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佳教育随笔》读后感
暑假里,闲暇时也读读书,一杯飘雪,一本书,书桌前没有工作时的繁琐,有的仅仅是书香、茉莉弥漫的那份宁静、惬意。近来读了《中国最佳教育随笔》总觉得又多了许多陌生而熟悉的朋友,他们静静的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轻轻流淌着自己的情感就像在书的扉页上写的"当你打开书页,你就辨认出了一种声音:沉静、悠远、忧伤、热烈、迷惘、激动,你期待又熟悉,或许就是你自己的声音,……"
很喜欢钱理群老师的《我的教师梦》,准确的说应该是对一位潜心教学研究,并充满教育激情的一位学者的敬仰。他有两个身份,一是教师,二是学者,但他反复强调首先把自己看作一个教师,他有着深入骨髓的教师情节。在他看来,讲台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钱老于2002年退休,却回归中学和贵州,关注语文教育,西部农村教育。正如他所说的:"痴迷于此,痴心不变。"可见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如今在这个纷繁且有些浮躁的社会里,也许常会听到教师工资少、评职难的抱怨,但细细想来,在我们身边、我们周围也有不少心怀梦想,"只管耕耘、不顾收获"的老师,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天,读书的姿势、听课、作业的习惯、乃至课后孩子玩耍的安全,校外的自我保护都是老师点点滴滴耐心教导和培养。为了课堂效率、为了孩子的能力提高、思维发展,老师会在课前精心预设教案,一节课甚至会翻遍几年来杂志上名师的实录与点评,不是为了照搬,是为了更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技能、让孩子更大限度的得到提高和发展。也许有的老师到退休,也是小学一级,与小高的工资相差不少,也许因为没有省市赛课的等级奖而永远也不会是省市级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甚至连校级都算不上。但怎么也阻挡不了这些老师对教育教学的热爱。课堂上与孩子心灵的碰撞,课后的交流反思、文章的发表,还有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脸都会是一种自足的享受……这梦里,总有点傻傻的憨样,但这梦里流淌的永远都是教育的激情,是青春的活力,是教育改革的向往……
最能理解的一位青年教师徐莉写的《简单而艰难地生活着》,只要是教师肯定都能理解,甚至会觉得心跳在了一块儿。很有感触的是她先生的抱怨:"总以为找个老师做妻子,孩子就有了着落,现在才知道不仅孩子没有着落,连家都没有着落了。"在看似家长里短的闲聊中,(www.2sdx.com)分明能看到教师群体真实的一面。她坦诚的书写着自己的教师生活,有些无赖、焦虑、烦躁,更有迷惘。教师并不是千手观音神通广大,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琐碎的教育工作、特别是现在几乎是盛行的只要学生有一点风吹草动的,媒体就大呼小叫,教育有问题,学校有责任,老师脱不了干系。沉重的社会压力,夹缝中生存的学校和老师能不《简单而艰难地生活着》吗?想起曹禺剧本里的一句话:"想想你忍不住要哭;想想你忍不住又要笑啊",这就是生活,教师的生活。
最困惑的是还是那点点滴滴的教育问题。今年在*电视台一主持人发表的演说《高考分数有那么重要了吗?》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其实这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其实在几年前的一篇《追问*高考之痛》,就让大家热议了很久,没想到几年后还是这样,就像来自一位教育者的反思日记《从思想到文化,究竟要走多远?》里说的:"高考的内容不管如何改变,只要它的'筛选功能'不变,'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理念就不可能成为现实。高考制度并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制度,更是一种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还有感触的是我们的课堂,在《为什么还要上这堂课?》里,北京某校一位特级教师上完课后,英美专家却提问:看起来学生什么都会了,为什么还要上这堂课?外国同行说,他们想看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是怎么学的,但他们只见老师不见学生,更像是一堂表演课。其实在我们现在这样的课不也普遍吗?常态课还好,观摩课、赛课,更是众力下的表演。其实我们已经早就意识到了这些制度、这些表演的不妥,教改中的问题也不止这些,教研形式化、任务化、教育功利性等等,教育改革之路是一项复杂艰巨重大的任务,也许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吧。
还有《给新老师的20条建议》、《学生的尊严是玻璃》、《关于教育与良心的对视》……都让我获益匪浅,时刻提醒着我"教师的'威严'对应着学生的'卑微'"!用爱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是教育永不变色的主题。
有人说:与好书为伴,尤如与智者同行。这些智者都是我们的同行,读此书感觉就像是和身边的朋友又一次心与心的交流,或五味杂陈、又或意犹未尽……
暑假里,闲暇时也读读书,一杯飘雪,一本书,书桌前没有工作时的繁琐,有的仅仅是书香、茉莉弥漫的那份宁静、惬意。近来读了《中国最佳教育随笔》总觉得又多了许多陌生而熟悉的朋友,他们静静的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轻轻流淌着自己的情感就像在书的扉页上写的"当你打开书页,你就辨认出了一种声音:沉静、悠远、忧伤、热烈、迷惘、激动,你期待又熟悉,或许就是你自己的声音,……"
很喜欢钱理群老师的《我的教师梦》,准确的说应该是对一位潜心教学研究,并充满教育激情的一位学者的敬仰。他有两个身份,一是教师,二是学者,但他反复强调首先把自己看作一个教师,他有着深入骨髓的教师情节。在他看来,讲台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钱老于2002年退休,却回归中学和贵州,关注语文教育,西部农村教育。正如他所说的:"痴迷于此,痴心不变。"可见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如今在这个纷繁且有些浮躁的社会里,也许常会听到教师工资少、评职难的抱怨,但细细想来,在我们身边、我们周围也有不少心怀梦想,"只管耕耘、不顾收获"的老师,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天,读书的姿势、听课、作业的习惯、乃至课后孩子玩耍的安全,校外的自我保护都是老师点点滴滴耐心教导和培养。为了课堂效率、为了孩子的能力提高、思维发展,老师会在课前精心预设教案,一节课甚至会翻遍几年来杂志上名师的实录与点评,不是为了照搬,是为了更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技能、让孩子更大限度的得到提高和发展。也许有的老师到退休,也是小学一级,与小高的工资相差不少,也许因为没有省市赛课的等级奖而永远也不会是省市级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甚至连校级都算不上。但怎么也阻挡不了这些老师对教育教学的热爱。课堂上与孩子心灵的碰撞,课后的交流反思、文章的发表,还有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脸都会是一种自足的享受……这梦里,总有点傻傻的憨样,但这梦里流淌的永远都是教育的激情,是青春的活力,是教育改革的向往……
最能理解的一位青年教师徐莉写的《简单而艰难地生活着》,只要是教师肯定都能理解,甚至会觉得心跳在了一块儿。很有感触的是她先生的抱怨:"总以为找个老师做妻子,孩子就有了着落,现在才知道不仅孩子没有着落,连家都没有着落了。"在看似家长里短的闲聊中,(www.2sdx.com)分明能看到教师群体真实的一面。她坦诚的书写着自己的教师生活,有些无赖、焦虑、烦躁,更有迷惘。教师并不是千手观音神通广大,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琐碎的教育工作、特别是现在几乎是盛行的只要学生有一点风吹草动的,媒体就大呼小叫,教育有问题,学校有责任,老师脱不了干系。沉重的社会压力,夹缝中生存的学校和老师能不《简单而艰难地生活着》吗?想起曹禺剧本里的一句话:"想想你忍不住要哭;想想你忍不住又要笑啊",这就是生活,教师的生活。
最困惑的是还是那点点滴滴的教育问题。今年在*电视台一主持人发表的演说《高考分数有那么重要了吗?》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其实这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其实在几年前的一篇《追问*高考之痛》,就让大家热议了很久,没想到几年后还是这样,就像来自一位教育者的反思日记《从思想到文化,究竟要走多远?》里说的:"高考的内容不管如何改变,只要它的'筛选功能'不变,'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理念就不可能成为现实。高考制度并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制度,更是一种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还有感触的是我们的课堂,在《为什么还要上这堂课?》里,北京某校一位特级教师上完课后,英美专家却提问:看起来学生什么都会了,为什么还要上这堂课?外国同行说,他们想看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是怎么学的,但他们只见老师不见学生,更像是一堂表演课。其实在我们现在这样的课不也普遍吗?常态课还好,观摩课、赛课,更是众力下的表演。其实我们已经早就意识到了这些制度、这些表演的不妥,教改中的问题也不止这些,教研形式化、任务化、教育功利性等等,教育改革之路是一项复杂艰巨重大的任务,也许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吧。
还有《给新老师的20条建议》、《学生的尊严是玻璃》、《关于教育与良心的对视》……都让我获益匪浅,时刻提醒着我"教师的'威严'对应着学生的'卑微'"!用爱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是教育永不变色的主题。
有人说:与好书为伴,尤如与智者同行。这些智者都是我们的同行,读此书感觉就像是和身边的朋友又一次心与心的交流,或五味杂陈、又或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