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适逢被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诞辰400周年。
开年之际,一部历史正剧《于成龙》在央视一套热播,且收视率节节攀高。这部由中央电视台、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中央纪委中国方正出版社、山西影视集团等联合出品的电视剧,为当下这个时代注入一股正能量,掀起全国性的“于成龙热”。
央视开年大戏《于成龙》观后感一
2017年央视开年大戏《于成龙》正在热播。该剧以被清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的生平功业为主线,讲述了他45岁时出仕,心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情壮志再现了这位“廉吏之师”胸怀社稷、心系民生、清廉淡泊、莅事忠勤的为官风范,为康乾盛世的到来树立了弊革风清的时代风标。
为官当学于成龙,学习他面对恶势力,不顾个人安危,敢于挺身而出揭露社会上的黑暗面和各种弊端。短短23年间,从七品知县到两江总督,时时充满惊险传奇、处处经受生死考验,但那种不徇私情、为民请命,胸怀社稷、心系民生,不畏权贵、赤胆忠心,却为后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为官当学于成龙,学习他那种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建国之才、效国之行的高尚情操。从小胸怀爱国情,立下报国的远大鸿鹄之志,苦练报效国家的本领,积极投身报效祖国的宏伟大业之中。为了国家的利益,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哪怕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为官当学于成龙,学习他清廉淡泊、苦节克贞、鞠躬尽瘁的工作作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清正廉洁。立足本职,勤勤恳恳,恪尽职守。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安排的具体工作要排定时间表、路线图,夯实责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质保量、不折不扣完成。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传承中华文化,是古为今用,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掘三百三十多年前发生于清代于成龙的故事,是以他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今人树立典范和榜样,更是对中华文化优秀基因最根本的传承,对中华审美风范最基本的依循。《于成龙》的播出,必将会感染更多的观众。他的远大政治抱负,必将激励党员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为社会提供正能量。
央视开年大戏《于成龙》观后感二
近日,电视连续剧《于成龙》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引起不小反响。虽然三百三十多年过去了,时代发生了巨大变迁,但于成龙的精神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于成龙》讲述了一代廉吏于成龙从中年出仕到成为两江总督的跌宕起伏又清正廉明的一生。剧中的一系列生动故事,再现了这位清朝廉吏的感人风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罗城六年,他布衣草鞋,把自己完全融入当地民众之中。他没有当官的架子,做官的排场,他心中装着百姓,为百姓日夜操劳。他做到乡间问贫、田间耕作、深入匪巢、缉捉盗贼、平反冤案、救助孤儿。他不畏权势、嫉恶如仇,严整吏治、革除积弊。他不允许增收火耗、勒索民众、不允许馈赠上官,对官僚权贵犯法亦严惩不贷。他自己长年忍受离母别妻抛子的生活和精神孤独,从山西老家乡下到广西罗城上任六年,随后升调湖北黄州,十多年没回过一次老家。他老母思儿心切,叫孙子走了两个月,步行数千里去湖北看望
他,但他整天忙于公务,儿子也只住了几天就回山西。他两袖清风,无东西可让儿子带回去给老母和妻子。
于成龙生活在封建王朝官场,但他自甘淡泊,清正廉洁,不爱钱、不收受礼品、不纳妾、不住毫宅、不吃宴会,布衣粗食、节俭清苦、简朴出行、秉公办事,与老百姓忧乐与共。在江南任上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百姓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于成龙于任上病逝,人们在他的寝室看到的只是“青灯布幔,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当然,于成龙是忠于那时的皇帝和朝廷的,但是,他却赢得了百姓赞誉。今天,我们的个别干部忘记初心,理想信仰丧失,家族集体腐败,大搞政绩工程,祸害一方百姓等等,甚至带病提拔,很值得我们惊醒和反思。
我觉得《于成龙》给我们的启示至少有这么四点:一、多读书,加强自身修养,以天下为己任。二、勇于担当,敢于到艰苦的地方创业。三、
以民为本,心系百姓,从老百姓中寻求办法,造福百姓。四、“打铁还需自身硬”,廉洁正气,一尘不染,从严治吏。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从来有“清官情结”,“匹夫有责”,出现了许多好官。今天,我们共产党也有许多模范人物值得学习,像杨善洲、焦裕禄、谷文昌等等,可以说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各级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手中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应当为民做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强调,要坚持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不断坚定和提高政治觉悟;要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党的高级干部要做表率等等。愿我们的党员干部从我们党的先进人物和《于成龙》中汲取营养,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为“两个一百年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央视开年大戏《于成龙》观后感三
1617年秋,于成龙生于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来堡村(今属吕梁市方山县)。他的一生极具传奇性,45岁出仕,从广西罗城到湖北、福建、直隶、两江等省区,从七品知县到封疆大吏,23年的为官生涯中一路勇斗“强龙”和“地头蛇”。
他为官清廉,造福百姓,政绩卓著,被民间敬称为“青天”。值得一提的是,他与山西同乡、康熙帝师陈廷敬惺惺相惜,其曾孙后来与陈廷敬的孙女喜结连理。
也许,会有人不解,像这样的廉能第一、文武兼备之士,到底是如何练就的?吕梁这片热土给了他怎样的滋养?
永留清白在人间
1月7日清晨,雪后的吕梁市方山县天气晴朗。迎着朝阳,记者行至峪口镇横泉村南,拜谒于成龙墓,在方山县文物旅游局李耀东及村民岳金平的协助下,平常紧锁着的大门打开了,只见石牌坊上刻有康熙御书“高行清粹”,两侧立着石人石马等,墓前为龙头御碑。众人驻足凝望,深深施以三叩首。大门两侧展室陈列着于公画像、墓内所用的碗扣白灰松香及后人为于公写的书籍等。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春,于公像平时一样,吃青菜喝稀粥,夜以继日办理公务。老人家积劳成疾,身体一天比一天差。这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清晨,他准备去办公,却疾病发作,遂吩咐了紧要的公事,老总督就走到了人生的最后关头,背不倚椅,端坐而逝,终年68岁。当时的人们也注意到这一细节,认为于公的修行达到一种很高的境界,仿佛高僧圆寂一般。
《于成龙传》作者王振川说,于公一生严以律己,积德行善,信奉天理良心。去世后,其官邸木箱中仅一套官服,别无余物。生前他曾说,平生就喜欢过布衣蔬食的生活,衣食问题只要能免于饥寒即可。
山水人文相辉映
拜罢于公,记者赶往该县北武当镇来堡村的于成龙廉政文化园。
《于成龙》摄制组在吕梁拍摄期间,该园区曾提供群众演员组织、场景搭建及演职人员食宿,被授予特别鸣谢单位。园分为故居区、中华廉吏广场、廉政文化展览馆及住宿餐饮区,其中22间窑洞即国内首家以传播廉政文化为主题的展览馆。
广场中心矗立着于成龙铜像,旁边是高大的千年桃叶卫矛树。看守园区的李大爷说:“桃叶卫矛本属灌木,长成这种参天大树极其罕见。卫矛的枝叶、果实还具有杀虫去腐功效。”
古语有云,“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在此园内能生长出这样的树木,令人倍感神奇和应景。
往东穿过一道门,便是于公及子嗣旧居,院内一角设计有于公习武的场景雕塑,墙上有“崇学善武”四个大字。屋内陈列着当年于家人用过的家具和工具。
园区负责人高林清是地道的方山人,他依托于公故里,投资建设了这座集廉政研究、教育、体验、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园区,并创办成立于成龙研究会,组织编写传记故事,搜集于公遗物,他整理的于氏家训被中纪委网站采用发表。
同时,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园区大力支持,到访者日益增多,一些部门还组织党员在此举行宣誓仪式。近两年,该园已免费接待来客10多万人次,并挂上了吕梁市廉政教育基地等牌子。
在高林清看来,于公致力于维护天下太平,有着更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核心不是教你怎么赚钱,而是人生观、价值观的传递”。他希望将园区建成为于成龙故居文化旅游目的地、于(鱼)成龙廉(莲)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于成龙传统廉政文化研究教育体验基地,“方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境内有三晋第一名山北武当山,廉政文化园就在其山脚下,加上风景优美的南阳沟景区,可谓山水人文相映成辉,若以文化旅游扶贫,可带动当地脱贫致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安国寺内苦读书
于公认为,社会大众公认的道理即“天理”,而一个人抛开私欲和偏见,所呈现出来的心态即“良心”。学者们认为,他的思想根源和行为养成,与其在故乡的生活磨砺分不开。
他曾住寺读书六年之久,儒佛兼通的安国寺住持纯天给了他很多照顾。“安国寺几乎就是于氏家庙。其家族在捐资建庙的同时,还热衷于抚恤孤贫、赈济灾荒等公益事业,这无疑对其思想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王振川表示。
《于成龙》剧中场景安国寺便在此拍摄。1月8日,记者来到离石区西10公里的乌崖山麓,只见寺院周围群山环抱,松柏丛生,且有飞瀑清泉。安国寺创建于唐贞观年间,现存大雄宝殿、铜塔楼、万佛阁、观音楼及于清端公祠、于成龙读书楼等。读书楼就在偏院的清静之处,二层设有蜡像,还原了于公与住持交谈及苦读诗书的情景,一层则是于公生平事迹展。
离石以于公为荣,倍加推崇,很早就有学者专家潜心研究。离石作家王永泰所著《清官于成龙》被改编成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在央视播出后反响强烈。
从2003年开始,离石区先后投资5000余万元,完成安国寺道路、绿化等基础建设和古建抢救维修,重点对于成龙读书楼、于清端公祠等进行了修缮和布展,着力打造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品牌。,离石区成立于成龙廉政文化研究协会、安国寺于成龙廉政文化景区建设管委会,并加大挖掘和归纳整理工作。
8日下午,记者在吕梁学院宿舍区探望了于公次子于廷劢的后人、86岁高龄的于银元老人。“我们家族向来讲求朴素,以耕读传家为传统。老人们经常提到要积德行善,多做好事。”这时,他找出《于氏宗谱》谱系图、《于氏族规家训》复印件,“你看,家训中第一条即孝为百行之原。有了孝才可能做到廉,而且要边学习边实践才会达到真正的能。”
谁知文吏有武略
“无论在兵荒马乱的罗城,还是三藩之乱涌动的黄州、武昌,于公皆能文能武,靠的就是在北武当山上打下的武学底子。他还与一位道教隐士结下深厚友谊,学成了精湛的医术。”高林清介绍道,北武当山在唐朝时就是道教圣地(全真教龙门派道场),全真教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龙门派讲究苦己利人。
高林清说,从龙门派字辈排序看,于公排第十辈,道号临清,论功夫数一数二。因“理学”学派的主张和全真道主张非常接近,而于公在北武当山上耳濡目染,自然积聚了理学和道家文化的精髓。康熙说于公“为学务敦实行”,盛赞这才是真理学。
结合相关记载可知,于公的相貌特点是身材魁梧、脸色发红、鼻梁高挺、胡须茂密,非常威武,和关公的模样有几分相似。王振川说,在湖北黄州发生的大型叛乱中,作为老年多病的文官,于公独自手刃48人,充分说明他从小练过武功且有实战经验,张朝珍巡抚曾赞叹他“以文吏而擅武略,屡著奇勋”。
王振川又分析道,于公少年时除学儒家经典外,还要学明朝的特有教材如《大明律令》《御制大诰》,因此掌握了不少法律知识及案例。黄州捕盗便是于公平生最精彩的故事,他捕盗断案如神,时常微服私访。于公则向人表示,自己办案子并不“神”,只是个“诚”字而已。
由此可见,于公的各种思想观念,来自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这种文化,到现代仍然是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丰富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