂后,变化很大,接孩子回来请假陪孩子看电影,给孩子买了一条小狗……尾声中孩子开了几个月网店停了,后来又开始喜欢摄影……

不管将来如何,孩子毕竟开始了自己的选择,我相信终有一天,他会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适合他的。

作为家长,我们为孩子考虑的太多,满满的爱竟然成了满满的伤害,我们总想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意志走下去,孩子的理想其实就是我们的理想。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想摆脱家长的控制,失败了他们也愿意去尝试。

片中一个女孩说,我是一个机器人,突然有一天我受了病毒的侵袭,无论怎样修复都没有效果。其实她不是受到了病毒的侵袭,而是有了自己的思维。孩子会长大,有一天他们不再崇拜父母,不想受父母的“奴役”,就有了叛逆之心。他们觉得父母忽视了自己的存在,极力去寻找存在感。惹出一些事情来,让父母来关注自己。

家长们平时忙于工作,累得要死,更无奈的是,平时好好的孩子怎么突然有一天就变了,变得不可理喻。片中的张钊,高三了竟然谈恋爱还把父母赶出家门。母亲委屈的眼泪,父亲无奈的眼神,让人心疼。母亲的强势暴躁孩子不能忍受,父亲的忍耐孩子看不惯。孩子总认为母亲关心他不够,对父亲母亲无端地恨。母亲也很委屈,工作累,丈夫家务不做,孩子给自己气受丈夫不搭不理。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一方过于强势,往往对孩子形成负面的影响,或者他学会了忍气吞声,或者他学会了盛气凌人。在张钊的心里,他替父亲不平,说他就知道逆来顺受,没有男子汉的气概。

经过家长课堂的学习,张钊的父亲开始理解母亲,做起了家务,母亲开始收敛自己的暴躁脾气,家庭和睦相处。孩子回来后,脾气变好了很多,父母感动欣慰,最终与女朋友分了手,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后选择了复读。

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作为家长,我们要努力克服自己的负面情绪,不要把自己的不良情绪传染给孩子。我们很累,我们很苦,通过沟通让孩子理解我们。回到家,尽量多给予孩子一些关心,别让孩子感觉不到我们的爱。

作为孩子,应该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理解父母。张钊的一句话让人心酸“有时候让她煮些东西她都不,说自己累。”一个女人,有时候确实很累,累到虚脱。他不明白母亲当时的状况,就指责母亲,让母亲心寒。他母亲懒吗?肯定不是,从片子中可以明白,她母亲很勤快,忙里忙外,就是脾气暴躁,强势了一些。作为孩子,经常为外人的一点点恩惠感激不尽,可对自己父母经年累月的付出熟视无睹。张钊的一句话:“我已经失去了父母,不能再失去女朋友。”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幼稚,父母啥时候不要他了?反而是他谈朋友把父母驱赶出去了。他极力地宣泄自己的情绪,他说自己不上学,其实不是不想上学,就是想宣泄自己。

孩子们,当你们在宣泄自己的同时,是否想过父母艰辛的付出?你长这么大,父母付出了多少,你又了解多少?特殊的教育更不是免费的,这笔昂贵的一万元的学费,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是几个月的血汗钱?你的任性是在吞噬父母的血汗。

即使特殊的教育也不是万能的,最终也没有解决一个十四岁孩子的辍学上网问题,他的父母仍在继续寻找解决孩子问题的途径。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孩子的问题不仅仅是父母的问题,更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从问题孩子的身上,折射出家庭,社会的很多问题。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也是终身老师。但是家长也是社会的人,社会问题折射在家长身上,家长们也有很多的无奈。

不要把一切责任都推给父母,大环境的影响是毋容置疑的。社会风气的改变,需要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这是我看了镜子后的一点感想,分享大家。

学生观看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精华篇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400字精选

个人观看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家长观看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最新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范文

关于最新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最新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最新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