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网 > 观后感大全 > 正文

关于反腐巨作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时间:观后感大全 上大学网

【反腐巨作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一】

近读周梅森的长篇新作《人民的名义》,并观看了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出的同名话剧,感触颇深。他的作品,并不纠结于腐败事件本身,也不只写“打虎”的英雄人物,而是以官员涉贪为线索,公权私用为由头,揭示权力运作中的某些畸态,官场文化的某些霉变,进而察观“人民”名义的虚与实,拷问人性深处的恶与善。这样的作品直面政坛现实,主写政界事务,直击官场生态,塑造官员形象,是名副其实的政治小说。

在这部作品里,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陈海在调查一桩特大贪腐案件时遭遇车祸,只是整个故事的一个引子,它相继引来的,是踌躇满志的新任反贪局长侯亮平的临危受命,是居心叵测的公安厅长祁同伟的如坐针毡,是心怀鬼胎的省委副书记高育良的惴惴不安,以及省会京州市政坛的暗流涌动。一场你死我活的博弈、虎口拔牙的战斗,由此拉开了序幕。

饶有意味的是,侯亮平要处理高育良的前秘书陈清泉前去向其汇报时,高育良言之凿凿地说道:“我们的人民检察院叫人民检察院,我们的法院叫人民法院,我们的公安叫人民公安,所以,我们要永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永远,永远。”而当高育良败露之后,面对最后来看他的侯亮平,还放言高论:“为官者就得心正,心正则心安,心安则平安。”“公生明,明生廉。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人民”二字他挂在嘴边,脱口而来,但并未真正走心、入心,只是弄权上位的广告词和争权夺利的遮羞布。这也说明,为官者尤其是高育良这样的高官、祁同伟这样的官员既不幼稚,也不糊涂,他们是明明白白地糊弄人民,清清楚楚地谋取私利。而因为他们脸上戴了光鲜的面具,嘴上讲着正确的大话,人们既难以看得清楚,也难以很快识破。而这种既有官位保驾,又有大话包装的贪官,是最为有害的,也是最为可怕的。

《人民的名义》所揭示的由各种关系所维系,由各种力量所推导的官场生活,也是令人触目惊心的。就汉东省与京州市而言,这里既有政法系,又有秘书系,还有赵家帮、奸商帮,等等。这些派系与帮派的存在,既使官场政治生活更显波谲云诡,又使反腐斗争加倍复杂。而长期浸淫于官场,又会有种种诱惑引诱人。正如高育良自己说的那样:“中国的改革开放浩浩荡荡,每个人都身处洪流之中,其中,有人因为自身的努力幸运地站在潮头之上,潮头之上风光无限,诱惑无限,但也风险无限,就看你如何把握。”有的人站住了,有的人倒下了,有的人前行了,有的人后退了。差异与分别,正在于人性的放纵与持守,信仰的放弃与坚守。对祁同伟、高育良而言,官场就是魅惑人的名利场,在这里可以结党营私,自谋私利,而对陈岩石、侯亮平来说,官场就是一个冶炼人的大熔炉,在这里可以百炼成钢,更为坚强。两类人物,两种选择,两种结局,真正的试金石与分水岭,仍然是“人民”。那就是,是把“人民”作为名义挂在嘴上,还是把“人民”作为依托放在心上。而侯亮平与祁同伟、高育良等人的不同命运结局也告诉人们,真心实意为人民的,人民始终是其坚强的后盾;而虚与委蛇人民的,人民终究会将其唾弃。

由贪腐事件和“带病”官员为标本,来深入探悉政治生态现状,发掘其中的痼疾所在,并对不同政治选择背后的人生理念进行辨析,让人们在认识现实政治的同时,反观人生,反思人性,反求诸己,这应该是《人民的名义》的真正价值所在。正是在写出当下官场领域的政治生态,以及官场人物各自心态的意义上,这部作品不仅有力地超越了一般的反腐题材作品,也把当下政治小说的写作水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反腐巨作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二】

日前,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开播,当天,《人民日报》连续发布两篇文章,其中包括一篇头条,对《人民的名义》评价道“‘潜心八年,六易其稿’、‘一部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官场生态的长幅画卷’。这些印在同名小说《人民的名义》腰封上的推荐语,让你难以忽略它的分量。”“我们真的太久没有看到反腐题材的电视剧了。”不难看出,《人民日报》对电视剧的称赞,不仅源于电视剧本身精良的题材选择和制作,也源于观众对该剧的呼声。(2017年4月2日 中国青年报)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也是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现,也是对一个时代的展现。抗战时期,落后的旧中国的艺术更多的是唤起民族觉醒,团结一心打赢抗日战争,对旧制度害人的抨击,反映人民群众对新生活的渴望;而新中国建立以后,歌颂党的歌颂新政权的歌颂解放军的文艺节目比比皆是,凸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新政权的拥护与支持,对党和人民军队的支持。文革之后迎来了改革开放,艺术更多地反映文革中的种种丑行,以及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人民的名义》则是在十八大以后,首播的反腐大戏,而这个是继反腐小品、反腐对联、反腐话剧之后,有一艺术形式表现反腐。

艺术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一个艺术形式能否流传下去,主要观其能否为广大百姓生活服务。《人民的名义》热播,正是对当前*力推的“打虎拍蝇”反腐的集中体现,一方面说明广大民众对待腐败问题的痛恨,对待腐败问题的厌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广大民众对持续深入推进反腐的良好愿望。卫视联播受热捧,更加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与生活的特点,也是文艺紧跟时代步伐的体现。只有百姓爱看,卫视才可能联播;群众若不喜欢,便很难在为使强档连播,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民众对中国政府强力反腐的高度认可和拥护。

文艺只有与时俱进才有生命力,只有植根于人民群众才有创造力。只有创作出反映时代潮流发展的文艺,才能彰显广大艺人的责任担当。“十八大”以来,*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和勇气,实施“打虎拍蝇”式的反腐,党的十八大以后近五年的时间里,共处理省部级及以上干部211人,数量远远超过过去30多年,其中不乏正国级、副国级干部,而《人民的名义》对此也毫不避讳,直指“副国级”干部。当然,反腐剧开播,一方面给广大群众情绪的宣泄,更重要的另一方面也更是要给干部一个警示教育,当然能否借此达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还得观后效。

【反腐巨作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三】

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刚一开播,收视率就全线飘红,豆瓣评分已高达9.1。这在流量明星们霸屏的当下,俨然成了一股不可多得的荧幕清流。在我看来,其成功之处在于四点:

一、故事精彩纷呈,让人欲罢不能。影片开场就是紧张的两条线。一条在北京,一条在汉东省。一边是攻,一边是守,正邪双方上演两场猫鼠游戏。北京这边是最高检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与国家部委虽职务不高,但手握重权的贪官赵德汉上演了一出虽狡兔三窟,但黄雀在后的好戏;而另一边的汉东省则因为复杂的政治生态,在高层决策拉锯战中贻误了战机,加上丁副市长反侦察能力很强,竟然上演了一出瞒天过海,金蝉脱壳的戏份。

另外,究竟谁才是给丁副市长通风报信的“卧底”?是飞扬跋扈、心事重重的市委书记李达康?还是看似公道、实则钻营的公安厅厅长祁同伟?甚至那个义正言辞、一脸正气的省委副书记会不会也有问题?这些谜团必然会牢牢抓住观众的心。

二、人物刻画到位,让人拍案叫绝。这部剧聚集了多位老戏骨。看他们同台飙戏,很是过瘾。比如侯勇饰演的国家机关的处长,虽是典型的小官巨贪,却披着一副清廉的外衣,在和反贪局人员的斗智斗勇中,先后打出了清官牌、慈父牌、孝子牌、劳模牌......在慢悠悠吃着着炸酱面满口仁义道德时竭力掩饰自己内心深处的紧张,当办案人员搜出一张存折时脸上一瞬间闪出了不安后,因为存折金额不大脸上又显示出小有得意的神情,当在自己的豪华别墅里被搜查出巨额现金后那轰然坍塌的神情,短短几秒间把贪官忐忑心情刻画的惟妙惟肖;不疾不徐,张驰有度;吴刚饰演的市委书记,在得知自己的副市长出事后,那种认为可能会毁了自己政绩的心态,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表面上冠冕堂皇实则意味深长的表态,都十分传神地传递给了观众。

三、剖析官场生态,让人浮想联翩。如在省委会议现场,针对如何处理有贪腐问题的丁副市长,是走司法程序??拘留,还是走党纪调查??双规?在这种场合下,中国式权力制衡机制发生了微妙的摩擦。检察官希望按上级检察院的指令办,走司法程序,但由于是双重领导,又不得不向省委汇报;市委书记李达康以“吓跑投资商”为由,希望先双规,把握主动权。公安厅厅长祁同伟为了能够赢得身为省委常委的李达康的一票,从而顺利升为副省长,也随声复和。而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高育良选择了“中庸之道”,把皮球踢给了在外考察的省委书记沙瑞金。就在这拉据战中,丁副市长已接到密报,化装潜逃,登上前往美国的飞机。这场会议室内的“宫斗戏”描绘了汉东官场的复杂,也刻画了官员百态。摈弃了以往描写官员好就高大全,坏就一无是处的套路,让人感觉真实可信。

四、揭示反腐形势,让人触目惊心。在片中既有显性的腐败,如在赵德汉的家里,塞满冰箱的现金,和堆成小山般高的巨额钱财;丁副市长一边斡旋往国家部委送钱,一边又不忘雁过拔毛的贪婪本性;又有隐性的腐败,如在医院住高档病房享受了十八年免费医疗的退休厅长。这些都说明反腐败道路艰巨而复杂,任重而道远。

国产剧的接地气,不应只体现在生活中的家长里短,更需要体现在时代风貌上,从这个角度而言,《人民的名义》正视现实生态,人物刻画没有脸谱化,是一部难得的将严肃反腐题材进行通俗化改编尝试的电视剧,值得我们点赞。

最新银行干部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

党员观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范文精华篇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范文深度解读

观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优秀篇】

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优秀篇】

湖南卫视《人民的名义》观后感【集锦】

最新人民的名义观后感【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