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eSeasons》。这部被译作“恋恋三季”和“忘情季节”的越南电影,来自越南裔导演Tony Bui。带着越南昏暗潮湿的暧昧,如同《青木瓜汁味》、《晚娘》以及那部爱极的《情人》。下面是上大学网为大家整理的《恋恋三季》观后感,欢迎参考~
篇一:《恋恋三季》观后感
两年前的那个冬天,我在北京的近郊租了一个小房子,每天关在家里看电影,看累了就喜欢出门在大街上游走,走累了就靠在天桥的栏杆上休息,有时会盯着桥下来往的车辆发呆,有时会看见附近几个北广的学生在拍电影,有一次他们在拍一部反映下层人生活的电影,一个乞丐牵着个穿着破烂的小孩背对着镜头和我一样从天桥俯视着,我觉得好傻,一点都不像电影,但电影不就是这么拍的么?
在《恋恋三季》里有个小男孩身上挎着个小木箱,里面装了些诸如打火车,手表之类的小物件,游走在大街上向别人兜售他的小商品。从他的眼里,我们注视着这个炎热的城市和那些在酒吧里买醉的酒鬼,有一天他的箱子不见了,然后他开始在大街上不停的寻找,身上披着一件小雨衣,显的那么单薄。
有一次,我在天桥上看着一个女孩跪着乞讨,然后我给了她五元钱,其实人有时特别奇怪,生活在城市里,每天都可以遇见不同的乞讨者,他们看上去都那么可怜,可是你不会去一一施舍他们,一般来说,只有少数乞讨者才会让你去自掏腰包,因为或是他们的眼神,或是他们的行为举止,让你内心很触动,你只想帮他们,尽自己的一份力。那天遇见的那个女孩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某一刻我甚至觉得我和她是相通的,我们都在流浪,都远离了家乡,甚至当时我幻想着把她带回我的小房子,借宿一晚,但这仅仅是幻想而已。
小男孩在找箱子的时候路过一个小店,一个捡破烂的小女孩被老板赶了出来,袋子里的东西酒了一地,小男孩帮她收拾起来,然后一个人走了,小女孩则一直跟在他后面,似乎找到了生活的依靠,后来他和她一起坐在商场的电视台前动画,她分给他食物,再后来他找到了箱子,一切都似乎开始变的好起来。
我终于没有能够考上北电,回到了学校,开始寻找一份安定的工作。
曾经认为周星驰的《喜剧之王》里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一句“我养你”让我泪流满面。《恋恋三季》里的三轮车夫和尹天仇一样,也爱上了个妓女,他每天都会在某个宾馆酒店外面守候她,只为载她回家,他参加比赛得了奖金,便让她陪他过夜,那个夜晚他只是看着她安心的入睡。后来,他骑车带她去看树林里看花,鲜艳的红色充斥着屏幕,这个世界似乎随处都可以找到美丽。
一个美国老男人来越南寻找他的女儿,曾经的过错给爱人造成的创伤在他晚年想得到女儿的谅解,在某个夜晚,他终于见到了她,他的眼里噙着泪水,身子开始颤抖,然后他约她出来见一面,几十年的爱与背叛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模糊不清,女儿的体谅化解了一切。
在另一个故事里,作家的灵魂有一个年轻姑娘的歌声中得到唤醒,这部电影时时刻刻都在透露着爱的气息,就像那绿色的池塘,就像树林里的红花,生活有了爱便有了色彩,人生也得以继续变得晚美好,这是一部美好的电影,会长时间的留在我的心里。
篇二:《恋恋三季》观后感
《ThreeSeasons》。这部被译作“恋恋三季”和“忘情季节”的越南电影,来自越南裔导演Tony Bui。带着越南昏暗潮湿的暧昧,如同《青木瓜汁味》、《晚娘》以及那部爱极的《情人》。
是三段没有任何关系的故事,在盛放着大片大片白莲花的湖面开始。采莲女子在唱,女子的命运如雨水,有的落入黑沟渠,有的落入金池塘……
湖中央如庙宇般的大房子里住着一位老人,多年来足不出户。他种植了满湖的白色莲花。曾经是一位诗人,患麻风病后遭到世人鄙夷,丧失了自信,也没有了作诗的灵感。但某一天,女孩采莲时吟唱的歌声触动了诗人的心房。那首他曾经在童年的时候听过的歌。于是她为他执笔记录下他的文思泉涌,经过了那么多年重新燃起的创作欲望令迟暮的诗人欣喜,也令年轻的女孩崇敬。诗人最终离世。女孩黯然地摆着莲舟,将一片片雪白花瓣散在湖心,风拂恋动,逝者已矣。
男人是一个三轮车夫。贫穷简朴,生活规律,不沾烟酒,爱上一个妓女。她终日浓装,渴望金钱,风尘妖艳。他每晚去她接完客人的酒店门口等她,载她回家。她偶尔会流露纯美的笑容,说起年少时候的往事,却很快回到金钱的现实里。男人参加三轮车比赛获胜,赚来的奖金凑够她一夜的要价。他们去了酒店,他不要她宽衣解带,只是送给她一条粉白色长裙,让她卸下浓妆不施粉黛地穿,然后看着她静静地进入梦乡。他带她去漫天红叶的小道,她一袭白裙,脸上如青春少女般的灿烂笑容,终于令他欣慰。
曾经是越战时美国的海军,回来寻找自己的女儿。他终日坐在当年海员酒吧的街对岸沉思张望。遇见沿街乞讨的女童,遇见冒雨叫卖的小男孩。他们的眼睛里结着愁怨也带着殷切,他们因为贫穷过早地承受了生存的艰辛。在他终于放弃寻找去到酒吧喝最后一晚的时候,却看见自己的女儿在桌子的另一端职业地应付一个男人猥琐的亲吻。他看着她,泪流不止。
电影里到处是越战后肆虐的文化冲突和贫富悬殊。巨大的可口可乐广告下面,是为了生计暴晒在烈日下的三轮车夫;芳香四溢的白莲花抵挡不住廉价而持久的纸花;儿童当街乞讨叫卖而豪华的酒店依然人来人往;深夜孩子们光着脚在大雨里踢球,没有章法和技巧,却在飞溅的水花里找寻到属于他们童年时代所应该拥有的欢笑。
作为越南国花的莲,大片大片的纯白。这是只属于电影的电影。一些画面的唯美和一些画面的凄凉。有关忘年的友情、贫穷的爱情和疏离的亲情。它们因为那一束束白色莲花和那个叫卖的男孩串连起来,带来温暖的笑容。
想到罗大佑的一句歌词。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篇三:《恋恋三季》观后感
2001年秋,我买了这张名为《忘情季节》的电影,或许是封面图画与时令的相宜,又或许是片名文字叩醒了我静谧的心情,其实真正的动机,无非是因为这是一部越南电影。2001年的秋天是个什么样子,已无从忆起,而电影的碟片却与诸多同胞们一起被丢进了角落里,闲置三年之久。
说起越南电影,搜肠刮肚也就只能想到两个人??陈英雄和包东尼,恰恰此部电影便是包东尼的处女作。越南导演(当然只是说这两个人)拍电影有个通病,都是在用西方的意识形态拍越南民族的表象。陈英雄贯以慵懒的影像节奏舒缓地营造着唯美的青涩画面,难怪小资们都喜欢他的伤怀情调,或许这与陈英雄本人是法籍越裔不无关系。与陈英雄相对应的,包东尼两岁便去了美国,如果说陈英雄的电影是一顿法式华宴的话,那么包东尼的电影则是地地道道的美式汉堡,矫饰煽情,附庸风雅。不过电影处女作会选择拍摄生之故乡,这种寻根问祖的情结还是值得尊敬的。
影片内容讲的是贫苦百姓对遥不可及之愿望的渴盼与寻求。人之贫苦很容易理解,生不逢时、世无正道、挫折压迫、错投娘胎等,这些都可能导致一个人的贫困与苦难,而贫苦之人的心中往往都会有一些看得见却摸不着的愿望,比如阿Q想和吴妈睡觉、祥林嫂想让死孩子复活等诸如此类。愿望又或者称之为信念的东西,是支撑贫苦之人面对现实活下去的勇气与力量,只要眼前总有个萝卜晃来荡去,驴一样的身体就会不辞辛劳地迈动着生活的步伐继续寻觅前行。片中的主角们正是这一类人,可惜在包东尼的美式包装之下,却添脂涂粉,徒有虚表,难见人心磨难之韧柔。
打开包东尼的影像胭脂盒,看看这其中的材料为何。走街卖莲的姑娘、麻风致残的诗人;风餐露宿的三轮车夫、夜夜接客的花枝妓女;无家可归的卖货流浪小孩、留情留种的孤独美国老兵;如此构成了三条线索的越南低层生活画卷,因此该片也被译作《恋恋三季》。诗人回忆里随波漂摇的白莲与姑娘歌曲中婉转悲凉的唱词,此乃一季;妓女身上清纯超凡的白衣与车夫心中圣洁炙热的爱情,此乃一季;男孩天真无邪的执着与美兵老泪横流的悔过,此乃一季。每一条线索上都捆绑着两个愿望,这足以使人动情,不过深受好莱坞模式影响的包东尼却在缜密的叙事结构上使足了煽情卖弄的劲儿,让一个愿望化解另一个愿望,最终大光明结局,离现实越走越远。越南这个被战争的创伤刻痛于心的民族,其对诗意的热爱、对尊严的捍卫、对希望的真切,在影片中却难觅踪迹,原因则在于一切低层命运轨迹里的苦痛皆被庸俗的美丽所遮掩,就好象拍婚纱照一样,在浓妆艳抹、强光弄姿之后,照出来怎么看怎么都不像是本人。尽管片中那种焦黄色调的摄影是我所喜欢的,但仍不能对其差强人意的唯美辉度喝彩。
最后,还是要再提一下婚纱照,无论你是善恶美丑,粉饰之下,面目皆天下大同,试问,这样还有意义吗?当年《忘情季节》就是这样被扩版放大,镶进好莱坞的死硬画框里,悬挂于美国电影的婚床之上,供那些自命美越联姻的婚客们赏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