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在历史长河中,唯独三国时是三个国家同时出现的,它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读起了《三国演义》这本书,这本书述说了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三国演义是明朝罗贯中着作,讲述的是蜀(汉)、魏、吴三国的形成及因争夺权力、土地而互相争斗,最后三国归晋,天下统一精彩的历史故事,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关羽,关羽字云长,他忠心耿耿,义薄云天,尽管曹操用尽方法讨好他,希望关羽能投靠他,帮助其完成霸业,可关羽置之不理,誓死跟从刘备,为他效力。有一次他的臂膀受伤了,毒已经渗入骨头,必须要把肉切开刮去骨头上的毒液才能完成治好,那时没有医学专用药,必须要忍受非常巨大的疼痛。手术开始了,可是关羽不仅没有露出痛苦的表情,还和马良谈笑风生,被后人传为美谈。关羽的这种坚韧的精神谁见了不钦佩呢?
最让我惊讶的是赤壁之战,这是历史上非常着名的以上胜多的战役,曹操有80万大军,而孙刘联盟只不过十几万而已,双方实力差距如此之大,怎么可能战胜曹操,但是经过庞统献连环计,诸葛亮草船借箭,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计谋,最后连老天都帮助了他们,原本刮西风的天气突然转变为东风,使得诸葛亮和周瑜火攻的计谋成功,曹操80万大军伤的伤,亡的亡,最后曹操仓皇败走华容道,元气大伤。从此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演义》我看完了,那段历史在我脑海中不断重演。
篇二: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纵观古今,听闻乱世之使命便是出英雄,《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群雄起,讨董卓,枭雄生,挟天子以令诸侯。青梅煮酒论英雄。纵使时至今日,观之,也倍感热血沸腾。时常梦萦三国时分,难忘夏侯敦拔矢啖睛的豪气,难忘张飞一夫当关长坂坡,更莫说温侯骑赤兔之飒爽英姿。读之尽兴处,更恨不得手扛武器,亲上战场。
可我,有的是什么?我有子龙的忠肝义胆,亦或是典韦宁死不动摇的忠心,还是公瑾运筹帷幄的潇洒才智?我一无所有,仅凭一腔热血,有如清末的康有为变法,最终只会落个满盘皆输的下场。可我不愿做浩瀚历史的一隅,不,或许连一隅我都称不上,碌碌无为的我终有一天会被世人所遗忘不是么?如同这些英雄一般,为国出力,名垂千古我不敢妄想,至少,我该实现自身的价值。直至今刻,我才终于理解了,李白的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www.2sdx.com)我虽不敢妄称才。然而上天将我置于世,必有其理由。我定有我存在的价值,只是我明白,如果不努力,一切都是空想。
三国浩瀚历史,寥寥数语又怎能概括,卷帙浩繁的战役,陈寿也只能几笔带过,我们永远无法深刻体会其中的艰辛,其中的残忍,更何况那些足智多谋的文官,奋勇杀敌的武将?破五关斩六将,七进七出如入无人之境,子建七步成诗等等,这些,是天生变具备的才能吗?不错,他们定是在此方面有过人之处,然而,没有人能否定他们为实现自身理想价值所付出的努力。或许,我们并不具备他们这样傲人的才能,但我们并不能忘记去努力。
因为一切结论,皆建立在假设之上,唯有至我们奋斗到死的那天,才能分辨,上述的才能我们到底是否具有。正所谓读史可以明志,昔唐太宗李世民,曾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以三国之史为镜,可以成大业。
篇三: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记得有一年的生日,舅舅送了我一套名着,但我总是对它们提不起兴趣,一直把它们冷落在书架里,
古典名着《三国演义》读后感。这次我无意中翻出了其中一本《三国演义》,看着看着居然被迷住了。《三国演义》主要讲了三国时期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期间吴、蜀、魏三个国家相互斗争及兴衰的过程。用书中的话概括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书中我看到了那些鼓角铮鸣,硝烟弥漫的战场,也看到了文臣武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纷争过程。其情节引人入胜,让人看了爱不释手。
《三国演义》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淋漓尽致,有时候又十分夸张,让人觉得非常有趣。比如他描写刘备:身高七尺五,面如冠玉,两耳垂肩,双手过膝,仪表非凡,十分引人注目;描写关羽:身高九尺,面如枣色,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一身威风凛凛之气;描写张飞:身高八尺,相貌异常,声音洪亮如雷这样的描写,让人一看眼前就会浮现出鲜明的人物形象,让我真正领略了名着的魅力所在,读了《三国演义》,我还了解了很多历史人物:诸葛亮、曹操、孙权、刘备、张飞、赵云、关羽、黄忠、周瑜、黄盖、吕布、董卓、貂蝉其中令我影响最深的是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真是"上天能揽月,下海能捉鳖,下南极能与企鹅翩翩起舞,上北极能与北极熊触膝相谈"。他的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空城计、七擒孟获、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锦囊杀魏延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聪明才智。
三国人物中最讲义气的就要数关羽了,曹操识人才想要收买他,给他钱,给他权,他却把曹操送的金银财宝封在屋内,把汉寿亭侯大印挂在堂上,过五关斩六将,一心投奔自己的兄长刘备,让曹操也不得不敬佩他的忠诚和义气。这种忠诚在我看来真是难能可贵。为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歌: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忠义慨然冲宇宙,英雄从此震江山。独行斩将应无敌,今古留题翰墨间。
《三国演义》让我了解了一个国家的兴衰过程,知道了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同时,让我对生活、学习中的一些事,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体会。以前当我看到一些典故,总觉得很陌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自从读了《三国》我豁然开朗,原来很多都是来自《三国》里的"典故"。如:外事俱备,只欠东风、望梅止渴、锦囊妙计、三顾茅庐。现在我还知道了许多三国经典话语如"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既生瑜,何生亮""子龙一身都是胆也!"。(www.2sdx.com)虽然我只初初读了《三国演义》,但是三国给了我许多启发,也让我开始对历史有了一些了解。明白人要足智多谋,不能鲁莽行事,我们做事都要上大学网而后行!
篇四: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最近,看了电视剧《新三国》后,我反复琢磨,为什么群雄战乱的局面,后又变成三足鼎立之态,思来想去悟出两点:一是当局者善于用人;二是善于抓住机遇,再谈看新三国的观后感。
先说说用人,愚下认为最会用人的当属曹操,他在天子穷途末路的时候,奔袭数百里勤王护驾,到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看得准,从大处作手,用大人物,之后再向小人物施点小恩小惠,所以备受拥戴。占尽天适、地利、人和。从一开始就比刘、孙的起点要高得多。所以他能剿灭十六路反叛,官拜丞相、封魏王。
其次会用人的当属孙权,一是他在其兄过逝,东吴处于十分困难的时候,启用周瑜,结果创造了火烧赤壁、击溃曹操百万大军的千古神话。二是在刘备七十万大军攻吴时,他启用了名不见经传的陆逊,先是以连败四阵为诱饵,然后火烧刘军连营八百里,大败刘军,确保东吴,致使刘备引恨而亡。
再次当属刘备,他虽以仁义赚得关、张、赵三员大将,后又求得诸葛亮帮忙,但他事事无成。他用张飞丢徐州,用关羽丢荆州。前者酒后误事,后者高傲轻敌。得庞统耍了个奸计,赖得西蜀,要不然他无立足之地。如果在曹操败走华容道时,他能坚持不让关羽去拦截的话,也许就会没有魏国的存在了,也可能没有三国这段历史了。兵伐东吴时又不叫上诸葛亮,把一个堂堂师,用去管后勤工作,结果大败而归,命丧白帝城,这是他亲自指挥的、也是要了他命的一仗。
最不会用人的当属曹操的子孙。从曹丕开始启用司马懿,到孙子辈的时候,江山都被司马懿的后人夺去了。
再说说抓机遇,愚下认为一是司马懿;二是曹操;三是诸葛亮。首先司马懿在深谋远虑上要强于曹操。他起点较低,从长计议。不急于在曹操面前表现自己,而谋求的是司马家族的总体利益。瞄准了在曹操的后辈上下足功夫,从辅佐曹丕开始,他只谈观点、提建议、做小官到当大官、掌军权、掌君权。一路走来虽然跌跌撞撞,但也春风得意,直到司马懿的后人篡国改朝换代,他善于抓机遇,同时机遇始终都在司马氏的手里攥着。
其次是曹操;就是他把天子攥在手中,这是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有的天赐良机,他充分利用了这个机遇,权力得到无限放大使用。随时可以发布圣旨号令天下,师出有名,名正言顺,心想事成。
再次是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的时候,就有人说他:虽遇明主,但时机未到。所以他辛苦一辈子,只能利用自己的才识,抓点小机遇,如草船借箭,借东风等。与前二者不能比,前二者抓的是大机遇,所以他们做的是帝王之事,而诸葛亮只能当下手。
俗语道:天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就充分论证了机遇与人的关系。只要有了恰当的人力、人缘,或许能够创造和抓住机遇,就能够创造或改写历史。
在历史长河中,唯独三国时是三个国家同时出现的,它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读起了《三国演义》这本书,这本书述说了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三国演义是明朝罗贯中着作,讲述的是蜀(汉)、魏、吴三国的形成及因争夺权力、土地而互相争斗,最后三国归晋,天下统一精彩的历史故事,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关羽,关羽字云长,他忠心耿耿,义薄云天,尽管曹操用尽方法讨好他,希望关羽能投靠他,帮助其完成霸业,可关羽置之不理,誓死跟从刘备,为他效力。有一次他的臂膀受伤了,毒已经渗入骨头,必须要把肉切开刮去骨头上的毒液才能完成治好,那时没有医学专用药,必须要忍受非常巨大的疼痛。手术开始了,可是关羽不仅没有露出痛苦的表情,还和马良谈笑风生,被后人传为美谈。关羽的这种坚韧的精神谁见了不钦佩呢?
最让我惊讶的是赤壁之战,这是历史上非常着名的以上胜多的战役,曹操有80万大军,而孙刘联盟只不过十几万而已,双方实力差距如此之大,怎么可能战胜曹操,但是经过庞统献连环计,诸葛亮草船借箭,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计谋,最后连老天都帮助了他们,原本刮西风的天气突然转变为东风,使得诸葛亮和周瑜火攻的计谋成功,曹操80万大军伤的伤,亡的亡,最后曹操仓皇败走华容道,元气大伤。从此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演义》我看完了,那段历史在我脑海中不断重演。
篇二: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纵观古今,听闻乱世之使命便是出英雄,《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群雄起,讨董卓,枭雄生,挟天子以令诸侯。青梅煮酒论英雄。纵使时至今日,观之,也倍感热血沸腾。时常梦萦三国时分,难忘夏侯敦拔矢啖睛的豪气,难忘张飞一夫当关长坂坡,更莫说温侯骑赤兔之飒爽英姿。读之尽兴处,更恨不得手扛武器,亲上战场。
可我,有的是什么?我有子龙的忠肝义胆,亦或是典韦宁死不动摇的忠心,还是公瑾运筹帷幄的潇洒才智?我一无所有,仅凭一腔热血,有如清末的康有为变法,最终只会落个满盘皆输的下场。可我不愿做浩瀚历史的一隅,不,或许连一隅我都称不上,碌碌无为的我终有一天会被世人所遗忘不是么?如同这些英雄一般,为国出力,名垂千古我不敢妄想,至少,我该实现自身的价值。直至今刻,我才终于理解了,李白的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www.2sdx.com)我虽不敢妄称才。然而上天将我置于世,必有其理由。我定有我存在的价值,只是我明白,如果不努力,一切都是空想。
三国浩瀚历史,寥寥数语又怎能概括,卷帙浩繁的战役,陈寿也只能几笔带过,我们永远无法深刻体会其中的艰辛,其中的残忍,更何况那些足智多谋的文官,奋勇杀敌的武将?破五关斩六将,七进七出如入无人之境,子建七步成诗等等,这些,是天生变具备的才能吗?不错,他们定是在此方面有过人之处,然而,没有人能否定他们为实现自身理想价值所付出的努力。或许,我们并不具备他们这样傲人的才能,但我们并不能忘记去努力。
因为一切结论,皆建立在假设之上,唯有至我们奋斗到死的那天,才能分辨,上述的才能我们到底是否具有。正所谓读史可以明志,昔唐太宗李世民,曾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以三国之史为镜,可以成大业。
篇三: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记得有一年的生日,舅舅送了我一套名着,但我总是对它们提不起兴趣,一直把它们冷落在书架里,
古典名着《三国演义》读后感。这次我无意中翻出了其中一本《三国演义》,看着看着居然被迷住了。《三国演义》主要讲了三国时期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期间吴、蜀、魏三个国家相互斗争及兴衰的过程。用书中的话概括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书中我看到了那些鼓角铮鸣,硝烟弥漫的战场,也看到了文臣武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纷争过程。其情节引人入胜,让人看了爱不释手。
《三国演义》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淋漓尽致,有时候又十分夸张,让人觉得非常有趣。比如他描写刘备:身高七尺五,面如冠玉,两耳垂肩,双手过膝,仪表非凡,十分引人注目;描写关羽:身高九尺,面如枣色,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一身威风凛凛之气;描写张飞:身高八尺,相貌异常,声音洪亮如雷这样的描写,让人一看眼前就会浮现出鲜明的人物形象,让我真正领略了名着的魅力所在,读了《三国演义》,我还了解了很多历史人物:诸葛亮、曹操、孙权、刘备、张飞、赵云、关羽、黄忠、周瑜、黄盖、吕布、董卓、貂蝉其中令我影响最深的是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真是"上天能揽月,下海能捉鳖,下南极能与企鹅翩翩起舞,上北极能与北极熊触膝相谈"。他的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空城计、七擒孟获、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锦囊杀魏延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聪明才智。
三国人物中最讲义气的就要数关羽了,曹操识人才想要收买他,给他钱,给他权,他却把曹操送的金银财宝封在屋内,把汉寿亭侯大印挂在堂上,过五关斩六将,一心投奔自己的兄长刘备,让曹操也不得不敬佩他的忠诚和义气。这种忠诚在我看来真是难能可贵。为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歌: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忠义慨然冲宇宙,英雄从此震江山。独行斩将应无敌,今古留题翰墨间。
《三国演义》让我了解了一个国家的兴衰过程,知道了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同时,让我对生活、学习中的一些事,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体会。以前当我看到一些典故,总觉得很陌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自从读了《三国》我豁然开朗,原来很多都是来自《三国》里的"典故"。如:外事俱备,只欠东风、望梅止渴、锦囊妙计、三顾茅庐。现在我还知道了许多三国经典话语如"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既生瑜,何生亮""子龙一身都是胆也!"。(www.2sdx.com)虽然我只初初读了《三国演义》,但是三国给了我许多启发,也让我开始对历史有了一些了解。明白人要足智多谋,不能鲁莽行事,我们做事都要上大学网而后行!
篇四: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最近,看了电视剧《新三国》后,我反复琢磨,为什么群雄战乱的局面,后又变成三足鼎立之态,思来想去悟出两点:一是当局者善于用人;二是善于抓住机遇,再谈看新三国的观后感。
先说说用人,愚下认为最会用人的当属曹操,他在天子穷途末路的时候,奔袭数百里勤王护驾,到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看得准,从大处作手,用大人物,之后再向小人物施点小恩小惠,所以备受拥戴。占尽天适、地利、人和。从一开始就比刘、孙的起点要高得多。所以他能剿灭十六路反叛,官拜丞相、封魏王。
其次会用人的当属孙权,一是他在其兄过逝,东吴处于十分困难的时候,启用周瑜,结果创造了火烧赤壁、击溃曹操百万大军的千古神话。二是在刘备七十万大军攻吴时,他启用了名不见经传的陆逊,先是以连败四阵为诱饵,然后火烧刘军连营八百里,大败刘军,确保东吴,致使刘备引恨而亡。
再次当属刘备,他虽以仁义赚得关、张、赵三员大将,后又求得诸葛亮帮忙,但他事事无成。他用张飞丢徐州,用关羽丢荆州。前者酒后误事,后者高傲轻敌。得庞统耍了个奸计,赖得西蜀,要不然他无立足之地。如果在曹操败走华容道时,他能坚持不让关羽去拦截的话,也许就会没有魏国的存在了,也可能没有三国这段历史了。兵伐东吴时又不叫上诸葛亮,把一个堂堂师,用去管后勤工作,结果大败而归,命丧白帝城,这是他亲自指挥的、也是要了他命的一仗。
最不会用人的当属曹操的子孙。从曹丕开始启用司马懿,到孙子辈的时候,江山都被司马懿的后人夺去了。
再说说抓机遇,愚下认为一是司马懿;二是曹操;三是诸葛亮。首先司马懿在深谋远虑上要强于曹操。他起点较低,从长计议。不急于在曹操面前表现自己,而谋求的是司马家族的总体利益。瞄准了在曹操的后辈上下足功夫,从辅佐曹丕开始,他只谈观点、提建议、做小官到当大官、掌军权、掌君权。一路走来虽然跌跌撞撞,但也春风得意,直到司马懿的后人篡国改朝换代,他善于抓机遇,同时机遇始终都在司马氏的手里攥着。
其次是曹操;就是他把天子攥在手中,这是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有的天赐良机,他充分利用了这个机遇,权力得到无限放大使用。随时可以发布圣旨号令天下,师出有名,名正言顺,心想事成。
再次是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的时候,就有人说他:虽遇明主,但时机未到。所以他辛苦一辈子,只能利用自己的才识,抓点小机遇,如草船借箭,借东风等。与前二者不能比,前二者抓的是大机遇,所以他们做的是帝王之事,而诸葛亮只能当下手。
俗语道:天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就充分论证了机遇与人的关系。只要有了恰当的人力、人缘,或许能够创造和抓住机遇,就能够创造或改写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