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郝慧
都说《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普及的哲学读物,一本写给大众的哲学史。这个假期,我有幸读完了这本书,感受颇多。
作家总是要尽力让自己的笔下的人物鲜活真实,然而《苏菲的世界》的作者乔斯坦却没有刻意如此,他只是让我们读到了一个真实如你我的苏菲,经历了许多谜一般的事情,随着哲学家艾伯特的出现进入了哲学的世界。在作品的中途作者又突然提示,这无数谜一样的原因不是苏菲,而是席德父亲假想出的人物。残忍的是,作者还要苏菲自己知道这个事实,知道自己是一个虚幻。更别出心裁的是,乔斯坦竟让苏菲与艾伯特去反抗那个主宰他们命运的席德父亲,而且最终逃脱,来到了永恒之地,甚至影响了席德父亲的那个世界。
是的,《苏菲的世界》不仅是一本普及的哲学读物,还是一位普通的哲学教师对哲学终极问题的思索。《苏菲的世界》原着副标题虽是“一本关于哲学的小说”,我却认为它真正的主题乃是“存在与虚无”。
这是一个绝妙的影射。人类本是平凡如苏菲一样的生活着,并没必要思索存在或是虚无。然而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本能??爱智慧,让人转向哲学,思索自身的存在,沿着这条路越走越远,直到惊惶地发现竟毫无办法证明自身的存在,发现这一切都是虚无。
这正是整个西方哲学的映射。“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苏菲接到的这两个问题,是早在三千年前,就被希腊先哲固执地提出,他们不甘心仅仅只活在这个世界中,他们偏要去认知,思索这世界的本原,证明真实的存在。从泰勒斯到普罗泰格拉,从苏格拉到亚里士多德,他们为他们提出的问题奋斗终生,甚至不惜生命的代价。他们将他们的事业命名为“爱智慧”,不是“智慧”而是“爱智慧”,便是意味着也许他们的问题永远无法真正解决。但对于智慧的热爱让人成其为人,让哲学家成其为哲学家。千百年来,关于存在的思索在一代代哲学家中延续,即使未找到答案,却也从未断绝。面对这些对于人类太过于沉重的问题,我们曾求助于上帝。如是,可以认为自己站在宇宙的中心,生来就是其他物种的统治者,但这一切终归幻灭。我们也求助于理性,如是,便可以认为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天赋,动物所没有的理性,但终究无法忽视太多的非理性因素。非理性主义与虚无主义渐渐滋生。因为人类日渐发展,却也日显无助。人类争取着自由,但却突然发现自己被孤零零地抛到这世界上,没有上帝,甚至没有任何永恒的存在之物可以依靠。我们自由了?也许。但,我们没有任何选择地不面对自身的自由,我们最终,同样没有任何选择就必须失去所有的自由。这自由轻到无法承受。存在?抑或是虚无?人类前所未有的惶惑,甚至是痛苦。无论是在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还是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我都能或多或少地读出这种无奈。如果,如果人类不曾想过这些不必思考的问题,我们就不会有这样的痛苦,但,如果那样,我们,也就不是人类。爱智慧是我们的本性,来自智慧的痛苦是我们的宿命。
《苏菲的世界》中,我能读到这种悲哀、压抑与无奈。苏菲是席德父亲笔下的人物,席德父亲又是作者笔下的人物,那我们呢?我们以为自己每天真真切切地生活着,然而也许,我们不过是另一个作家笔下的人物,我们没有自由的意志,那个作家就是我们命运的主宰,(www.2sdx.com)我们的上帝,理性不能。是的,无人能够证明,以为是存在的东西也许不过是虚无,虚无,一切皆无,没有任何东西是坚实而又可以确定的。
《苏菲的世界》中,我却也能读到一种顽强,一种带着悲剧色彩震撼人心的顽强。当苏菲和艾伯特知道了自己是虚幻的人物,他们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反抗。而最终,他们虽然未能使自己成为真实存在的人物,却逃出了小说的本身,作为虚幻的人物来到了“”永恒之境。
是的,也许哲学的所有终极问题,都永远不会有完美的答案,但正是对他们的思考,让人类,与众不同,如哈姆莱特的着名台词:“存在抑或虚无?这是个问题。”而目的,则是自我,是希腊德尔菲神庙上那句如带魔力的铭文“认识你自己!”
郝慧
都说《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普及的哲学读物,一本写给大众的哲学史。这个假期,我有幸读完了这本书,感受颇多。
作家总是要尽力让自己的笔下的人物鲜活真实,然而《苏菲的世界》的作者乔斯坦却没有刻意如此,他只是让我们读到了一个真实如你我的苏菲,经历了许多谜一般的事情,随着哲学家艾伯特的出现进入了哲学的世界。在作品的中途作者又突然提示,这无数谜一样的原因不是苏菲,而是席德父亲假想出的人物。残忍的是,作者还要苏菲自己知道这个事实,知道自己是一个虚幻。更别出心裁的是,乔斯坦竟让苏菲与艾伯特去反抗那个主宰他们命运的席德父亲,而且最终逃脱,来到了永恒之地,甚至影响了席德父亲的那个世界。
是的,《苏菲的世界》不仅是一本普及的哲学读物,还是一位普通的哲学教师对哲学终极问题的思索。《苏菲的世界》原着副标题虽是“一本关于哲学的小说”,我却认为它真正的主题乃是“存在与虚无”。
这是一个绝妙的影射。人类本是平凡如苏菲一样的生活着,并没必要思索存在或是虚无。然而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本能??爱智慧,让人转向哲学,思索自身的存在,沿着这条路越走越远,直到惊惶地发现竟毫无办法证明自身的存在,发现这一切都是虚无。
这正是整个西方哲学的映射。“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苏菲接到的这两个问题,是早在三千年前,就被希腊先哲固执地提出,他们不甘心仅仅只活在这个世界中,他们偏要去认知,思索这世界的本原,证明真实的存在。从泰勒斯到普罗泰格拉,从苏格拉到亚里士多德,他们为他们提出的问题奋斗终生,甚至不惜生命的代价。他们将他们的事业命名为“爱智慧”,不是“智慧”而是“爱智慧”,便是意味着也许他们的问题永远无法真正解决。但对于智慧的热爱让人成其为人,让哲学家成其为哲学家。千百年来,关于存在的思索在一代代哲学家中延续,即使未找到答案,却也从未断绝。面对这些对于人类太过于沉重的问题,我们曾求助于上帝。如是,可以认为自己站在宇宙的中心,生来就是其他物种的统治者,但这一切终归幻灭。我们也求助于理性,如是,便可以认为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天赋,动物所没有的理性,但终究无法忽视太多的非理性因素。非理性主义与虚无主义渐渐滋生。因为人类日渐发展,却也日显无助。人类争取着自由,但却突然发现自己被孤零零地抛到这世界上,没有上帝,甚至没有任何永恒的存在之物可以依靠。我们自由了?也许。但,我们没有任何选择地不面对自身的自由,我们最终,同样没有任何选择就必须失去所有的自由。这自由轻到无法承受。存在?抑或是虚无?人类前所未有的惶惑,甚至是痛苦。无论是在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还是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我都能或多或少地读出这种无奈。如果,如果人类不曾想过这些不必思考的问题,我们就不会有这样的痛苦,但,如果那样,我们,也就不是人类。爱智慧是我们的本性,来自智慧的痛苦是我们的宿命。
《苏菲的世界》中,我能读到这种悲哀、压抑与无奈。苏菲是席德父亲笔下的人物,席德父亲又是作者笔下的人物,那我们呢?我们以为自己每天真真切切地生活着,然而也许,我们不过是另一个作家笔下的人物,我们没有自由的意志,那个作家就是我们命运的主宰,(www.2sdx.com)我们的上帝,理性不能。是的,无人能够证明,以为是存在的东西也许不过是虚无,虚无,一切皆无,没有任何东西是坚实而又可以确定的。
《苏菲的世界》中,我却也能读到一种顽强,一种带着悲剧色彩震撼人心的顽强。当苏菲和艾伯特知道了自己是虚幻的人物,他们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反抗。而最终,他们虽然未能使自己成为真实存在的人物,却逃出了小说的本身,作为虚幻的人物来到了“”永恒之境。
是的,也许哲学的所有终极问题,都永远不会有完美的答案,但正是对他们的思考,让人类,与众不同,如哈姆莱特的着名台词:“存在抑或虚无?这是个问题。”而目的,则是自我,是希腊德尔菲神庙上那句如带魔力的铭文“认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