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正身当在立业先》观后感一】
本片让人感觉很亲切,都是我们宝鸡地域的人和事,感染力强。看完本片,我感受到人的道德修养至关重要,而道德修养不是依靠法律的制约来实现的,礼仪、家训家规、乡规民约……等等都对个人的“正身”、“养性”有着巨大的作用,先贤、名人身上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优秀品质,值得我深入学习和传承。作为法院一名管理者,我认为既要重视法律的预防和惩治作用,又要充分发掘民族优秀文化中的力量,在司法中、管理中,综合运用道德教化和公序良俗等来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一、正人先正己,加强自身修养。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自古治国化民,讲究的是“仁义礼智信”五个字,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孔子以为“不学礼、无以立”;汉代贾谊则把是否讲礼,守礼看作是人与兽的区别。我作为法律人必须崇信守礼,养成正气。具体来说,就是要听党指挥,通过“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学习教育,不断提高政治觉悟,牢固树立“三个自信”,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主动贯彻落实,做好全院干警的表率。
二、坚守廉洁底线,提高思想觉悟。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思想上的重视一刻不能放松。我要做好三方面工作:讲政治纪律、规矩。服从组织安排,表里如一,对党忠诚;讲办案纪律。公正廉洁司法,守得住底线,把握住界限,不触碰红线;讲工作纪律。上下班纪律、请假纪律、开会纪律等等,虽是细节,但可见人品。
三、加强文化建设,凝聚法院正能量。一是精神引领,内化于心,大力提高法官内在素质。这是建设法院文化的重点,结合法院法官的实际,围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司法核心价值观,加强对法官的内在品质培养。注重对办案能手、优秀法官、工作标兵等的精神奖励,通过全院通报表彰、颁发荣誉证书、干部优先推荐等方式方法,让法官不仅得到物质奖励,更要得到精神鼓励,受到干警群众尊敬;通过大力宣传优秀法官的先进事迹,组织法院干警向优秀法官学习,让法治精神、法官主体性、职业尊荣感等深入人心;通过开展岗位任职培训、法律专题培训、庭审示范观摩、裁判文书展评等活动,规范司法行为,促进提升法官职业道德。二是领导垂范,后进激励,形成法院文化建设合力。法院院长及领导带头示范作用重要性不言而喻,领导对法院文化建设不身体力行或只要求干警做而自己不做,那再好的文化建设方案,都只是一纸空谈。更重要的是领导不仅是法院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更要是主力推动者,他要成为永久驻立的那张多米诺骨牌,不仅自己不倒而且要把将要倾倒的骨牌扶起来。对法院文化建设中的后进干警,要充分运用“三项工作机制”,发扬“团结--批评--团结”的做法,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行为上养成高素质法官习惯,最终弥补短板,迎头赶上。抓住法院领导及后进干警这两个关键群体,前引后推,法院文化建设就真正抓住了“人”这个根本。三是系统谋划,固化于制,以严明的制度促进法院文化持续发展。法院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腔热血,而要靠制度推进。缺乏制度保障,法院文化建设就可能偏离或背离初衷。通过科学的建章立制,把法院文化建设的目标、原则、内容、方式、步骤、考核等进行统一的规划和构建,才能避免法院文化建设的随意性,对发现的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整改,而不是隔靴搔痒,扬汤止沸。才能最终推进法院文化向着高品位、高质量的方向深入持久地发展下去。四是营造氛围,加强监督,打造一支作风优良的法官队伍。要加强内外宣传,充分利用法院文化墙、文化专栏、报刊杂志和新媒体等手段,对法院政治文化、道德文化、职业文化、行为文化和廉洁文化等进行广泛宣传。一方面让法官感受到浓郁的法院文化建设氛围,发挥文化建设凝聚人心、温暖人心的作用,提高每位法官建设法院文化的积极性,培养法官的集体人格。另一方面要加强外部监督,通过旁听庭审、案件回访、信访举报、院长信箱等渠道,建立起以社会监督为主的反腐倡廉“防火墙”,主动征求人民陪审员、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等意见,在司法中接受监督,集思广益,督促法官端正职业作风,规范司法行为,公正廉洁办案。
本片中的人和事反映出了“家国”文化,诠释了“修身齐家治天下”的真谛,值得我深思,让我在做人、尽善、治院和树立正确“三观”方面有了进一步认识,对我辨明是非,公正司法有着长远的帮助。
【党员干部《正身当在立业先》观后感二】
“他一生,两次因为被推荐而召入权力中枢,却三次被再放外任,58岁时辞职西归,没能到家,在临潼病逝。身后贫寒,甚至无法下葬。靠在长安的学生闻讯赶来,才得以买棺成殓、回归故里……”这是4月12日镇机关集中学习会上的文化养廉专题片《正身当在立业先》中的一个片段,该专题片由市纪委历时半年打造,内容包括“明心守矩”眉县张载、“见贤思齐”千阳燕?、“遵规求正”岐山邢氏、“德行为重”麟游甄氏、“自律慎行”陈仓区“正庸风碑”乡规民约,让一代圣贤、为政楷模、廉洁榜样与我们相约“见面”,这些跨越数千年的先贤往圣为我们呈现了什么是“正身当在立业先”,什么是真善美、假恶丑,什么是应该颂扬的,什么是应该鞭挞的……
专题片的五个故事,教会了我们五个道理:
“明心守矩”的张载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能获得最长久的尊重,取决于自身。做官只在一时,修养、学问,却是一世。作为一名公职人员,我们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素质,更是政府的形象,要想得到群众的尊重和认可,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铸就“道德之魂”,守牢“为民之心”。
“见贤思齐”的燕?让我们懂得了本领不是天生的,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如果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增强本领,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遵规求正”的邢氏告诉我们“行正道、为正事、做正人,这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作为一名司法工作人员,更要不忘初心,维护公平正义,做一个法律的捍卫者。
麟游甄氏“德行为重”,专题片这一部分告诉我们“做人勤勉自律,谨奉道德;做官能任其事,操守清白。能做到这样,不论身处什么时代,都能得到好名声、传下好家业”。
“自律慎行”的“正庸风碑”则以简单的话语约束着世代的村民,规范村民的行为。
片子通过五个故事,旨在延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国文化,涵养*的良好家风,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把“规”在人们心中立起来,使党员干部心灵得到净化提升,明白做人做官的道理,清楚自己的底线在哪里,正确辨别是与非、对与错,永远怀着一颗为民之心。
【党员干部《正身当在立业先》观后感三】
由市纪委精心打造的文化养廉专题片《正身当在立业先》,使党员干部和“横渠先生”张载、“中华尊师第一人”燕?等一代圣贤、为政楷模、廉洁榜样“见面”,真切感受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政治文化和廉洁文化。正身当在立业先,正身当正己,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要使*、崇德尚廉的正能量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一、正身先正心
知识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真善美,即人间理想。一个人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精神意志都集中体现了这个人本心,“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作为党员干部,要真正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必须要心中装着群众,尤其是作为民政工作者,要把民政事业当作“菩萨”事业,胸怀“大爱”,时时刻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经常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忧虑疾苦,努力使我们的决策部署、发展思路、工作重点符合人民意愿和时代要求。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做得民心、暖民心、稳民心的工作。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唯一标准,深入开展“持续转变作风,聚力追赶超越,我们怎么办”讨论实践活动,扎实开展“为官不为”专项整治活动,集中整治行业不正之风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问题,落实好以民意收集、归类督办、结果反馈、考核运用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最不满意问题”整改机制,确保转变干部作风与排解群众难事同步推进,把活动效果体现在群众满意上。
“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是古往今来我国传统文化推崇的为官之道。从东晋陶渊明、明代著名清官海瑞,到为民务实清廉的当代好干部焦裕禄和高德荣,品行高尚、廉洁从政的官员在历史潮流中总是能流芳百世,被后人所称道。他们明白群众是官员的衣食父母,无论职位大小,从成为一名公职人员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走上了无私为民服务的征程,在这条路上,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显得尤为重要。*曾说过,“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作为党员干部,只有坚定自身理想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忠诚、干净、担当”来要求自己,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正身当正本
*时常引述、诠释先贤修身立德的道理。“吾日三省吾身”,强调反躬自省、自我批评,“心存敬畏,手提戒尺”,强调遵纪守法、恪守底线,“慎权、慎独、慎微、慎友”强调防微杜渐、不弃微末,“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强调清心寡欲、志心明性。毕竟,一个人是否能获得最长久的尊重,取决于自身,做官只在一时,修养、学问,却是一世。作为一个人,正身当正本,要清楚什么是真善美、假恶丑,什么是应该颂扬的,什么是应该鞭挞的。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要以党纪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确保自己始终身心端正、思想纯洁、一尘不染,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横渠先生”张载,立身持不逾矩,他留下“六有”、“十诫”,他用自己的言行树立标准,影响了家人子孙。一代宗师的优良品质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三、正身当正己
正身当正己,这应该是党员干部的安身立命之道。《论语?子路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作为民政系统党风廉政第一责任人,我深知肩上的责任,必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以更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带动全系统党员干部,以千阳“燕?”为榜样,在工作和生活中树立“笃行、尚廉、厚德”的观念,修身养性,倡导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不辱组织赋予的光荣使命,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推动民政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律人先律己,正身当正己”,应该成为每一名党员的座右铭。首先要坚定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安身立命的根本。广大民政干部作为最贴近群众的群体,更要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无论职位高低、党龄长短,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立足本职岗位,脚踏实地工作,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其次加强道德修养。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始终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如果丢掉了这一条,用权就失去了根本,“官德”就丢失了根基。第三要严守党的纪律。作为党员干部,不仅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也要严守党的组织纪律,带头遵守和坚持民主集中制,坚守廉洁自律底线,守住做人、处事、用权的底线,守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个总开关。
总之《正身当在立业先》专题片带给我的是心灵上的触动、工作上的推动。我们要将崇德尚廉的正能量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持之以恒、持续发力,让好的作风成为一种自觉、一种习惯、一种常态。
【党员干部《正身当在立业先》观后感四】
文化养廉专题片《正身当在立业先》分为5个部分,包括“明心守矩”眉县张载、“见贤思齐”千阳燕?、“遵规求正”岐山邢氏、“德行为重”麟游甄氏、“自律慎行”陈仓区“正庸风碑”乡规民约,时长37分钟。市纪委相关负责人说:“片子通过五个故事告诉人们,特别是党员干部,什么是真善美、假恶丑,什么是应该颂扬的,什么是应该鞭挞的。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使*、崇德尚廉的正能量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认识决定态度,态度左右行为。不健康的心态,必然导致不健康行为。所以养成一个健康的心态,保持一颗警醒之心、诚恐之心、感恩之心、自律之心,对于一名法官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一、从贪官一步步走向犯罪的轨迹来看,往往从心态偏离正常开始,应该始终保持一颗警醒之心
一些干部从清廉自守慢慢腐化变质,往往是核心价值观发生转变,产生了不健康的心态。而一旦有了不健康心态,就会从动摇、失衡到扭曲,把持不住,欲壑难平,才会逐步从违纪走向犯罪的深渊。
1.讳疾忌医。有些干部有毛病,却害怕别人批评、监督,喜欢听好听的话,对自己那些毛病,遮着掩着,唯恐领导和同事发现。对领导、同事或者家人朋友提出的批评,不是检讨反思,想着改正,而是内心反感,心里抵触。四川高院执行局原局长罗书平就是这样的典型。罗热衷于在社会上广泛交友,经常与社会上的朋友一起唱歌、打麻将。他甚至一会儿要求承办法官对申请执行人的诉请“仔细审查一下”,一会儿又要求承办法官对被执行人的诉求“仔细审查一下”,常常让承办法官无所适从。看到罗书平的种种表现,有正直的干警劝告他:“罗局长,你这样下去是很危险的!”他对这样的逆耳忠言认为是和自己过不去,对这个同志处处打击报复,最终在违纪违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因受贿罪被判刑十年。
2.小过自宽。有的干部信奉吃点喝点、玩点乐点、收点拿点不是大问题,只要不犯大错误、不搞大腐败,有点小毛病,组织上也会宽容、原谅。最高法院调查组为了深入了解武汉中院13名法官犯罪的心理和过程,着重询问了他们第一次失足受贿的情况。武汉中院原常务副院长柯昌信说,过去无论是当事人还是律师,都拒绝过他们送的钱物。后来放松了自我约束,认为“现在都这样了,收点物收点钱也没有啥。”谁知大门一开,不可收拾,由收点烟酒、钱物,到收受巨额现金。通过了解13人走上犯罪道路的“第一次”,可以发现,尽管他们“第一次”的时间、地点、数额等有所不同,但大都经历了从拒绝、忐忑不安到心安理得这样一个过程。如果不被查处,他们表示还会继续收钱。
3.人之常情。现在“人之常情”这句话出口率很高,有些人动辄拿这句话作托辞。这个常情非朴实无华、真诚相托的常情,而是违纪违法的遮羞布。作为一名法官,要有做人处事的底线。什么是底线?底线就是从政的生命线,就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违反规定获取不当利益。很多底线的突破,就是从不起眼的“人之常情”开始的。安徽省毫州市委组织部原部长王寿林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认为利用职权给企业老板提供照顾是应该的;作为企业老板的魏国平认为,给点钱作为回报也是应该的,都是“人之常情”。但实际上这里边有多少是真正的“人之常情”呢?如果一个人没有重要的职务在身,没有可以“创造”利益的权力,哪里还会有这种“人之常情”。
4.心存侥幸。有的人认为,受贿人与行贿人“一对一”,隐蔽性比较强,到时候就死不认账。其实,不管怎么隐蔽,各级纪检和司法机关查办的案件,有几个不是一对一的呢,结果不都是突破了吗?武汉中院13名被判刑的法官,收受贿赂时都心怀侥幸心理,同时也尽可能做到隐蔽,交易往往私下进行,一般都是一对一,而且送钱人大多是关系密切的“朋友”,绝对不会想到会被“出卖”,但最终却一一暴露。省法院执行局的关?也是被“铁杆”朋友、当律师的大学同学“出卖”的。
5.攀比心理。现在社会上有股不好的风气,羡慕有钱人。有的人经常说为什么别人可以发财,我不可以?能当法官就说明能力不低,可收入不高,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现状相比,认为收人与贡献不相符,心里不平衡。武汉中院13名犯罪的法官在问及他们为什么会收受贿赂时,他们大多坦诚地说,看到社会上许多人又买房子又买车,出手阔绰,生活优裕,自己心里很不平衡,既然没有别的生财门路,就只能利用法官的权力为自己敛财。
6.求取回报。现在有些人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在他们看来,商品经济社会一切都可以用金钱来交换,我给你办事,你给我好处是件自然的事,权钱交易是礼尚往来、等价交换的体现,替人办事,为人解忧,受人钱财,心安理得。有的法官收了案子拖着不审、不执,为什么呢?等人来说情,等人来送礼。如果案子没人找,就以为自己“亏了”。
7.自我摆平。贪官也有“安全观”。河北巨贪李友灿还给自己定了受贿“四项基本原则”:一是不能从河北的企业拿钱,这样才不容易被发现,万一被发现也可以推脱耍赖,不承认是贪污受贿;二是绝对的单线联系;三是完全现金交易;四是不用自己的身份证存钱。贪官为了自己的安全感,可谓处心积虑。自认为就能瞒天过海,就能把事情摆平,其结果还是自欺欺人,“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