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网 > 发言稿 > 正文

党员干部圈子文化对照检查材料精选篇

时间:发言稿 上大学网

党员干部圈子文化对照检查材料精选篇

按照省委的部署要求,7月19日上午,省政府召开党组会议,深入学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整治“圈子文化”进行专题学习讨论,听取关于省政府机关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情况的汇报,审议《省政府领导班子对照检查材料》。省政府党组书记、省长陈求发主持会议并讲话。会上,省政府党组成员从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高度,紧密联系各自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把自己摆进去,谈认识、谈体会,深刻剖析“圈子文化”产生的巨大危害和恶劣影响,进一步统一思想,明辨是非,提高认识。会议指出,党的政治纪律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是党的全部纪律的核心。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必须从遵守和维护党章入手,牢固树立党章意识,用党章规范自己的言行,真正做到在任何情况下,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坚持不忘初心,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会议强调,要抓好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整治“圈子文化”,认清其恶劣性质和严重危害,坚决肃清其消极影响,净化和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一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夯实管党治党责任,省政府党组要扛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在省政府系统大力营造旗帜鲜明讲政治、从严从紧抓纪律的氛围,从政治上铲除“圈子文化”的滋生土壤。二要创新体制机制,扎牢制度笼子,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结合,严格尊崇党章,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准则和党纪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从制度上破解“圈子文化”的生存空间。三要强化党内监督,狠抓执纪监督,维护党纪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从监督上消除“圈子文化”的形成条件。四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从思想上清除“圈子文化”的生成基础。五要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牢固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按照“三严三实”、“忠诚、干净、担当”、“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的要求,把好干部精心培养起来、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从组织上根除“圈子文化”的依附关系;同时,要加大干部交流力度,铲除“圈子文化”形成的人文环境。

党员干部圈子文化对照检查材料精选篇

辽宁省委最近召开的一次常委扩大会议,议题很特别??专题研究整治“圈子文化”和拉帮结派问题。

中央巡视结束之后,针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整治”,这是十八大以来的第一次,可谓辽宁省委的自选动作。会议指出,要严肃认真对待中央巡视组指出的“圈子文化”和拉帮结派问题,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从实召开民主生活会,以王珉、苏宏章、王阳、陈铁新等反面典型为镜鉴,深刻汲取教训,深入查摆剖析。

发现,上文点名的几个人在搞“小圈子”、拉帮结派方面都是老手。王珉在吉林当省委书记时,有一名得力干将??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田学仁。田任职地方期间,口碑不好,坊间关于其受贿卖官的传闻很多。王珉却不管不顾,让田主抓国企改革。2011年田学仁落马后,被证实在国企改制中存在大量权钱交易。

党员干部圈子文化对照检查材料精选篇

2011年11月,沈阳市委副书记苏宏章在辽宁省党代会上“意外”当选省委常委。今年4月,苏宏章落马。据《中国经营报》披露,苏的家中搜出的现金数额惊人,随着调查的深入,他向上级领导送价值大额的黄金制品一事亦浮出水面。目前,该领导已被中纪委通报,接受组织调查,并被免去职务。

王阳在鞍山任市长期间,与市委书记谷春立不和,被当地人称为“一个槽子拴不住两个叫驴”。王阳背后有某山西籍大人物,他经常与对方通电话,甚至在开会中谷春立讲话时,他也照打不误。据媒体报道,谷春立制止王阳打电话,第一次劝,王阳没搭理,再次制止他时说:“别打电话了,咱们这开会呢。”王阳说:“你知道什么玩意,你知道我和谁通电话呢?”

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此前曾介绍过:5月29日,中央第三巡视组向辽宁反馈巡视“回头看”情况。辽宁的反映速度、整改标准让人眼前一亮:反馈当天,省委就召开了常委会,部署整改工作。五天后,省委再次召开常委会讨论此事,从下午两点半一直开到了晚上六点半。会议既有全面部署,又有查摆问题,还有专项攻坚,可见重视程度。

反腐不是一阵风,巡视也不是一阵风。但在某些地方,存在干部“巡视时哆嗦,巡视完得瑟”的情况,巡视组一走就万事大吉、依然故我。正因为此,中央才会部署“回头看”,对上一轮巡视的整改情况进行检查,杜绝“屡巡未改”问题。

中央巡视组已完成了对辽宁、山东、安徽、湖南四个省份的首批“回头看”。从“回头看”问题清单中可以发现,各地均有对上轮巡视整改不到位的情况,违规经商、“雁过拔毛”、干部“小圈子”、违规用人等一些老问题巡而未改。这反映了一些地方党委没有跟上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步伐,思想深处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昨天,中国电信原董事长常小兵被“双开”,中纪委通报明确指出其“对中央巡视组反馈的问题整改落实不力”。这一提法,在中管干部中属于首例。中纪委通报向来惜字如金、指向明确,在第二轮巡视“回头看”启动之时拿出这个反面典型,其中震慑之意不言自明。

辽宁是首批“回头看”省份之一。上一轮巡视整改时,王珉时任省委书记,而后自己也落马,由他主持巡视整改工作,确难让人放心,也难怪中央要启动“回头看”了。如今,新的省委班子如此扎实推动整改,新气象、新面貌、新作风,让人眼前一亮。

党员干部圈子文化对照检查材料精选篇

报道7月15日,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中心组(扩大)举行学习会议,围绕坚决破除“小圈子”、搞“帮派”积弊,自觉抵制“圈子文化”问题进行专题研讨。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李峰主持会议并讲话。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分别联系各自思想、工作、生活实际,进行了深入思考,既深刻认识到了“圈子文化”的严重危害,也提出了破除“小圈子”、搞“帮派”积弊的意见建议,使思想达到高度统一,进一步坚定了立场。

会议指出,整治“圈子文化”迫在眉睫,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措施有力地对“圈子文化”予以清除和抵制。整治“圈子文化”,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必然要求,是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推向深入的重要举措;是净化辽宁政治生态的关键之举,是营造良好从政环境的迫切要求;是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履行主体责任的重要体现。要毫不松懈,继续坚持问题导向,整改追责、警示教育、建章立制三管齐下,当前坚决整改、长远有效防范。

党员干部圈子文化对照检查材料精选篇

【摘要】“差序格局”的文化心理产生了“圈子”现象,圈子既可为善也可为恶。问题不在关系本身,而在于一个没有底线的社会中,任何治理手段,关系也罢、法律也罢,都会被滥用。

【关键词】社会关系社会治理圈子文化【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

从古至今,圈子文化就是政治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官场,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因此“聪明人”往往会认清阵营和形势,想办法进入某个圈子,如此才有发展前途;身居一定位置的,也必须要建立起自己的圈子,方能产生影响,做成想做之事。

“圈子”盛行的文化基础

我们不禁要问,圈子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对于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格局形成原理的分析有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而形成这种“差序格局”的文化基础,就是梁漱溟所谈的“家伦理本位”文化。正如《论语》里所讲述的,对于父亲偷羊的正确处理方式应该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也就是诚实是应该的,但在特殊情境下父为子、子为父说了谎,还是能被接受的。儒家是以“己”为起点从亲人间的“孝悌”入手推广到他人,这种思想应用到日常人伦中,爱变得有差等,于是形成了社会关系的“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的文化心理让中国社会的各个地方都形成了“圈子”现象,尤其是在商场、官场上,那些有资源、有权力的人形成的小圈子更可成为有足够实力的小团体。既可以为善,变成办事有效率、有效能的团队,一加一大于二,发挥小集体的战斗力;也可以为恶,将权力私人化,为小集团的利益不惜损害整体利益。善恶之间,关键就取决于小圈子里从领袖到成员,其行为有没有底线、有没有愿景、能不能做到“礼法并治”,也就是说,有没有大家都会遵守的非正式规范或正式法则,并能有效地动态平衡礼与法的矛盾,化解原则与利益的冲突,以及平衡圈内圈外的不同利益。

“圈子”与良性治理的矛盾

“圈子”由关系连接而成,当极端的情况出现的时候,搞关系的人会用一切手段来拉近自己与圈子中核心人物的距离,从而换取最大利益。因此我们看到,不论是政界、商界,还是文化界、学术界乃至普通百姓,人人似乎都以自己属于某个圈子为荣,想尽办法进入圈子,寻找自己的利益代言人,依靠圈子的力量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在极端情况下,法律、道德往往让位于圈子的利益,公共权力成为各种圈子的私家领地。种种这些,都对社会的良性治理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对此,有人主张用法治取代德治,有人主张去关系化,还有人主张以契约道德取代传统道德。尽管目前社会上存在法治不彰的现象,加强法制建设也是应该的,但是要用法来取代道德,或以契约交易的关系取代讲仁义、讲博爱的人际关系,则既违背了中国人的民族性,也会丧失良善的人际关系而带给社会的善治,可谓因噎废食,得不偿失。

从古至今,“徒法不足以自行”这一观念就被印证是正确的。去关系化的社会,只会让人变成原子化的个人。用契约道德取代传统道德,是将人与人的关系用买卖交易这种工具性的关系来置换讲仁义、讲博爱的情感性关系,这种主张更是违背了我们骨子里面的仁爱情感。事实上,是我们的社会没了底线,错误地使用关系,才造成了很多“关系社会”、“人情社会”的负面结果??问题不在关系本身,而在于一个没有底线的社会中,任何治理手段,关系也罢、法律也罢,都会被滥用。“关系社会”、“人情社会”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缺点,我们应该客观地分析研究,找到发挥其优势、减少其缺点的治理之道。

事实上,那种主张以法律取代道德、以契约关系取代情感关系或是去关系化的做法,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不切实际的。一方面是因为“圈子”这个现象并非中国所独有,即使是处处讲求法治的美国也意识到其重要性,也才因此发展出了对社会网的理论分析,如今在美国,社会网结构和关系研究已成为显学;另一方面,任何社会只要没了底线,任何治理手段都可能成为作恶的工具,崇尚法治的美国同样有安然案、安达信(美国最大的会计事务所)造假案,以及华尔街肥猫们有意设计有毒资产进而引发金融海啸等不法行为。尽管如此,我们也都知道这些并不是法治的错,同样的,为一己之私、追逐小圈子利益而牺牲社会整体利益的现象也不是圈子和关系本身的错,而是贪婪纵欲、好大喜功又短视近利的错。社会也罢、组织也罢,要实现良性治理,需要做的不是消灭圈子,也不是简单照搬照抄西方的治理体系,而是要顺应中国的社会现实,充分了解这种“圈子文化”,通过制度的改良和优化最终实现良性治理。

“圈子文化”的改良方向:自组织与自治理

所谓“自组织”,是与被一个权力主体指定成立并赋予任务的“他组织”相对而言的,在管理学中通常指“网络”,社会学中则常常是指“社区”或“社群”①。人际关系会带来信任,信任的存在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以信任关系为基础的自组织治理模式则是良善治理不可或缺的一环。简言之,中国人的圈子文化可以为恶,使公共权力私人化,也可以为善,形成很多自组织团体??表现在组织内会是最有活力、战斗力与创意的团队,表现在社会上则是现代复杂社会中的公民团体,如职业、行业协会、慈善团体、社区组织、各类兴趣俱乐部等等,可以其内部的社群规范与伦理建构出自治的良好秩序。如何扬其恶而发其善?古老的中庸之道其实正提供了我们需要的智慧。

中庸的第一条就是“放”,运用于现代自组织治理模式,就是给予社群一定的发展空间,借以形成社群伦理,靠社群内部的相互监督形成自律的风气。找到合适的方法开放自组织,也可以让多元的声音找到一个合理的表达渠道,找到合法、公开的利益代言人,形成一定的公开发言权,相互竞争又相互融合,而不是抱团暗斗,夺权谋私。这样,通过合法的、公开的团体,将圈子文化引向一个健康的发展轨道,让公共权力回归到本来的轨道,最终实现良性的治理。

中庸的第二条是“诚”,中庸之道从天下至诚开始,只有真诚才能建立愿景、价值观和团体文化。如此,自组织的圈子成员才有行为的规范与行动的方向,可以自治,自定目标、自选工作,正面发挥圈子的功能,而不会没有底线地抱团循私。

中庸的第三条原则是“以身作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从领导开始上下一致守法、上下一致守礼,愿景、价值观和文化才会真正深入人心,法制与规范才会得到大家的共同尊重与遵守。

中庸的第四条原则是“动态平衡”,即要寻求治理模式在动态中的平衡。自上而下的层级控制要有节度,自下而上的自组织也要有节度,在层级治理和自组织治理之间把握一个平衡点。作为圈子核心人物的领导者也要保持好圈内与圈外的平衡。一个小团体的核心人物,可能也是一个更大的网络的核心人物,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只考虑小圈子里面人的权利,而应该把均分的原则运用到更大的层面上去,随时动态平衡情感性与工具性动机,平衡人情法则与均分法则,平衡圈内与圈外利益,时而三七分、时而五五分、时而六四分,总之要在底线之上动态调整。

《尚书?大禹谟》中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相信放开自组织之门,强化社群精神,建立社群规范,并掌握层级与自组织之间的动态平衡,我们的圈子文化就不仅不会造成权力的异化,反而会成为国家和社会良性治理的助力。

圈子文化自查报告及整改措施六篇

圈子文化的危害及整改方案发言

整治圈子文化会议记录及发言提纲

官场圈子文化的危害与治理发言稿

党员干部圈子文化盛行发言题钢3篇

党员干部整治圈子文化发言稿精选

两学一做整治圈子文化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