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看见》读后感
上个学期就买了这本书,一直拖到今天才看完。之所以会买这本书,完全是冲着它的销量,不过的确没让我失望,全书一共二十章,讲述了她做新闻的这十年间一些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前不久柴静在美国产子,传闻沸沸扬扬,伤了大众的一颗玻璃心。我倒没觉得去美国生孩子有什么不对,难道就因为她是一个知名记者,她的书畅销,她被称为公知女神,她就必须怎样去做吗?《看见》一书让人深入一个记者的内心,看到许多在电视节目上无法看到的画面,这远比看后期播出的片子来的震撼要大。
以前我一直认为,记者的工作,无非就是把事情真实客观地报道出来,除了需要去现场采访和文笔,好像还是挺简单的。但事实上仅仅“客观”这二字,就需要一个记者拥有很高的职业素养,要做到“能持”。柴静在书中写道,记者提供的是事实,不是情绪。她有几年做节目喜欢做猛题,尖锐地问答,结尾时锐利地讽刺,柴静以为这样的自己颇受观众喜欢,直到被陈虹、张洁等同事批评指正才醒悟过来。真正的记者首先要给对方说话的机会,他的报道中不能有太多的观点性的内容。
事实上,柴静所说的她犯的这些错误,在我们普通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我们总是站在自己认为的弱者一方简单地批评。就比如书中后面讲到的药家鑫的案子,年底的时候我还在上高中,从电视上看到了这个新闻。同学之间也会相互讨论,说到他撞人之后再将人用刀砍死的行为,几乎所有人都满腔愤怒,觉得他就算立即被执行死刑都不够解气。(w w w . f w s i r . c o m)而药家鑫也的确很快地就被执行死刑了。我还记得那时移动还给我发了一条彩信,详细报道他的罪过和刚刚执行完的死刑,彩信的最后一张照片是他走进监狱的背影。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没了,那时的我突然就觉得胸口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心里空落落的,对此我很奇怪。他不是已经死了吗,他不是罪有应得吗,我应该拍手称快才对。柴静在书中讲述了一些药家鑫案背后的故事,时隔三四年我才看到了一些当初我没有看到的事实,我才明白当时自己的莫名的空茫感为何而来。药家鑫曾说过他撞人后把她杀死是害怕她找上自己的父母,他曾受到极为严厉的家教,十分害怕他的父亲;他还是独生子,他父母的晚年该如何度过我不敢去想。大一时选修的一门法律课的老师也曾谈到过这个案子,他说,药家鑫其实完全是因大众的愤怒而死。也对,想当初有多少人听到这个新闻时是和我一样,对他充满了深深的厌恶。
当然,我们常人不必像记者一样严格地自制,但需要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书的序言中写道,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但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我想这也是这本书取名为“看见”的原因。我们许多人都缺乏独立的思考,经常轻而易举地就被带进他人的观点里,如果你的眼睛已经蒙上了一层“成见”的纱,又如何能看见这个世界呢?
上个学期就买了这本书,一直拖到今天才看完。之所以会买这本书,完全是冲着它的销量,不过的确没让我失望,全书一共二十章,讲述了她做新闻的这十年间一些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前不久柴静在美国产子,传闻沸沸扬扬,伤了大众的一颗玻璃心。我倒没觉得去美国生孩子有什么不对,难道就因为她是一个知名记者,她的书畅销,她被称为公知女神,她就必须怎样去做吗?《看见》一书让人深入一个记者的内心,看到许多在电视节目上无法看到的画面,这远比看后期播出的片子来的震撼要大。
以前我一直认为,记者的工作,无非就是把事情真实客观地报道出来,除了需要去现场采访和文笔,好像还是挺简单的。但事实上仅仅“客观”这二字,就需要一个记者拥有很高的职业素养,要做到“能持”。柴静在书中写道,记者提供的是事实,不是情绪。她有几年做节目喜欢做猛题,尖锐地问答,结尾时锐利地讽刺,柴静以为这样的自己颇受观众喜欢,直到被陈虹、张洁等同事批评指正才醒悟过来。真正的记者首先要给对方说话的机会,他的报道中不能有太多的观点性的内容。
事实上,柴静所说的她犯的这些错误,在我们普通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我们总是站在自己认为的弱者一方简单地批评。就比如书中后面讲到的药家鑫的案子,年底的时候我还在上高中,从电视上看到了这个新闻。同学之间也会相互讨论,说到他撞人之后再将人用刀砍死的行为,几乎所有人都满腔愤怒,觉得他就算立即被执行死刑都不够解气。(w w w . f w s i r . c o m)而药家鑫也的确很快地就被执行死刑了。我还记得那时移动还给我发了一条彩信,详细报道他的罪过和刚刚执行完的死刑,彩信的最后一张照片是他走进监狱的背影。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没了,那时的我突然就觉得胸口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心里空落落的,对此我很奇怪。他不是已经死了吗,他不是罪有应得吗,我应该拍手称快才对。柴静在书中讲述了一些药家鑫案背后的故事,时隔三四年我才看到了一些当初我没有看到的事实,我才明白当时自己的莫名的空茫感为何而来。药家鑫曾说过他撞人后把她杀死是害怕她找上自己的父母,他曾受到极为严厉的家教,十分害怕他的父亲;他还是独生子,他父母的晚年该如何度过我不敢去想。大一时选修的一门法律课的老师也曾谈到过这个案子,他说,药家鑫其实完全是因大众的愤怒而死。也对,想当初有多少人听到这个新闻时是和我一样,对他充满了深深的厌恶。
当然,我们常人不必像记者一样严格地自制,但需要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书的序言中写道,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但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我想这也是这本书取名为“看见”的原因。我们许多人都缺乏独立的思考,经常轻而易举地就被带进他人的观点里,如果你的眼睛已经蒙上了一层“成见”的纱,又如何能看见这个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