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之江新语》给我的思考和启示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给大家推荐和介绍一本书,名字叫《之江新语》,这本书是2003年2月至2007年3月*同志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这个栏目,发表的二百三十二篇短文的汇编。这本书里面的文章都写得不长,大多数篇幅只有五六百字,但是却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引人入胜,洋溢着丰富的政治智慧。
由于时间原因,我仅选取其中的三篇短文,来谈谈我的思考和体会。第一篇是关于理论学习的,题目叫《理论学习要有三种境界》,作者首先引用了清朝末年著名学者王国维论述治学的一段话: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紧接着作者强调领导干部学习理论也要有这三种境界。首先,理论学习上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理论学习上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理论学习贵在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这段话给我很大的启发,原因是与我目前所从事的工作有关,我想要当好一名党的政策宣讲员,就要拥有理论学习的这三种境界,热爱学习、勤于思考、追求真理,这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宣讲员,把正能量传递给每一个听众,每一个读者。
第二篇是关于浙江经济发展的文章,标题是《在更大的空间内实现更大的发展》,作者开门见山的指出,目前,我省正处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关键时期。浙江土地面积小、自然资源相对贫乏,要有效解决我省发展中的资源要素问题,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主动,不能仅仅局限在十万一千八百平方公里区域面积上做文章,必须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在大力引进各种要素的同时打到省外去、国外去,利用外部资源、外部市场实现更大的发展。为了更加生动形象的解释“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现象,作者例举了一个“地瓜理论”的例子(所谓地瓜,在我们湖南被称为红薯),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www.2sdx.com)为的是汲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和养分,但它的块茎始终是在根基部,藤蔓的延伸扩张最终为的是块茎能长得更加粗壮硕大。作者进一步指出,我们的企业走出去,主动接轨上海、主动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改造,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在省外、国外建设我们的粮食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生产加工基地,并非资源外流、企业外迁,这是在更大的范围配置资源、在更大的空间实现更大发展的需要,是“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立足全国发展浙江”的需要。这段话非常精彩,也给我深刻的启示。由浙江联系到我们常德的实际,我们知道尽管我市在全省的综合排名比较靠前,但是人口多、底子薄仍然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市有621万人口,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常德在全省范围内并无明显优势,毕竟我们不处于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范围,中间还隔了一个益阳市。尽管我们的粮食、油类、棉花、肉类、水产品等大宗产品的产量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重要地位,但是我们没有石油、天然气、优质煤矿、铁矿等重要的战略资源。在人力资源方面,我们没有沿海发达地区那么大的吸引力,高层次战略人才比较紧缺。要实现常德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借鉴浙江的经验,他们搞“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我们就搞“跳出常德,发展常德”,一方面,做大做强比如农、林、牧、渔、烟草、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提升产业化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欢迎常德境外的客商走进来;另一方面,也要鼓励我市企业和人才走出去,充分利于常德以外的土地资源、人才资源、原材料资源等等,做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实现常德更好更快的发展。
第三篇文章是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题目是《加强对西湖文化的保护》。作者指出,西湖文化在杭州文化中有着独特的位置。在西湖四周,留下了吴越文化、南宋文化、明清文化的深刻印记,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的佳话诗篇,留下了不少民族英雄的悲歌壮举。可以说,西湖的周围,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对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现在有的地方搞旧城拆迁改造,把一些文物古迹搞得荡然无存,这是非常可惜的。作为省会城市,杭州应在保护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弘扬历史文化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做得更好。由这篇文章我联想到我们常德的文化建设,我们的城市口号是“桃花源里的城市”,可以说桃花源是我们最有典型代表的文化印记,但是这个文化品牌在全国乃至海外的认可度不是很高,这里面固然有桃花源的真实所在地在历史上存在疑问有关,但是这不是最主要的,只要我们能够让来桃花源旅游的游客,认为这就是桃花源就可以了。怎么样达到这样的效果呢?要靠景区的建设和保护,但是我认为最主要的手段还是塑造文化的认同感。要进一步深度挖掘桃花源的文化内涵,大力进行桃花源品牌包装和宣传推介,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先声夺人,奠定常德桃花源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
品读*同志在浙江主政期间写下的《之江新语》,感受到的是一股清新的文风,232篇短评,篇篇精彩。我认为有三个特点:一是文风朴实、平易近人。如《领导干部是作风建设的主体》一文,作者说,领导干部既要严格要求自己,也要严格要求他人,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要防止隔岸观火光吆喝、卷起袖子不干活的现象。就段话像一位慈祥的师长一样,用口语话的方式讲道理。二是,引经据典、论据充分。如《文风体现会风》一文中作者引用了郑板桥的名句“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形象的告诉人们如何转变文风。三是,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如《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一文,作者从工作生活上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谈到小事小节能够反映人品,反映作风,最后落脚到要加强修养,防微杜渐,引起人的强烈共鸣和思考。总而言之,《之江新语》是一本很好的书,推荐大家有空读一读。
(陈建林)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给大家推荐和介绍一本书,名字叫《之江新语》,这本书是2003年2月至2007年3月*同志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这个栏目,发表的二百三十二篇短文的汇编。这本书里面的文章都写得不长,大多数篇幅只有五六百字,但是却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引人入胜,洋溢着丰富的政治智慧。
由于时间原因,我仅选取其中的三篇短文,来谈谈我的思考和体会。第一篇是关于理论学习的,题目叫《理论学习要有三种境界》,作者首先引用了清朝末年著名学者王国维论述治学的一段话: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紧接着作者强调领导干部学习理论也要有这三种境界。首先,理论学习上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理论学习上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理论学习贵在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这段话给我很大的启发,原因是与我目前所从事的工作有关,我想要当好一名党的政策宣讲员,就要拥有理论学习的这三种境界,热爱学习、勤于思考、追求真理,这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宣讲员,把正能量传递给每一个听众,每一个读者。
第二篇是关于浙江经济发展的文章,标题是《在更大的空间内实现更大的发展》,作者开门见山的指出,目前,我省正处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关键时期。浙江土地面积小、自然资源相对贫乏,要有效解决我省发展中的资源要素问题,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主动,不能仅仅局限在十万一千八百平方公里区域面积上做文章,必须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在大力引进各种要素的同时打到省外去、国外去,利用外部资源、外部市场实现更大的发展。为了更加生动形象的解释“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现象,作者例举了一个“地瓜理论”的例子(所谓地瓜,在我们湖南被称为红薯),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www.2sdx.com)为的是汲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和养分,但它的块茎始终是在根基部,藤蔓的延伸扩张最终为的是块茎能长得更加粗壮硕大。作者进一步指出,我们的企业走出去,主动接轨上海、主动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改造,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在省外、国外建设我们的粮食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生产加工基地,并非资源外流、企业外迁,这是在更大的范围配置资源、在更大的空间实现更大发展的需要,是“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立足全国发展浙江”的需要。这段话非常精彩,也给我深刻的启示。由浙江联系到我们常德的实际,我们知道尽管我市在全省的综合排名比较靠前,但是人口多、底子薄仍然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市有621万人口,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常德在全省范围内并无明显优势,毕竟我们不处于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范围,中间还隔了一个益阳市。尽管我们的粮食、油类、棉花、肉类、水产品等大宗产品的产量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重要地位,但是我们没有石油、天然气、优质煤矿、铁矿等重要的战略资源。在人力资源方面,我们没有沿海发达地区那么大的吸引力,高层次战略人才比较紧缺。要实现常德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借鉴浙江的经验,他们搞“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我们就搞“跳出常德,发展常德”,一方面,做大做强比如农、林、牧、渔、烟草、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提升产业化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欢迎常德境外的客商走进来;另一方面,也要鼓励我市企业和人才走出去,充分利于常德以外的土地资源、人才资源、原材料资源等等,做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实现常德更好更快的发展。
第三篇文章是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题目是《加强对西湖文化的保护》。作者指出,西湖文化在杭州文化中有着独特的位置。在西湖四周,留下了吴越文化、南宋文化、明清文化的深刻印记,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的佳话诗篇,留下了不少民族英雄的悲歌壮举。可以说,西湖的周围,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对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现在有的地方搞旧城拆迁改造,把一些文物古迹搞得荡然无存,这是非常可惜的。作为省会城市,杭州应在保护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弘扬历史文化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做得更好。由这篇文章我联想到我们常德的文化建设,我们的城市口号是“桃花源里的城市”,可以说桃花源是我们最有典型代表的文化印记,但是这个文化品牌在全国乃至海外的认可度不是很高,这里面固然有桃花源的真实所在地在历史上存在疑问有关,但是这不是最主要的,只要我们能够让来桃花源旅游的游客,认为这就是桃花源就可以了。怎么样达到这样的效果呢?要靠景区的建设和保护,但是我认为最主要的手段还是塑造文化的认同感。要进一步深度挖掘桃花源的文化内涵,大力进行桃花源品牌包装和宣传推介,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先声夺人,奠定常德桃花源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
品读*同志在浙江主政期间写下的《之江新语》,感受到的是一股清新的文风,232篇短评,篇篇精彩。我认为有三个特点:一是文风朴实、平易近人。如《领导干部是作风建设的主体》一文,作者说,领导干部既要严格要求自己,也要严格要求他人,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要防止隔岸观火光吆喝、卷起袖子不干活的现象。就段话像一位慈祥的师长一样,用口语话的方式讲道理。二是,引经据典、论据充分。如《文风体现会风》一文中作者引用了郑板桥的名句“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形象的告诉人们如何转变文风。三是,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如《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一文,作者从工作生活上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谈到小事小节能够反映人品,反映作风,最后落脚到要加强修养,防微杜渐,引起人的强烈共鸣和思考。总而言之,《之江新语》是一本很好的书,推荐大家有空读一读。
(陈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