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七个心理寓言》读后感
其实也不是第一次读关于心理研究的书,之前也读过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还有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等等,并不存在比较,只是这类给人心灵启示,引导人生道路的书籍总是给人距离感,心理学主要是有关于人性,所以写书的分寸难以拿捏,写的过于哲学化,读者难以进入环境。写的过于草率,又显得跟生活脱节。所以就算是仔仔细细的读过一遍甚至两遍三遍,到最后也总是会只记得少数例子跟干瘪瘪的哲学道理。我还是坚持深入我们记忆的一定是有关于我们经历过的,或者是我们周围发生的事情。我们因为这些事情而长记性,积累经验。这本《七个心理寓言》是很好的心里入门书,作者武志红虽然是学心理学的,但因为生活里的各种经历,使他的文字里没有过多的理论,更多的是真诚和朴实。可以使读者的代入感更强,更能联系到我们生活实际,思考下次碰到问题的时候如何面对别人的态度和自己的内心。
这本书里描述了很多非常普遍但是又很容易被人忽略的一些现象,并不深奥,但是非常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总的来说,他是提倡以一种时刻保持着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是生活的优势,但是因为环境造成对心理的影响是难免的。其中包括亲人对我们从小的控制,朋友之间的关系建立,自己性格的一些缺陷等等。作者从控制,关系,内向外向,选择,自我觉察,自我价值,愿望。这些角度着手,对我们很多存在但是无从面对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变换角度让我们更深层的理解自己的内心。
其实作为在一个有着千千万万个跟我们相同的物种的社会上生存的人类来说,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心理问题很正常,有的也许微小到我们并没有发现它,但是却确确实实存在。战胜心理问题的第一步就是正确理解和对待它。也许,正因为这种态度,才使作者积累了更多素材。当能正确对待它后,有些问题便能够自我解决了。书里好几个处让我觉得人生豁然开朗的感觉。
其中,有一个谈到当我们面对悲剧发生的时候的态度问题。作者提到面对悲剧需要很大的勇气,承认失败和不好的结局,是需要一些魄力的。残酷的现实犹如刀般锋利,刀刀入肉。不过,只有面对,经历和沉淀,悲剧才有在生活中结束的时刻,在内心重新生出新的积极力量。我很赞同他的说法,也许在我们心中就存在着一种潜意识。当我们看到快乐跟幸福的苗头的时候,我们就会潜意识里把事情向着幸福和快乐的方向推动。当我们看到不幸和悲哀的事情时,我们便会逃避,甚至把事情向更悲哀更不幸的方向推动。期盼的力量很大。很多时候我们感受到不好的结果的时候,消极的想法会占满我们的脑子,然后这种消极的想法会把更深的消极拉向我们。这样循环往复,很多时候我们就变成了问题真正的制造者,只是我们并没有发现。然而当这种情绪在每个悲剧发生的时候都一再的影响我们,就会变成习惯甚至跟扎于我们的性格,就好像我们爸爸妈妈从小对我们的影响一样。其实大部分的悲剧只是需要看清现状的智慧,承认现实的勇气和时间,而这个事件的长短就在于个人的经历和心理建设的程度。但是沉迷于消极绝对是不可取的。
还有一个观点,让我觉得新颖又有所感悟,即是在三岁之前一个人的内心模式就已经形成了,父母对这个内心模式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我们内心里的“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模式其实就是我们童年里父母和我们的实际相处模式,而且这种内心模式不论是否健康,是否正确。都几乎根植于我们自身一辈子。我们在成年之后或者更久远的日子里所做的事,对外的人际关系处理都跟这种内心模式有的密不可分的关心,甚至可以说是这种从小养成的相处模式的投射。
所以有可能有暴力倾向的人是因为在年幼的时候收到过父母的打骂或则虐待,即是他“内在的父母”以暴力控制着“内在的小孩”,而让这个孩子产生用暴力保护自己免受控于人的心理,在未来的生活中以这种面貌示人,把这种心态投射到别人身上,这便是一种病态了。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不由得联想到了自己的周围也有这样的朋友。总会有一些喜欢出言不逊,让别人很下不来台的女生。以戳到别人痛处为乐,嚣张至极。看起来似乎很在乎别人的感受,但是总在熟络之后冷嘲热讽。这种人总让我心生厌恶,就算是交心的朋友也会因为这些毛病而逐渐疏离。但由于作者提出的这个观点,从深层次分析原因,让我突然觉得那位同学很可怜。被这种由于小时候的环境产生的投射习惯所影响而变成这样的人,她也无法选择。我想借由这个机会给她推荐这本书。虽然心理学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如同作者所谈到的这本书中很多道理大家都很清楚,尽管我们知道无数的道理,但我们还是没有发生改变。这是因为,这些道理和你还没有关系,它们还不是你自己的,你必须通过自我觉察,清晰地捕捉到这些道理的确在你自己身上的展现,等你捕捉到这些道理后,好的转变自然就会发生了,也只有做到这一点后,这些道理才成为你自己的。
我们不能借由这本书来改造自己或者解决问题,但是因为这本书帮我们梳理剖析了一些生活里的一些情况,希望能警醒到我们应该慢慢发现这些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和问题,找寻解决或者更好的方式。这便是我对这本书的一点点感想了。
篇二:初识《七个心理寓言》
心理学书籍,第一次接触,带着不情愿的思绪开始了阅读,但是,当看完了这本书??《七个心理寓言》时,才发现,心理学书籍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枯燥无味;才发现,我以前是多么的幼稚无知;才发现,心理学是多么的博大精深。
心理学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帮你去梳理思绪,帮你去探索根源,帮你剖析自己,帮你换个角度看问题。《七个心理寓言》,让我明白了许多,也梳理了许多混乱的思绪。
一、成长的寓言
文中的苹果树,看似是拒绝成长,但是,细细想来,里面有蕴藏了多少呢?感觉受到不公平待遇,就自暴自弃,以前的满腔热血被淹没了,没了激情,没了梦想,就只剩下这样庸碌庸碌的混日子。其实,上了大学的我们,又何不曾像这个苹果树呢?刚上大学时,我们满腔抱负,胸怀理想,梦想着在大学里做出不一样的自己。可是,当我们遇到几次挫折,遇到不公平待遇时,我们就开始抱怨,以至于放纵自己,忘记了曾经的理想,过着自己不想要的生活,我们也曾明白过,这种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要的。但是,放纵自己养成的惰性,让我们有反思自己的勇气,而失去了改变自己的勇气。后来,渐渐的,我们连反思自己也懒得去做了,就进入了这么一种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的日子里无法自拔。不知何时何地,也许是毕业那年,也许是某年某天,也许是在这座让我们堕落下去的象牙塔里,也许实在我们初入职场时,我们开始后悔,我们开始懊恼,当初为何要那样呢?与其让我们预计到了自己会有的未来,又何不在现在开始改变我们预计到的未来呢?
二、动机的寓言
看完这个,我感到很无奈,为老人无奈?为孩子们无奈?我不知道,也许是在为自己无奈吧?孩子们是为了谁而“玩”呢?他们是为了自己的快乐吗?为了得到美分吗?还是为了排除老人的寂寞呢?这个,我们无从而知。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自己是为了谁而“玩”吧!刚进入大学,我们面临最多的可能就是各种竞选班委、学生会、社团吧。还记得,我们在各种面试中,都会面临着一个相同的问题:你为什么要加入这个组织?也许,我们答得最多的话语就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吧!这个动机就显而易见了,我们加入你这个组织就是为了我自己而“玩”。但是,站在那个组织的领导者的角度上而言,我们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太过自私,我们仅仅想到的是如何在那个组织里面锻炼自己,而我们想过为那个组织奉献什么吗?也许有,也许美吧!所以,到了大二,当这个组织换届选举时,我们又如期的站上了竞选领导者的讲台上,我们在那个讲台上夸夸而谈我们为什么来竞选领导者,那时我们说的最多的应该是为了把这个组织建设的更好,带领到一个新的高度吧。好的,到了大二,我们成长了,我们想到了组织。我不知道这对于我们,是不是一种自身的进步,还是我们只是为了某种目的出现的应付而谈。我想,这时,我们为谁而“玩”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吧!也许,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为谁而“玩”,我们只能祈求着这里的“谁”会相辅相成。但是,我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为谁而“玩”,这是一个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
篇三:《七个心理寓言》读后感
刚刚看完了《七个心理寓言》这本书,如果不是老师向我们推荐我还不会想到去读这种类型的书目。它一共讲了七个寓言故事,它们分别是关于成长、动机、规划、逃避、行动、放弃和亲密。
不知道是不是一开始很投入看的原因,最后我发现自己印象最深的是第一个故事: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感觉这个故事让我产生了共鸣,我们一直都在成长的路上,而这一路上的我们并不是那么顺心,现在也不是当初那个斗志昂扬的自己了。就像我刚进大学一样,那时的我意气风发,充满热情,自信满满,总是说要干嘛干嘛,可是现在回想一下,真正能坚持做到的没有几个,就算是还在坚持中,也没有了那份激情和活力。
老实说,大一的时候曾去参加过好多社团这样那样的面试,报名的时候总是信誓旦旦,一定要做好,而且也充分的去准备了,可是最后的结果总是令人失望至极,我会懊恼,为什么努力了却没有回报?这种心态在经历了好几次失败后愈发浓烈了。(www.2sdx.com)而后的一些什么比赛我都没有兴致去参加了,有时候有一点报名的冲动,可是刹那间脑海里就会蹦出一个声音:不要去,报名了也是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不如做点其他事情呢。结果就是我退缩了,放弃了,不敢也不想去尝试和挑战了。好像记得有人说过:不打没有把握的战。现在从成长这个角度说这句话不可行,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很多的事物需要我们勇敢的去挑战,最后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努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这就足够了,至少你以后不会后悔自己没有努力过。有时候不要太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更不能因为自己的努力没得到他人的肯定就自甘堕落,不去博一搏。与其说是我们的努力没有得到认可,不如说是我们小小的虚荣心没有得到满足吧。
是的,我们要做一棵成长的苹果树,不要拒绝成长,只有在不断地努力中、尝试中、挑战中,我们才能更准确的把握自己的优缺点,更好的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更顺利的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其他的寓言故事也都是很切合实际的,我想平时没事的时候多看几遍,体会和感触也会有所不同吧,不管怎样,乐观和积极向上是我的人生观,有努力不一定有回报,可是不努力一定不会有回报的。
篇四:读《七个心理寓言》有感
李慧丽 公管Q1141班 11040236 第五组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我们的一个良师益友来一次心灵的交流,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读一本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书,思想的涌动更是汹涌,那主要是因为心理学能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和认知自己,也会使我们更好地面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之前我也读过很多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书,里面讲的知识都差不多,可这本书以寓言的方式告诉我们一些很浅显,但也确实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和用行动去实践的一些知识,我觉得非常的适用。
学会成长
一直以来,不管是在社团、班级或在一些其他的活动中,刚开始我们总会载着满满的斗志,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所以行动起来也会特别有干劲。可是有时候我们又会发现自己的努力根本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一种失落、挫败感便会席卷我们全身,我们开始变得无力、苦闷,觉得自己怎么那么用心,可为什么还是有人不会满意呢?
我想说的是,这是人生的一个必经阶段,不要太在意结果,重要的是过程,在过程中我们努力发光发热,这就足够了。有时我们因为没有得到他人的满足,就自暴自弃,这是不对的。而且我还想说,与其认为我们的努力没有得到认可,不如说是我们小小的虚荣心??别人的夸奖及肯定??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不要拒绝成长,我们只有不断的前行,才会发现自己更多的优势和潜能,继续成长下去吧!
把握人生方向
没有方向、缺乏规划的人生,就像是将51张白纸简单叠在一起。今天做做这个,明天做做那个,每次努力之间没有一个联系。这样一来,哪怕每个工作都做得非常出色,它们对你的整个人生来说也不过是简单的叠加而已,完全不会有质的改变。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各种社团活动更是让我们眼花缭乱,音乐、舞蹈、书法、手语、学术……每一样都那么的吸引人,每一样都让我们蠢蠢欲动,所以刚开始有些同学干脆一口气报了四五个社团,下定决心要给自己一次“全面发展”的机会。
初衷可以是说是好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发展自己的欲望和权利,可是在下决定前,大家需要思考的是自己以后到底适不适合这个方面,自己在时间方面能不能合理分配。既然选择了,我们就应该坚持不懈地做下去,但如果我们只是兴趣使然,而没有去好好地规划自己某方面的发展,那最后的成效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既没有学到想学的东西,也在奔忙中一点点的耗费着自己宝贵的时间。
所以,我认为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应该上大学网而后行,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头脑风暴”,只有通过合理和完善的规划,我们的人生潜能才会得到更好的发掘。社团活动只是我们大学生活的一个规划方面,更重要的还是我们以后的人生规划,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好好思量了。
把握人生方向,找准人生定位,发掘自身潜能,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找到自己真正地发展方向,在适合自己的地方发光发热。有规划的人生才不会忙忙碌碌、浑浑噩噩,所以多给自己一点规划的时间,然后再去实现人生价值,创造完美人生!
行动重于知识
有一句话这样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知识固然重要,但没有实践的知识只是一种理论空架,毫无生命力可言。实践才能出真知,所以我们要在实践中去探寻知识的奥秘,感悟知识的力量。
就像这本书里讲的一些知识一样,我们有了感悟才会来写读书笔记,可是这一步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去实践它们,让它们幻化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去指导我们的人生,改变我们的生活。别人的知识不能自动地来拯救你,所以我们需要实践来规划自己的人生,把知识运用到我们的发展中去,在学习他人经验的同时更好的经营自己的人生。
书中的知识往往能打动我们,让我们受到启发,但这些文字和经验都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你要把你以为好的知识真正运用到你自己的人生中去,多读多学多实践。如果说高敏感度是一种天才素质,那么高行动力是更重要的天才素质,所以不要犹豫,多在行动中去找寻人生的意义,这才是丰富和有意义的人生。
其实也不是第一次读关于心理研究的书,之前也读过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还有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等等,并不存在比较,只是这类给人心灵启示,引导人生道路的书籍总是给人距离感,心理学主要是有关于人性,所以写书的分寸难以拿捏,写的过于哲学化,读者难以进入环境。写的过于草率,又显得跟生活脱节。所以就算是仔仔细细的读过一遍甚至两遍三遍,到最后也总是会只记得少数例子跟干瘪瘪的哲学道理。我还是坚持深入我们记忆的一定是有关于我们经历过的,或者是我们周围发生的事情。我们因为这些事情而长记性,积累经验。这本《七个心理寓言》是很好的心里入门书,作者武志红虽然是学心理学的,但因为生活里的各种经历,使他的文字里没有过多的理论,更多的是真诚和朴实。可以使读者的代入感更强,更能联系到我们生活实际,思考下次碰到问题的时候如何面对别人的态度和自己的内心。
这本书里描述了很多非常普遍但是又很容易被人忽略的一些现象,并不深奥,但是非常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总的来说,他是提倡以一种时刻保持着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是生活的优势,但是因为环境造成对心理的影响是难免的。其中包括亲人对我们从小的控制,朋友之间的关系建立,自己性格的一些缺陷等等。作者从控制,关系,内向外向,选择,自我觉察,自我价值,愿望。这些角度着手,对我们很多存在但是无从面对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变换角度让我们更深层的理解自己的内心。
其实作为在一个有着千千万万个跟我们相同的物种的社会上生存的人类来说,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心理问题很正常,有的也许微小到我们并没有发现它,但是却确确实实存在。战胜心理问题的第一步就是正确理解和对待它。也许,正因为这种态度,才使作者积累了更多素材。当能正确对待它后,有些问题便能够自我解决了。书里好几个处让我觉得人生豁然开朗的感觉。
其中,有一个谈到当我们面对悲剧发生的时候的态度问题。作者提到面对悲剧需要很大的勇气,承认失败和不好的结局,是需要一些魄力的。残酷的现实犹如刀般锋利,刀刀入肉。不过,只有面对,经历和沉淀,悲剧才有在生活中结束的时刻,在内心重新生出新的积极力量。我很赞同他的说法,也许在我们心中就存在着一种潜意识。当我们看到快乐跟幸福的苗头的时候,我们就会潜意识里把事情向着幸福和快乐的方向推动。当我们看到不幸和悲哀的事情时,我们便会逃避,甚至把事情向更悲哀更不幸的方向推动。期盼的力量很大。很多时候我们感受到不好的结果的时候,消极的想法会占满我们的脑子,然后这种消极的想法会把更深的消极拉向我们。这样循环往复,很多时候我们就变成了问题真正的制造者,只是我们并没有发现。然而当这种情绪在每个悲剧发生的时候都一再的影响我们,就会变成习惯甚至跟扎于我们的性格,就好像我们爸爸妈妈从小对我们的影响一样。其实大部分的悲剧只是需要看清现状的智慧,承认现实的勇气和时间,而这个事件的长短就在于个人的经历和心理建设的程度。但是沉迷于消极绝对是不可取的。
还有一个观点,让我觉得新颖又有所感悟,即是在三岁之前一个人的内心模式就已经形成了,父母对这个内心模式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我们内心里的“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模式其实就是我们童年里父母和我们的实际相处模式,而且这种内心模式不论是否健康,是否正确。都几乎根植于我们自身一辈子。我们在成年之后或者更久远的日子里所做的事,对外的人际关系处理都跟这种内心模式有的密不可分的关心,甚至可以说是这种从小养成的相处模式的投射。
所以有可能有暴力倾向的人是因为在年幼的时候收到过父母的打骂或则虐待,即是他“内在的父母”以暴力控制着“内在的小孩”,而让这个孩子产生用暴力保护自己免受控于人的心理,在未来的生活中以这种面貌示人,把这种心态投射到别人身上,这便是一种病态了。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不由得联想到了自己的周围也有这样的朋友。总会有一些喜欢出言不逊,让别人很下不来台的女生。以戳到别人痛处为乐,嚣张至极。看起来似乎很在乎别人的感受,但是总在熟络之后冷嘲热讽。这种人总让我心生厌恶,就算是交心的朋友也会因为这些毛病而逐渐疏离。但由于作者提出的这个观点,从深层次分析原因,让我突然觉得那位同学很可怜。被这种由于小时候的环境产生的投射习惯所影响而变成这样的人,她也无法选择。我想借由这个机会给她推荐这本书。虽然心理学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如同作者所谈到的这本书中很多道理大家都很清楚,尽管我们知道无数的道理,但我们还是没有发生改变。这是因为,这些道理和你还没有关系,它们还不是你自己的,你必须通过自我觉察,清晰地捕捉到这些道理的确在你自己身上的展现,等你捕捉到这些道理后,好的转变自然就会发生了,也只有做到这一点后,这些道理才成为你自己的。
我们不能借由这本书来改造自己或者解决问题,但是因为这本书帮我们梳理剖析了一些生活里的一些情况,希望能警醒到我们应该慢慢发现这些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和问题,找寻解决或者更好的方式。这便是我对这本书的一点点感想了。
篇二:初识《七个心理寓言》
心理学书籍,第一次接触,带着不情愿的思绪开始了阅读,但是,当看完了这本书??《七个心理寓言》时,才发现,心理学书籍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枯燥无味;才发现,我以前是多么的幼稚无知;才发现,心理学是多么的博大精深。
心理学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帮你去梳理思绪,帮你去探索根源,帮你剖析自己,帮你换个角度看问题。《七个心理寓言》,让我明白了许多,也梳理了许多混乱的思绪。
一、成长的寓言
文中的苹果树,看似是拒绝成长,但是,细细想来,里面有蕴藏了多少呢?感觉受到不公平待遇,就自暴自弃,以前的满腔热血被淹没了,没了激情,没了梦想,就只剩下这样庸碌庸碌的混日子。其实,上了大学的我们,又何不曾像这个苹果树呢?刚上大学时,我们满腔抱负,胸怀理想,梦想着在大学里做出不一样的自己。可是,当我们遇到几次挫折,遇到不公平待遇时,我们就开始抱怨,以至于放纵自己,忘记了曾经的理想,过着自己不想要的生活,我们也曾明白过,这种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要的。但是,放纵自己养成的惰性,让我们有反思自己的勇气,而失去了改变自己的勇气。后来,渐渐的,我们连反思自己也懒得去做了,就进入了这么一种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的日子里无法自拔。不知何时何地,也许是毕业那年,也许是某年某天,也许是在这座让我们堕落下去的象牙塔里,也许实在我们初入职场时,我们开始后悔,我们开始懊恼,当初为何要那样呢?与其让我们预计到了自己会有的未来,又何不在现在开始改变我们预计到的未来呢?
二、动机的寓言
看完这个,我感到很无奈,为老人无奈?为孩子们无奈?我不知道,也许是在为自己无奈吧?孩子们是为了谁而“玩”呢?他们是为了自己的快乐吗?为了得到美分吗?还是为了排除老人的寂寞呢?这个,我们无从而知。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自己是为了谁而“玩”吧!刚进入大学,我们面临最多的可能就是各种竞选班委、学生会、社团吧。还记得,我们在各种面试中,都会面临着一个相同的问题:你为什么要加入这个组织?也许,我们答得最多的话语就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吧!这个动机就显而易见了,我们加入你这个组织就是为了我自己而“玩”。但是,站在那个组织的领导者的角度上而言,我们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太过自私,我们仅仅想到的是如何在那个组织里面锻炼自己,而我们想过为那个组织奉献什么吗?也许有,也许美吧!所以,到了大二,当这个组织换届选举时,我们又如期的站上了竞选领导者的讲台上,我们在那个讲台上夸夸而谈我们为什么来竞选领导者,那时我们说的最多的应该是为了把这个组织建设的更好,带领到一个新的高度吧。好的,到了大二,我们成长了,我们想到了组织。我不知道这对于我们,是不是一种自身的进步,还是我们只是为了某种目的出现的应付而谈。我想,这时,我们为谁而“玩”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吧!也许,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为谁而“玩”,我们只能祈求着这里的“谁”会相辅相成。但是,我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为谁而“玩”,这是一个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
篇三:《七个心理寓言》读后感
刚刚看完了《七个心理寓言》这本书,如果不是老师向我们推荐我还不会想到去读这种类型的书目。它一共讲了七个寓言故事,它们分别是关于成长、动机、规划、逃避、行动、放弃和亲密。
不知道是不是一开始很投入看的原因,最后我发现自己印象最深的是第一个故事: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感觉这个故事让我产生了共鸣,我们一直都在成长的路上,而这一路上的我们并不是那么顺心,现在也不是当初那个斗志昂扬的自己了。就像我刚进大学一样,那时的我意气风发,充满热情,自信满满,总是说要干嘛干嘛,可是现在回想一下,真正能坚持做到的没有几个,就算是还在坚持中,也没有了那份激情和活力。
老实说,大一的时候曾去参加过好多社团这样那样的面试,报名的时候总是信誓旦旦,一定要做好,而且也充分的去准备了,可是最后的结果总是令人失望至极,我会懊恼,为什么努力了却没有回报?这种心态在经历了好几次失败后愈发浓烈了。(www.2sdx.com)而后的一些什么比赛我都没有兴致去参加了,有时候有一点报名的冲动,可是刹那间脑海里就会蹦出一个声音:不要去,报名了也是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不如做点其他事情呢。结果就是我退缩了,放弃了,不敢也不想去尝试和挑战了。好像记得有人说过:不打没有把握的战。现在从成长这个角度说这句话不可行,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很多的事物需要我们勇敢的去挑战,最后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努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这就足够了,至少你以后不会后悔自己没有努力过。有时候不要太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更不能因为自己的努力没得到他人的肯定就自甘堕落,不去博一搏。与其说是我们的努力没有得到认可,不如说是我们小小的虚荣心没有得到满足吧。
是的,我们要做一棵成长的苹果树,不要拒绝成长,只有在不断地努力中、尝试中、挑战中,我们才能更准确的把握自己的优缺点,更好的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更顺利的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其他的寓言故事也都是很切合实际的,我想平时没事的时候多看几遍,体会和感触也会有所不同吧,不管怎样,乐观和积极向上是我的人生观,有努力不一定有回报,可是不努力一定不会有回报的。
篇四:读《七个心理寓言》有感
李慧丽 公管Q1141班 11040236 第五组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我们的一个良师益友来一次心灵的交流,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读一本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书,思想的涌动更是汹涌,那主要是因为心理学能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和认知自己,也会使我们更好地面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之前我也读过很多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书,里面讲的知识都差不多,可这本书以寓言的方式告诉我们一些很浅显,但也确实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和用行动去实践的一些知识,我觉得非常的适用。
学会成长
一直以来,不管是在社团、班级或在一些其他的活动中,刚开始我们总会载着满满的斗志,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所以行动起来也会特别有干劲。可是有时候我们又会发现自己的努力根本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一种失落、挫败感便会席卷我们全身,我们开始变得无力、苦闷,觉得自己怎么那么用心,可为什么还是有人不会满意呢?
我想说的是,这是人生的一个必经阶段,不要太在意结果,重要的是过程,在过程中我们努力发光发热,这就足够了。有时我们因为没有得到他人的满足,就自暴自弃,这是不对的。而且我还想说,与其认为我们的努力没有得到认可,不如说是我们小小的虚荣心??别人的夸奖及肯定??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不要拒绝成长,我们只有不断的前行,才会发现自己更多的优势和潜能,继续成长下去吧!
把握人生方向
没有方向、缺乏规划的人生,就像是将51张白纸简单叠在一起。今天做做这个,明天做做那个,每次努力之间没有一个联系。这样一来,哪怕每个工作都做得非常出色,它们对你的整个人生来说也不过是简单的叠加而已,完全不会有质的改变。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各种社团活动更是让我们眼花缭乱,音乐、舞蹈、书法、手语、学术……每一样都那么的吸引人,每一样都让我们蠢蠢欲动,所以刚开始有些同学干脆一口气报了四五个社团,下定决心要给自己一次“全面发展”的机会。
初衷可以是说是好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发展自己的欲望和权利,可是在下决定前,大家需要思考的是自己以后到底适不适合这个方面,自己在时间方面能不能合理分配。既然选择了,我们就应该坚持不懈地做下去,但如果我们只是兴趣使然,而没有去好好地规划自己某方面的发展,那最后的成效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既没有学到想学的东西,也在奔忙中一点点的耗费着自己宝贵的时间。
所以,我认为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应该上大学网而后行,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头脑风暴”,只有通过合理和完善的规划,我们的人生潜能才会得到更好的发掘。社团活动只是我们大学生活的一个规划方面,更重要的还是我们以后的人生规划,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好好思量了。
把握人生方向,找准人生定位,发掘自身潜能,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找到自己真正地发展方向,在适合自己的地方发光发热。有规划的人生才不会忙忙碌碌、浑浑噩噩,所以多给自己一点规划的时间,然后再去实现人生价值,创造完美人生!
行动重于知识
有一句话这样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知识固然重要,但没有实践的知识只是一种理论空架,毫无生命力可言。实践才能出真知,所以我们要在实践中去探寻知识的奥秘,感悟知识的力量。
就像这本书里讲的一些知识一样,我们有了感悟才会来写读书笔记,可是这一步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去实践它们,让它们幻化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去指导我们的人生,改变我们的生活。别人的知识不能自动地来拯救你,所以我们需要实践来规划自己的人生,把知识运用到我们的发展中去,在学习他人经验的同时更好的经营自己的人生。
书中的知识往往能打动我们,让我们受到启发,但这些文字和经验都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你要把你以为好的知识真正运用到你自己的人生中去,多读多学多实践。如果说高敏感度是一种天才素质,那么高行动力是更重要的天才素质,所以不要犹豫,多在行动中去找寻人生的意义,这才是丰富和有意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