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二年记》读后感
《清宫二年记》这本书早在1911年就已经在美国出版了英文版本《Two Years In The Forbidden City》,所以从一定程度上看,有史料价值,当然也有些评论认为作者德龄在回忆1903年至1905年清宫生活时写作中有艺术加工的部分,我想可能作者将一些生活习俗或者自己作为满人、宫里人对慈禧的好感流露在文字间,也有意向老外们展示介绍下大清朝的风土人情,但总的说来这应该算是一种难得了解清宫生活的原始资料。
这本书的版本较多,目前网上能查到的有三种中文版本,一个是2004年中央编译出版社秦传安译本,取名《紫禁城的黄昏》,一个是200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宋云嘉译本,取名《我在慈禧身边的两年》(紫禁城两年),还有一个就是我看的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清史别丛》系列中《德龄公主文集》的之一顾秋心翻译的《清宫二年记》。不作深入研究,所以也没有看更多版本和英文原版,尤其是居然还有个把英文翻译成文言文的版本,服了。原本看这本书也多是作一种消遣,两个晚上就翻看了一遍,觉得还有点意思,所以就写点读后感扯个淡做个纪念。
德龄不是真正的公主,这点网上很多人已经都澄清了,当然为了销售量,这跟现在为了点击率弄个标题党一样,公主这个噱头还是有点诱惑力的,普通人的生活估计想看的人不多,公主跟老佛爷的隐私那就多少有点吸引人眼球了,走光起来那好歹也是一个黄马褂内衣啊,扯远了。
德龄生于1886年,她的父亲裕庚是个外交使臣,她跟着父亲在日本和法国各呆过四年,1903年回到大清帝国母亲的怀抱,老佛爷对外界的好奇心重的很,就把她召进宫做了侍女,当然,书里说他们母女三人(还有一个她妹妹容龄,据说她娘是粤妓,只能说这么多了,再挖下去到祖坟了)是作为宫眷身份在老佛爷身边侍奉的,我想这个除了能让人感觉自己是公主不是侍女之外,其实具体干的活应该也差不太多。上面是书外话,下面开始扯淡~
咸丰和同治都死得太早,偏偏慈禧又活得太久。太后无后,作为一个女人,没有比这个更容易让人得失心疯了,所以我特别想建议我们国家对人的心理健康要高度重视,尤其是领导人,这种人情商很高,别说玩几个孙子,玩几代孙子都不在话下。慈禧跟恭亲王奕?联手把肃顺和八大臣搞倒的那天起,就看出她的手腕了。书里就讲了太后自述咸丰临终前的一个细节:“当皇帝处于弥留状态时,我便急急地抱了太子进宫,问后嗣如何决定,皇帝不答,可是事已危急,我又急道:‘你的儿子在这里。’他听到了这话,即微微的张开眼来说道:‘当然是他继承我。’我这才放心了,不久他就归天了。”你看看,咸丰真还不如慈禧情商高。
情商高的人,往往也懂得控制情绪,所以在书里总能看出老佛爷待人的优雅和善,特别是有外宾在的时候,那叫一个母仪天下,甚至一并把母爱也泛滥到了作者德龄身上了,所以书里对慈禧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正面的描写,偶然有几次失心疯发作责骂太监宫女,对于一个常年跟高智商领导层搞斗争的人来说,在所难免,女人,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一个处于更年期的女人,还不允许她每年有那么几天吗?就是老佛爷保养得好,更年期稍微长了点。
话说女人都是善变的,当然,这是正面说法,照直了说,那就是有点喜怒无常。喜欢起一个人来,赏赐多少都心甘情愿,看看慈禧给德龄的打赏,光几件貂皮大衣放在今天还不得几十万大洋啊,所以说,女人爱起来很疯狂,当然,恨起来也很利索,一转眼就晴转多云到雨了,打几个小太监骂几句小宫女都是轻的,女人不开心起来,那都是要人命的。
女人还都是爱美的,慈禧化妆时间长也就算了,挑衣服没个几十套是找不出心仪的,女人最怕的就是青春流逝容颜老去了,所以她是不允许梳头时有头发掉下的,一次梳头的太监临时有事,旁边的太监顶替上去为她梳头时不小心掉了一根头发,被慈禧看见了,得,居然敢动老佛爷的一根汗毛,找虐的节奏啊。旁边的宫女说,其实以往这种情况时,梳头的太监就很巧妙的把掉下的头发藏起来不让慈禧看见,人家眼不见为净。慈禧还有点喜欢看外国人的穿着打扮,也喜欢外国的化妆品,这跟现在的女人动不动就去法国买名牌服装香水一个道理,还特别去一家叫“老佛爷”的店里买,都觉得有点穿越感了。好像我也有点写穿越了,不知道上面掉头发这段是德龄写的还是端木赐香的《重读晚晴六十年》里写的了,反正慈禧也被人黑得差不多了,也不差我这一笔,既然扯这么远了,那就再远一点,谁去港台时帮我带一本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来,江浙沪包邮最好,谢谢。
广告过后,欢迎继续回来。
书中可以看出清朝领导人身边的生活确实不是一般的腐化,动不动就送礼,这让人看得都觉得阔绰啊。老佛爷的胃口也挺好,一桌一百五十个吃的,放在今天那都是够纪委查多少次了啊。还有左右的随从,不说太后身边,就是德龄她爹身边伺候的人也多着呢,去趟国外回来行李就是几吨重,照现在光是托运费都够他呛的。还有老佛爷这人艺术细胞也挺多的,经常看戏,这大概跟现在的年轻人时不时就去电影院大剧院潇洒一个道理吧,连太监都看的成了专业演员了。另外就是力钱,送个圣旨传个口谕都得给太监包个红包,这个作风跟现在领导下乡考察调研一个道理,不弄点纪念品人家都不肯走,关键是人家回去还得跟太后老佛爷汇报收了哪些纪念品得了多少红包,场面隆重不隆重,气氛和谐不和谐,主人热情不热情,这就不是简单的礼仪问题了,泛政治化了,力钱10两一个,放在今天,按购买力算估计也值个一两千人民币了。
书里还讲了一些宫中和大清国的习俗,比如牛肉是不能吃的,因为牛会耕田,相当于是重要农业工具,当然不能吃了,估计前几个朝代也会有差不多的龟腚。书中还介绍说满人很早就实行分餐制了,一人一份,紧跟时代潮流,原来自助餐早就是我大清国的传统礼仪了。端午节其实跟我们现在也差不多,“太后在这个正午的时候,用一只杯子盛了酒和雄黄,然后用一个小刷子蘸了在我们鼻下、耳朵下各画上几点,这样就可以防止夏天毒虫侵入。”这个习俗我小时候也都有,大致相同。另外书里还讲到了中秋节、老佛爷皇帝和皇后过生日的场景,送礼和唱戏好像是主要的,这跟现在过节时候吃饭和送礼一个道理。这里有个细节挺有意思的,老佛爷对所有的礼物都一一看过分拣好,放在专门的仓库里,她的首饰宝贝也很多,所以打扮起来没个一两个小时根本不会出来见人,这跟现在的女生一个德行,“我化下妆,马上就好。”得,这个“马上”要下来怎么着也得个把钟头了。扯远了,写文章就容易夹带私活趁机图个嘴爽。言归正传,老佛爷跟现在的女生一样,对首饰礼物还是很看重的,平时经常查看,也怕宫里人偷去,有个宫里还有个房间暗格,八国联军打进来的时候,这些东西放在里面才没被发现。宫女之间送礼物的笑话也多,送出去的礼物绕了一圈又回到了自己的手里,还是俗人比较聪明,送钱得了,绕一圈回来照样也不会尴尬,斯文人搞个雅贿绕一大圈,据说有些还特意去搞个拍卖找个中间商,自欺欺人嘛。
至于跪着接圣旨、赏赐要叩拜谢恩这些习俗更是基本的,老佛爷对这个方面的解释讲得还挺客气的,所以说领导人讲话就是有艺术水平啊,“我觉得非常抱歉,要你们站着吃,但这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我不能改变;就是皇后在我面前也是从不坐的。我知道,这种规矩若让外国人知道,一定要笑我们野蛮,所以我不大愿意让宫里事情传出去。在他们面前,你不久就可以看到,我得装出一副和现在完全不同的样子来,所以他们根本不能认识我的本性。”这段话里也看出领导人还都喜欢装神秘的习惯,装作高深莫测,还叫你不要擅自揣摩圣意,不告诉你想法,还叫你不要猜她的想法,你说这叫人该怎么办才好。这在义和团闹得最凶的时候老佛爷打算跟全世界宣战时一个道理,下面的人都不知道到底跟哪个国家宣战了,“朝着天空撸了一炮,以为强奸了整个世界”,得,八国联军见者有份,结果当然是老佛爷一炮走红,老外也挺懂礼仪,《辛丑条约》就根据当时中国人口4.5亿人,要求赔偿4.5亿两,强奸全世界的结果就是每个大清子民人均赔银一两,让你再得瑟~
书里还讲到太佛爷有点怕见外国人,特别是八国联军打过以后,估计都有心理阴影了,真心不想见老外了,被人打了后还得笑脸迎人,真是太为难老佛爷了。尤其是那些基督教的人,怕他们提出什么宗教信仰啥的她都拉不下脸,不好拒绝。话又说回来,那时候咋就不知道用一句“人民群众有宗教信仰自由”来回复呢,爱信谁信谁去~老佛爷自己不想见老外,也不想光绪见,“有一件事你必须非常注意:就是不要让密斯卡尔有机会和皇帝谈话。我之所以要这样关照你,就因为皇帝生性怕难为情,只怕说话来要得罪她。”这倒也是,要是像苏联那样跟中国领导人说,我们把斯大林已经搞倒了,你们回去也可以考虑考虑把老毛挪个坟,那不逆天了吗?那时候要求老佛爷归政的传闻已经让她很不开心了,老佛爷早就说了,“今日令吾一时不欢者,吾亦令彼终身不欢”。
书上说光绪懂洋文,能跟德龄说“Happy new year!”,这比现在的外国元首来中国说一句“你们好,谢谢,再见”,那不知高多少倍了,niubility死了。书上还说隆裕也看世界史,这真让人刮目相看,难不成她也跟我一样喜欢摆一书架书盒子装门面?主要是有些人对隆裕长得不好看的评价让我先入为主了,据说光绪都没睡过她几次,更没播下过龙种,偏偏珍妃还曾经怀上过,等于光绪排除了自己的能力问题,这样一来我都有点同情隆裕了,堂堂一个皇后硬生生被冷落得守活寡了,太不人道了,好歹关了灯闭上眼交几次粮啊~~扯远点,皇族近亲惯了,传到后期都有点病了,溥仪是公认性无能了,光绪看来也有点斗志不够昂扬。这笔账看来也得算在老佛爷身上了,当然,她也在哭自己命苦,她还命苦不能怨政府,老公儿子都挂了,都没人给她当孙子,只好把大清国当自己亲孙子了,爱咋玩就咋玩~~
光绪对老佛爷占着茅坑乱拉屎肯定是有情绪的,“我没有机会宣布我自己的主义或有所作为,所以外界都不知道。我知道现在我所处的地位与傀儡无异,要是再有外国人问起我,你就告诉他们我现在所处的地位。我有许多关于复兴中国的计划,但是我不能实行,因为我做不了主。我不信太后有什么力量能改变中国的现状,就是有,她也不愿意,我觉得现在离真正革新的时候还远得很哩。”说实在我读到这一段时,真不敢相信光绪会这么大胆跟一个太后身边的侍女讲这话,他难道指望一个懂点外语的人把他的这个想法传遍世界吗?不过好像这样看来,光绪还真是不光有情绪,从他指望着康圣人和冯桂芬那本《校?庐抗议》搞维新,就知道光绪的确实不止有情绪,还有点冲动。其实太后也说了想革新的,别太急,别动她的位置就行:“太后回说时势逼着我们自新,但她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方法,她也很希望中国能像别的国家一样在世界上占一个显要的地位。”在不触及皇家底线的情况下,老佛爷也同意搞点革新的,当然,后来光绪搞了几天“百日维新”既不得法又操之过急,老臣皇族们都哭着说“事情正在起变化”,要变风了,要知道,女人总是善变的。
有一次慈禧生日,本来光绪是喊口号的起头人,当太后过来时大家都听他号令一起叩拜,结果“第三天早晨,皇帝忽然说道:‘太后来了。’”大家赶紧一齐跪下,“可是皇帝自己却依旧立着,向我们笑起来,原来太后没有来,我们也不禁相顾失笑。我以前从来没有看见过皇帝因玩了一次诡计而如此高兴过。” 看来光绪不光有情绪,还是个有幽默感的人,这种场合开最高领导人的玩笑,确实有种置生死于度外的英雄气概了,得,既然你不怕死,那就一起走吧,慈禧在死的时候把光绪也带走了,大BOSS一走,GAME OVER鸟~~~
一下子码了四千多字,大冬天的我容易吗我?亲,给个好评求点赞吧~~
《清宫二年记》这本书早在1911年就已经在美国出版了英文版本《Two Years In The Forbidden City》,所以从一定程度上看,有史料价值,当然也有些评论认为作者德龄在回忆1903年至1905年清宫生活时写作中有艺术加工的部分,我想可能作者将一些生活习俗或者自己作为满人、宫里人对慈禧的好感流露在文字间,也有意向老外们展示介绍下大清朝的风土人情,但总的说来这应该算是一种难得了解清宫生活的原始资料。
这本书的版本较多,目前网上能查到的有三种中文版本,一个是2004年中央编译出版社秦传安译本,取名《紫禁城的黄昏》,一个是200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宋云嘉译本,取名《我在慈禧身边的两年》(紫禁城两年),还有一个就是我看的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清史别丛》系列中《德龄公主文集》的之一顾秋心翻译的《清宫二年记》。不作深入研究,所以也没有看更多版本和英文原版,尤其是居然还有个把英文翻译成文言文的版本,服了。原本看这本书也多是作一种消遣,两个晚上就翻看了一遍,觉得还有点意思,所以就写点读后感扯个淡做个纪念。
德龄不是真正的公主,这点网上很多人已经都澄清了,当然为了销售量,这跟现在为了点击率弄个标题党一样,公主这个噱头还是有点诱惑力的,普通人的生活估计想看的人不多,公主跟老佛爷的隐私那就多少有点吸引人眼球了,走光起来那好歹也是一个黄马褂内衣啊,扯远了。
德龄生于1886年,她的父亲裕庚是个外交使臣,她跟着父亲在日本和法国各呆过四年,1903年回到大清帝国母亲的怀抱,老佛爷对外界的好奇心重的很,就把她召进宫做了侍女,当然,书里说他们母女三人(还有一个她妹妹容龄,据说她娘是粤妓,只能说这么多了,再挖下去到祖坟了)是作为宫眷身份在老佛爷身边侍奉的,我想这个除了能让人感觉自己是公主不是侍女之外,其实具体干的活应该也差不太多。上面是书外话,下面开始扯淡~
咸丰和同治都死得太早,偏偏慈禧又活得太久。太后无后,作为一个女人,没有比这个更容易让人得失心疯了,所以我特别想建议我们国家对人的心理健康要高度重视,尤其是领导人,这种人情商很高,别说玩几个孙子,玩几代孙子都不在话下。慈禧跟恭亲王奕?联手把肃顺和八大臣搞倒的那天起,就看出她的手腕了。书里就讲了太后自述咸丰临终前的一个细节:“当皇帝处于弥留状态时,我便急急地抱了太子进宫,问后嗣如何决定,皇帝不答,可是事已危急,我又急道:‘你的儿子在这里。’他听到了这话,即微微的张开眼来说道:‘当然是他继承我。’我这才放心了,不久他就归天了。”你看看,咸丰真还不如慈禧情商高。
情商高的人,往往也懂得控制情绪,所以在书里总能看出老佛爷待人的优雅和善,特别是有外宾在的时候,那叫一个母仪天下,甚至一并把母爱也泛滥到了作者德龄身上了,所以书里对慈禧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正面的描写,偶然有几次失心疯发作责骂太监宫女,对于一个常年跟高智商领导层搞斗争的人来说,在所难免,女人,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一个处于更年期的女人,还不允许她每年有那么几天吗?就是老佛爷保养得好,更年期稍微长了点。
话说女人都是善变的,当然,这是正面说法,照直了说,那就是有点喜怒无常。喜欢起一个人来,赏赐多少都心甘情愿,看看慈禧给德龄的打赏,光几件貂皮大衣放在今天还不得几十万大洋啊,所以说,女人爱起来很疯狂,当然,恨起来也很利索,一转眼就晴转多云到雨了,打几个小太监骂几句小宫女都是轻的,女人不开心起来,那都是要人命的。
女人还都是爱美的,慈禧化妆时间长也就算了,挑衣服没个几十套是找不出心仪的,女人最怕的就是青春流逝容颜老去了,所以她是不允许梳头时有头发掉下的,一次梳头的太监临时有事,旁边的太监顶替上去为她梳头时不小心掉了一根头发,被慈禧看见了,得,居然敢动老佛爷的一根汗毛,找虐的节奏啊。旁边的宫女说,其实以往这种情况时,梳头的太监就很巧妙的把掉下的头发藏起来不让慈禧看见,人家眼不见为净。慈禧还有点喜欢看外国人的穿着打扮,也喜欢外国的化妆品,这跟现在的女人动不动就去法国买名牌服装香水一个道理,还特别去一家叫“老佛爷”的店里买,都觉得有点穿越感了。好像我也有点写穿越了,不知道上面掉头发这段是德龄写的还是端木赐香的《重读晚晴六十年》里写的了,反正慈禧也被人黑得差不多了,也不差我这一笔,既然扯这么远了,那就再远一点,谁去港台时帮我带一本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来,江浙沪包邮最好,谢谢。
广告过后,欢迎继续回来。
书中可以看出清朝领导人身边的生活确实不是一般的腐化,动不动就送礼,这让人看得都觉得阔绰啊。老佛爷的胃口也挺好,一桌一百五十个吃的,放在今天那都是够纪委查多少次了啊。还有左右的随从,不说太后身边,就是德龄她爹身边伺候的人也多着呢,去趟国外回来行李就是几吨重,照现在光是托运费都够他呛的。还有老佛爷这人艺术细胞也挺多的,经常看戏,这大概跟现在的年轻人时不时就去电影院大剧院潇洒一个道理吧,连太监都看的成了专业演员了。另外就是力钱,送个圣旨传个口谕都得给太监包个红包,这个作风跟现在领导下乡考察调研一个道理,不弄点纪念品人家都不肯走,关键是人家回去还得跟太后老佛爷汇报收了哪些纪念品得了多少红包,场面隆重不隆重,气氛和谐不和谐,主人热情不热情,这就不是简单的礼仪问题了,泛政治化了,力钱10两一个,放在今天,按购买力算估计也值个一两千人民币了。
书里还讲了一些宫中和大清国的习俗,比如牛肉是不能吃的,因为牛会耕田,相当于是重要农业工具,当然不能吃了,估计前几个朝代也会有差不多的龟腚。书中还介绍说满人很早就实行分餐制了,一人一份,紧跟时代潮流,原来自助餐早就是我大清国的传统礼仪了。端午节其实跟我们现在也差不多,“太后在这个正午的时候,用一只杯子盛了酒和雄黄,然后用一个小刷子蘸了在我们鼻下、耳朵下各画上几点,这样就可以防止夏天毒虫侵入。”这个习俗我小时候也都有,大致相同。另外书里还讲到了中秋节、老佛爷皇帝和皇后过生日的场景,送礼和唱戏好像是主要的,这跟现在过节时候吃饭和送礼一个道理。这里有个细节挺有意思的,老佛爷对所有的礼物都一一看过分拣好,放在专门的仓库里,她的首饰宝贝也很多,所以打扮起来没个一两个小时根本不会出来见人,这跟现在的女生一个德行,“我化下妆,马上就好。”得,这个“马上”要下来怎么着也得个把钟头了。扯远了,写文章就容易夹带私活趁机图个嘴爽。言归正传,老佛爷跟现在的女生一样,对首饰礼物还是很看重的,平时经常查看,也怕宫里人偷去,有个宫里还有个房间暗格,八国联军打进来的时候,这些东西放在里面才没被发现。宫女之间送礼物的笑话也多,送出去的礼物绕了一圈又回到了自己的手里,还是俗人比较聪明,送钱得了,绕一圈回来照样也不会尴尬,斯文人搞个雅贿绕一大圈,据说有些还特意去搞个拍卖找个中间商,自欺欺人嘛。
至于跪着接圣旨、赏赐要叩拜谢恩这些习俗更是基本的,老佛爷对这个方面的解释讲得还挺客气的,所以说领导人讲话就是有艺术水平啊,“我觉得非常抱歉,要你们站着吃,但这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我不能改变;就是皇后在我面前也是从不坐的。我知道,这种规矩若让外国人知道,一定要笑我们野蛮,所以我不大愿意让宫里事情传出去。在他们面前,你不久就可以看到,我得装出一副和现在完全不同的样子来,所以他们根本不能认识我的本性。”这段话里也看出领导人还都喜欢装神秘的习惯,装作高深莫测,还叫你不要擅自揣摩圣意,不告诉你想法,还叫你不要猜她的想法,你说这叫人该怎么办才好。这在义和团闹得最凶的时候老佛爷打算跟全世界宣战时一个道理,下面的人都不知道到底跟哪个国家宣战了,“朝着天空撸了一炮,以为强奸了整个世界”,得,八国联军见者有份,结果当然是老佛爷一炮走红,老外也挺懂礼仪,《辛丑条约》就根据当时中国人口4.5亿人,要求赔偿4.5亿两,强奸全世界的结果就是每个大清子民人均赔银一两,让你再得瑟~
书里还讲到太佛爷有点怕见外国人,特别是八国联军打过以后,估计都有心理阴影了,真心不想见老外了,被人打了后还得笑脸迎人,真是太为难老佛爷了。尤其是那些基督教的人,怕他们提出什么宗教信仰啥的她都拉不下脸,不好拒绝。话又说回来,那时候咋就不知道用一句“人民群众有宗教信仰自由”来回复呢,爱信谁信谁去~老佛爷自己不想见老外,也不想光绪见,“有一件事你必须非常注意:就是不要让密斯卡尔有机会和皇帝谈话。我之所以要这样关照你,就因为皇帝生性怕难为情,只怕说话来要得罪她。”这倒也是,要是像苏联那样跟中国领导人说,我们把斯大林已经搞倒了,你们回去也可以考虑考虑把老毛挪个坟,那不逆天了吗?那时候要求老佛爷归政的传闻已经让她很不开心了,老佛爷早就说了,“今日令吾一时不欢者,吾亦令彼终身不欢”。
书上说光绪懂洋文,能跟德龄说“Happy new year!”,这比现在的外国元首来中国说一句“你们好,谢谢,再见”,那不知高多少倍了,niubility死了。书上还说隆裕也看世界史,这真让人刮目相看,难不成她也跟我一样喜欢摆一书架书盒子装门面?主要是有些人对隆裕长得不好看的评价让我先入为主了,据说光绪都没睡过她几次,更没播下过龙种,偏偏珍妃还曾经怀上过,等于光绪排除了自己的能力问题,这样一来我都有点同情隆裕了,堂堂一个皇后硬生生被冷落得守活寡了,太不人道了,好歹关了灯闭上眼交几次粮啊~~扯远点,皇族近亲惯了,传到后期都有点病了,溥仪是公认性无能了,光绪看来也有点斗志不够昂扬。这笔账看来也得算在老佛爷身上了,当然,她也在哭自己命苦,她还命苦不能怨政府,老公儿子都挂了,都没人给她当孙子,只好把大清国当自己亲孙子了,爱咋玩就咋玩~~
光绪对老佛爷占着茅坑乱拉屎肯定是有情绪的,“我没有机会宣布我自己的主义或有所作为,所以外界都不知道。我知道现在我所处的地位与傀儡无异,要是再有外国人问起我,你就告诉他们我现在所处的地位。我有许多关于复兴中国的计划,但是我不能实行,因为我做不了主。我不信太后有什么力量能改变中国的现状,就是有,她也不愿意,我觉得现在离真正革新的时候还远得很哩。”说实在我读到这一段时,真不敢相信光绪会这么大胆跟一个太后身边的侍女讲这话,他难道指望一个懂点外语的人把他的这个想法传遍世界吗?不过好像这样看来,光绪还真是不光有情绪,从他指望着康圣人和冯桂芬那本《校?庐抗议》搞维新,就知道光绪的确实不止有情绪,还有点冲动。其实太后也说了想革新的,别太急,别动她的位置就行:“太后回说时势逼着我们自新,但她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方法,她也很希望中国能像别的国家一样在世界上占一个显要的地位。”在不触及皇家底线的情况下,老佛爷也同意搞点革新的,当然,后来光绪搞了几天“百日维新”既不得法又操之过急,老臣皇族们都哭着说“事情正在起变化”,要变风了,要知道,女人总是善变的。
有一次慈禧生日,本来光绪是喊口号的起头人,当太后过来时大家都听他号令一起叩拜,结果“第三天早晨,皇帝忽然说道:‘太后来了。’”大家赶紧一齐跪下,“可是皇帝自己却依旧立着,向我们笑起来,原来太后没有来,我们也不禁相顾失笑。我以前从来没有看见过皇帝因玩了一次诡计而如此高兴过。” 看来光绪不光有情绪,还是个有幽默感的人,这种场合开最高领导人的玩笑,确实有种置生死于度外的英雄气概了,得,既然你不怕死,那就一起走吧,慈禧在死的时候把光绪也带走了,大BOSS一走,GAME OVER鸟~~~
一下子码了四千多字,大冬天的我容易吗我?亲,给个好评求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