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关于战争的读后感
前一段时间读了各地方台热播陈彤的《马文的战争》,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很久没有一口气而且这么短时间地读完一本书了,我觉得读得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故事本身有多新奇,吸引我的是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表现的情感内容。
我想先说说小说的语言风格:
首先,语言很有个性,喜欢用长句子,用大量的排比式的修饰语,这种像滔滔江水一样的文字倾泻而下迫使人一口气读完,很有阅读快感。
我觉得小说能畅销的一个原因也许就和这样的语言风格有关系吧,因为这是一个生活工作都充满快节奏感的时代,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中感受的是一种紧张感,而小说的语言特点也无形中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心里暗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种生活。我本身是个说话做事比较讲究速度的人,这样的语言风格很适合我的性格,我喜欢。
比如:杨欣说:“以前吧,特敬佩那种能受得住熬得过去直守得云开见日直熬到深山见太阳的那类女人。”
马文有一句:您也是一个受过教育有理想有知识有文化的妇女,怎么就能把自己当成一老妈子自觉自愿地把伺候人当天职当使命当乐此不疲的伟大事业来干?
其次,语言的丰富联想性,不论是人物对话语言还是叙事语言都给人一种丰富的联想性,寓言、古诗都被拿来发挥作用,让人物活起来,让故事生动起来,让语言诙谐起来。比如:
宋明有了点小权利后送给马文一张健身卡,马文不要,宋明说生命在于运动。马文立刻接上了,说了句:瞎掰,生命在于静止。你看那些老乌龟,爬得巨慢巨慢的,人家活多长?你再看豹子,跑得飞快飞快的,能蹦?几年?
离婚后,马文偷看杨欣的手机,杨欣很生气,马文抬起脸说:要么你这人不知好歹呢?我这不是帮你认清你目前的形式和首要任务吗?你的首要任务不是消极地等待李义抬大轿来娶你,守株待兔连兔子都等不来……就是碰巧能来一只,也是瞎模糊眼,一头撞在树上把自己撞晕过去的那种笨兔子,智商不太高、视力还不太好的那种……
这种寓言故事的运用,能让人物的论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它的说服力甚至能抵得上千言万语的说教性的理论,让人感觉有种事实胜于雄辩的痛快。有时甚至是歪理,但这种传统故事的运用,却能让你无形中滋长一种同感。
再如:
“杨柳岸,晓风残月,执手相看泪眼”,难道看的是老婆的泪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难道约的是孝敬公婆生儿育女的黄脸婆?“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那是为谁翻?他们也就是写悼亡诗的时候,才能想得起老婆,而且这个老婆还得早死,要是命长,连这待遇也没有。
古诗文在我们国家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只要受过教育的人都对古诗文耳熟能详,特别是一些有名的古诗更是妇孺皆知。在文中能运用一些古诗,不但能给文章增彩,而且能达到现在语言不能达到的效果。以上用的三句古诗都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被作者拿来用在这里形容夫妻关系,我觉得很有力度。用古诗中出现的情况说明夫妻关系,说明这种情况由来已久,让人信服。而且引用古诗,还能免除很多?嗦性的说教语言。古诗用在现代文学中可以起到以一当十当百的作用。
再次,人物语言具有强烈的幽默感,这方面故事中马文的语言是一典型。我总觉得每个人都是油腔滑调的,但又不是单纯的“油、滑”,这种“油、滑”透着一种智慧的诙谐,诙谐得让人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感觉很轻松。这样的例子在小说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上面的例子也能可见一斑。其他例子就不多列举。
谈过语言风格后,接下来,我想谈谈我对小说表现的主题的理解和看法。
我觉得在表现夫妻感情上,作者想告诉我们很多,可以是见仁见智吧,但我从小说中得到一点:生活是如此的琐碎,我们走进围城不容易,要好好珍惜眼前人,在外面转了一圈后发现,还是原配好啊。
马文的战争是围绕着女人的战争,更是马文的生活中杨欣无处不在的战争,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处处体现着作者的犀利,作者总能戳到人的痛处,总能一下子戳到事情的关键处。但在这种犀利的语言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婚姻的痛楚和幸福的真相。”其实马文辛辛苦苦“战争”了一大圈儿,还是没有摆脱杨欣的阴影,两个人十一年的婚姻生活足以让两个人的联系渗透到任何细节。
就马文和杨欣的关系与马文和李芹的交往相比,和杨欣总是锅碗瓢盆酱醋茶针尖对麦芒恶语相向,但透着一种关心和亲昵,而和李芹一般是葡萄美酒夜光杯喝茶煮咖啡,却让人感到一种距离和小心。你说生活应该是前者呢还是后者好呢?最后,李芹的离开,马文的回归是水到渠成的合情合理的了。
从小说中我还得到一点启示:在我们传统的婚姻中,要想“和谐”,那就要男人是天是支柱,是经济的主体,而女人就要小鸟依人贤惠的有点傻气,是家务的主体。否则,婚姻就很难长久,这样的例子很多,生活中随处可见,影视剧中更是比比皆是。像马文和李芹,两个人也甜蜜了好一阵子,可最终马文在李芹的看不起的埋怨中离开了,马文在经济上和李芹相差太大了,我们中国的男人们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所谓的“吃软饭”,为什么李芹一提结婚马文就有压力,李芹强大的经济实力是马文的心里障碍,更是马文和李芹的关系的巨大障碍。
还有,从李芹的身上,我感到:女人相对于男人而言,对婚姻更渴望,任何女人都有家庭的理想,不要说正常的女人,就是古代的妓女哪个不渴望着从良,嫁个人成个家。所以我觉得没有任何一个女人愿意做一辈子情人,因为情人是青春事业,因为她会老去。李芹最终还是向马文要婚姻,这也是马文离开李芹的原因,马文在李芹只愿能两个人在一起能开心的前提下,没有任何心里负担地和李芹交往,可当最后李芹提出要婚姻的时候,马文意外了,不知道怎么办了,可马文又不是一个十足的坏蛋,不是一个没任何责任的人,于是在李芹要求下答应给李芹一个婚姻。可是他们之间的我在上面说的障碍并没有消除,它依然存在,这样的情况下的婚姻哪个女人敢要,所以最终李芹选择了放弃,选择了放手,给自己自由给马文自由。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也有一定的道理,可我们却忽略了爱情的转化,其实我们的爱情并没有消失,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那就是亲情。我觉得这恰恰是我们应该高兴的地方,因为人们经常背叛爱情却不会背叛亲情。所以我们应该这样想:我们的爱情变得更醇厚了,厚重到我们与爱人之间又多了一份亲情。
我觉得马文和杨欣之间就是这种情况。马文和杨欣是一对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冤家”。我认为他们印证了爱情能转化成亲情,当然这种转化是在两个人有感情基础的,两个人当初走进婚姻那是有感情基础的,不知道作者有没有表达这个意思,我觉得他们之间渗透了对彼此的亲情,他们在争吵中推进生活,他们却不知道对彼此的感觉,失去了才知道这个人其实已经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左手握右手没感觉,那是因为左右手同是身体的一部分。夫妻两个人之间没有了恋爱时的激情和触电感觉,那是因为两个人已经变成了亲人。两个人吵来吵去折腾来折腾去还是把对方的事情格外放在心上,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事情一旦出现两个人第一时间想起的还是对方,在电话里在家里都能毫不设防地真情流露,这不是情感表达的一种特殊方式吗?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觉得对小说的理解我仅仅停留在表面,我所感受的我所理解的仅仅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极小极小的一部分。每个人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生活阅历的不同,都会对小说进行不同的再创造,相信每个人从小说中都会得到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并让这种体验运用到生活中,给自己以警示。
马文的战争也许还没有结束,需要想象力丰富的读者继续想象以后的情节发展,可我不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我觉得已经有了结局。我们的生活也没有结束,我们也都有着自己的战争,在这个战争的圈子里,何去何从只有自己去感受只有自己知道。
最后,祝福所有生活在围城里的人,好好珍惜和把握眼前人吧!
篇二:关于战争的读后感
“故垒萧条大树凋,高衙依旧俯寒潮。英名左邓同千古,白骨沉沙恨未消?”这是《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一篇诗文,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英勇抗击日寇的我北洋水师将士们的铮铮铁骨。
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八月17日中午,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面遭遇日本舰队来犯,12点50分,双方舰队接火,拉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此战我以10艘舰对敌舰12艘。战斗异常惨烈,定远和其姐妹舰镇远舰在陷入敌舰的重围之中,仍然坚持战斗,定远舰右翼总兵刘步蟾和镇远舰左翼总兵林泰曾,互相合作,力挽危局,愈战愈勇。3点半时,定远舰所发出的30厘米半口径巨弹,命中松岛。日本旗舰被击中起火,完全丧失了指挥和作战能力。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临危不惧,对大副陈金揆说:“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决定除掉敌舰主力吉野舰,于是,陈金揆果断开足马力,直冲吉野舰,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将士全部殉难。邓世昌坠海后,其随从刘忠持救生圈往救,但邓世昌以“阖船俱没,义不独生,仍复自沉。”这天正是邓世昌45岁生日,他与200余名官兵壮烈殉国。邓世昌“大将怒沉舟”的悲壮故事,给后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为中华民族历史谱写了一曲壮烈的悲歌!经过4小时40分的酷战,我方5舰沉没,800余人伤亡;日方六舰受重创六舰受伤,伤亡300余人。
读到这里,我的心异常焦虑,有如此英勇的战士,我们为啥还会惨败哪?我们再看看当是的清政府吧。
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待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在清漪园的废墟上兴建起颐和园。致使北洋水师没有更新装备,弹药不足。开战后清政府最高军事统师李鸿章,又执行避战保船的方针。这样,北洋舰队深藏威海港内,坐待日寇来攻。后来,日军从宽松成登陆,占领威海,致使刘公岛成为一个孤岛。在外援断绝,内部叛乱的情况下,丁汝昌仍连续击退倭寇8次进攻,最后,知大势已去,遂自杀殉国。在当时政府腐败、国民羸弱、士气不振的形势下,丁汝昌一人是无法挽回败局的,“壮志未酬身先卒,常使英雄泪潢襟”。
中国近百上前的历史悲剧,虽已成为过去,但它几乎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一个可悲可泣的历史教训,当引起后人的无限深思!
看今朝,美国富强,他想打谁就打谁,没有人敢惹,朝鲜战争,阿富汗战争,南斯拉夫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等,都是打着给人家带来和平的谎言发动的。多少百姓无家可归,多少妻儿老小惨遭涂炭,有谁给他们做主,有谁给他们撑腰,没有,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这就是强权,没有理可讲的。
沧海横流,惊涛拍岸,似乎还在默默地吟唱着一支早已消逝的悲歌……中日甲午战争记录着清王朝的腐朽无能和中国人民不可侮的民族气节!如今,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www.2sdx.com)我们要牢牢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要想不被欺负,就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国家领导集团,带领人民搞好建设,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提高综合国力,加强国防,把国家建设的无比强大,上下一心富国强民,这样才能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我们昂首立于世界之林,才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有幸福安康的日子过,这也就是我们要生存,要和平的唯一出路。
篇三:关于战争的读后感
在学习中,我知道了圆明园是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知道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还知道了圆明园是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可是观看了《火烧圆明园》后,我又知道了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看了圆明园的毁灭,我真有些说不出的感情……圆明园里的建筑雄伟壮观,亭台楼阁玲珑剔透,还有许多景点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圆明园里还有许多奇珍异宝。
可是那么美的园林,竟在短短的三天内,就被英法联军用残忍的手段毁掉了。在这三天内,圆明园在英法联军的摧毁下变的不堪入目:他们把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这已经够可恶的了,但是,英法联军为了烧毁罪证,用火把我国花了2个世纪的时间建造好的圆明园给烧毁了,英法联军任意的摧毁圆明园,可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非但不去制止它,而且还去当他们的走狗!我觉得英法联军很霸道、野蛮,他们不择手段的毁了圆明园,圆明园的毁灭就是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烧毁圆明园的最好罪证。然而,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了,现在圆明园已经不是以前辉煌的、灿烂的圆明园了,现在的圆明园是一堆残垣断壁,一堆废墟。当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那一刻将深深的印在人们的心里。当时清朝政府是腐败无能,花钱如流水。一顿饭都要花掉许多银子,饭里吃的都是山珍海味;他们穿的衣服都是上等布料做的,也要花掉许多钱;大官人吃喝玩乐……花掉许多银子。可他们知道,这些供他们吃、喝、玩、乐的银子都是从老百姓身上搜刮来的银子,他们吃着、穿着、用着老百姓的银子,竟然还心安理得!他们根本就没理老百姓们过的好不好,所以,当时我国只有挨打和受欺负的份儿了。
看到圆明园那悲惨的结局,我更理解了“落后就要挨打”,知道了“闭关锁国”的后果……只要能多多向外学习、交流,就会更加繁荣富强,不会为他人所欺!
前一段时间读了各地方台热播陈彤的《马文的战争》,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很久没有一口气而且这么短时间地读完一本书了,我觉得读得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故事本身有多新奇,吸引我的是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表现的情感内容。
我想先说说小说的语言风格:
首先,语言很有个性,喜欢用长句子,用大量的排比式的修饰语,这种像滔滔江水一样的文字倾泻而下迫使人一口气读完,很有阅读快感。
我觉得小说能畅销的一个原因也许就和这样的语言风格有关系吧,因为这是一个生活工作都充满快节奏感的时代,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中感受的是一种紧张感,而小说的语言特点也无形中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心里暗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种生活。我本身是个说话做事比较讲究速度的人,这样的语言风格很适合我的性格,我喜欢。
比如:杨欣说:“以前吧,特敬佩那种能受得住熬得过去直守得云开见日直熬到深山见太阳的那类女人。”
马文有一句:您也是一个受过教育有理想有知识有文化的妇女,怎么就能把自己当成一老妈子自觉自愿地把伺候人当天职当使命当乐此不疲的伟大事业来干?
其次,语言的丰富联想性,不论是人物对话语言还是叙事语言都给人一种丰富的联想性,寓言、古诗都被拿来发挥作用,让人物活起来,让故事生动起来,让语言诙谐起来。比如:
宋明有了点小权利后送给马文一张健身卡,马文不要,宋明说生命在于运动。马文立刻接上了,说了句:瞎掰,生命在于静止。你看那些老乌龟,爬得巨慢巨慢的,人家活多长?你再看豹子,跑得飞快飞快的,能蹦?几年?
离婚后,马文偷看杨欣的手机,杨欣很生气,马文抬起脸说:要么你这人不知好歹呢?我这不是帮你认清你目前的形式和首要任务吗?你的首要任务不是消极地等待李义抬大轿来娶你,守株待兔连兔子都等不来……就是碰巧能来一只,也是瞎模糊眼,一头撞在树上把自己撞晕过去的那种笨兔子,智商不太高、视力还不太好的那种……
这种寓言故事的运用,能让人物的论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它的说服力甚至能抵得上千言万语的说教性的理论,让人感觉有种事实胜于雄辩的痛快。有时甚至是歪理,但这种传统故事的运用,却能让你无形中滋长一种同感。
再如:
“杨柳岸,晓风残月,执手相看泪眼”,难道看的是老婆的泪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难道约的是孝敬公婆生儿育女的黄脸婆?“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那是为谁翻?他们也就是写悼亡诗的时候,才能想得起老婆,而且这个老婆还得早死,要是命长,连这待遇也没有。
古诗文在我们国家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只要受过教育的人都对古诗文耳熟能详,特别是一些有名的古诗更是妇孺皆知。在文中能运用一些古诗,不但能给文章增彩,而且能达到现在语言不能达到的效果。以上用的三句古诗都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被作者拿来用在这里形容夫妻关系,我觉得很有力度。用古诗中出现的情况说明夫妻关系,说明这种情况由来已久,让人信服。而且引用古诗,还能免除很多?嗦性的说教语言。古诗用在现代文学中可以起到以一当十当百的作用。
再次,人物语言具有强烈的幽默感,这方面故事中马文的语言是一典型。我总觉得每个人都是油腔滑调的,但又不是单纯的“油、滑”,这种“油、滑”透着一种智慧的诙谐,诙谐得让人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感觉很轻松。这样的例子在小说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上面的例子也能可见一斑。其他例子就不多列举。
谈过语言风格后,接下来,我想谈谈我对小说表现的主题的理解和看法。
我觉得在表现夫妻感情上,作者想告诉我们很多,可以是见仁见智吧,但我从小说中得到一点:生活是如此的琐碎,我们走进围城不容易,要好好珍惜眼前人,在外面转了一圈后发现,还是原配好啊。
马文的战争是围绕着女人的战争,更是马文的生活中杨欣无处不在的战争,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处处体现着作者的犀利,作者总能戳到人的痛处,总能一下子戳到事情的关键处。但在这种犀利的语言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婚姻的痛楚和幸福的真相。”其实马文辛辛苦苦“战争”了一大圈儿,还是没有摆脱杨欣的阴影,两个人十一年的婚姻生活足以让两个人的联系渗透到任何细节。
就马文和杨欣的关系与马文和李芹的交往相比,和杨欣总是锅碗瓢盆酱醋茶针尖对麦芒恶语相向,但透着一种关心和亲昵,而和李芹一般是葡萄美酒夜光杯喝茶煮咖啡,却让人感到一种距离和小心。你说生活应该是前者呢还是后者好呢?最后,李芹的离开,马文的回归是水到渠成的合情合理的了。
从小说中我还得到一点启示:在我们传统的婚姻中,要想“和谐”,那就要男人是天是支柱,是经济的主体,而女人就要小鸟依人贤惠的有点傻气,是家务的主体。否则,婚姻就很难长久,这样的例子很多,生活中随处可见,影视剧中更是比比皆是。像马文和李芹,两个人也甜蜜了好一阵子,可最终马文在李芹的看不起的埋怨中离开了,马文在经济上和李芹相差太大了,我们中国的男人们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所谓的“吃软饭”,为什么李芹一提结婚马文就有压力,李芹强大的经济实力是马文的心里障碍,更是马文和李芹的关系的巨大障碍。
还有,从李芹的身上,我感到:女人相对于男人而言,对婚姻更渴望,任何女人都有家庭的理想,不要说正常的女人,就是古代的妓女哪个不渴望着从良,嫁个人成个家。所以我觉得没有任何一个女人愿意做一辈子情人,因为情人是青春事业,因为她会老去。李芹最终还是向马文要婚姻,这也是马文离开李芹的原因,马文在李芹只愿能两个人在一起能开心的前提下,没有任何心里负担地和李芹交往,可当最后李芹提出要婚姻的时候,马文意外了,不知道怎么办了,可马文又不是一个十足的坏蛋,不是一个没任何责任的人,于是在李芹要求下答应给李芹一个婚姻。可是他们之间的我在上面说的障碍并没有消除,它依然存在,这样的情况下的婚姻哪个女人敢要,所以最终李芹选择了放弃,选择了放手,给自己自由给马文自由。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也有一定的道理,可我们却忽略了爱情的转化,其实我们的爱情并没有消失,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那就是亲情。我觉得这恰恰是我们应该高兴的地方,因为人们经常背叛爱情却不会背叛亲情。所以我们应该这样想:我们的爱情变得更醇厚了,厚重到我们与爱人之间又多了一份亲情。
我觉得马文和杨欣之间就是这种情况。马文和杨欣是一对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冤家”。我认为他们印证了爱情能转化成亲情,当然这种转化是在两个人有感情基础的,两个人当初走进婚姻那是有感情基础的,不知道作者有没有表达这个意思,我觉得他们之间渗透了对彼此的亲情,他们在争吵中推进生活,他们却不知道对彼此的感觉,失去了才知道这个人其实已经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左手握右手没感觉,那是因为左右手同是身体的一部分。夫妻两个人之间没有了恋爱时的激情和触电感觉,那是因为两个人已经变成了亲人。两个人吵来吵去折腾来折腾去还是把对方的事情格外放在心上,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事情一旦出现两个人第一时间想起的还是对方,在电话里在家里都能毫不设防地真情流露,这不是情感表达的一种特殊方式吗?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觉得对小说的理解我仅仅停留在表面,我所感受的我所理解的仅仅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极小极小的一部分。每个人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生活阅历的不同,都会对小说进行不同的再创造,相信每个人从小说中都会得到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并让这种体验运用到生活中,给自己以警示。
马文的战争也许还没有结束,需要想象力丰富的读者继续想象以后的情节发展,可我不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我觉得已经有了结局。我们的生活也没有结束,我们也都有着自己的战争,在这个战争的圈子里,何去何从只有自己去感受只有自己知道。
最后,祝福所有生活在围城里的人,好好珍惜和把握眼前人吧!
篇二:关于战争的读后感
“故垒萧条大树凋,高衙依旧俯寒潮。英名左邓同千古,白骨沉沙恨未消?”这是《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一篇诗文,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英勇抗击日寇的我北洋水师将士们的铮铮铁骨。
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八月17日中午,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面遭遇日本舰队来犯,12点50分,双方舰队接火,拉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此战我以10艘舰对敌舰12艘。战斗异常惨烈,定远和其姐妹舰镇远舰在陷入敌舰的重围之中,仍然坚持战斗,定远舰右翼总兵刘步蟾和镇远舰左翼总兵林泰曾,互相合作,力挽危局,愈战愈勇。3点半时,定远舰所发出的30厘米半口径巨弹,命中松岛。日本旗舰被击中起火,完全丧失了指挥和作战能力。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临危不惧,对大副陈金揆说:“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决定除掉敌舰主力吉野舰,于是,陈金揆果断开足马力,直冲吉野舰,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将士全部殉难。邓世昌坠海后,其随从刘忠持救生圈往救,但邓世昌以“阖船俱没,义不独生,仍复自沉。”这天正是邓世昌45岁生日,他与200余名官兵壮烈殉国。邓世昌“大将怒沉舟”的悲壮故事,给后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为中华民族历史谱写了一曲壮烈的悲歌!经过4小时40分的酷战,我方5舰沉没,800余人伤亡;日方六舰受重创六舰受伤,伤亡300余人。
读到这里,我的心异常焦虑,有如此英勇的战士,我们为啥还会惨败哪?我们再看看当是的清政府吧。
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待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在清漪园的废墟上兴建起颐和园。致使北洋水师没有更新装备,弹药不足。开战后清政府最高军事统师李鸿章,又执行避战保船的方针。这样,北洋舰队深藏威海港内,坐待日寇来攻。后来,日军从宽松成登陆,占领威海,致使刘公岛成为一个孤岛。在外援断绝,内部叛乱的情况下,丁汝昌仍连续击退倭寇8次进攻,最后,知大势已去,遂自杀殉国。在当时政府腐败、国民羸弱、士气不振的形势下,丁汝昌一人是无法挽回败局的,“壮志未酬身先卒,常使英雄泪潢襟”。
中国近百上前的历史悲剧,虽已成为过去,但它几乎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一个可悲可泣的历史教训,当引起后人的无限深思!
看今朝,美国富强,他想打谁就打谁,没有人敢惹,朝鲜战争,阿富汗战争,南斯拉夫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等,都是打着给人家带来和平的谎言发动的。多少百姓无家可归,多少妻儿老小惨遭涂炭,有谁给他们做主,有谁给他们撑腰,没有,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这就是强权,没有理可讲的。
沧海横流,惊涛拍岸,似乎还在默默地吟唱着一支早已消逝的悲歌……中日甲午战争记录着清王朝的腐朽无能和中国人民不可侮的民族气节!如今,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www.2sdx.com)我们要牢牢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要想不被欺负,就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国家领导集团,带领人民搞好建设,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提高综合国力,加强国防,把国家建设的无比强大,上下一心富国强民,这样才能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我们昂首立于世界之林,才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有幸福安康的日子过,这也就是我们要生存,要和平的唯一出路。
篇三:关于战争的读后感
在学习中,我知道了圆明园是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知道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还知道了圆明园是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可是观看了《火烧圆明园》后,我又知道了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看了圆明园的毁灭,我真有些说不出的感情……圆明园里的建筑雄伟壮观,亭台楼阁玲珑剔透,还有许多景点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圆明园里还有许多奇珍异宝。
可是那么美的园林,竟在短短的三天内,就被英法联军用残忍的手段毁掉了。在这三天内,圆明园在英法联军的摧毁下变的不堪入目:他们把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这已经够可恶的了,但是,英法联军为了烧毁罪证,用火把我国花了2个世纪的时间建造好的圆明园给烧毁了,英法联军任意的摧毁圆明园,可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非但不去制止它,而且还去当他们的走狗!我觉得英法联军很霸道、野蛮,他们不择手段的毁了圆明园,圆明园的毁灭就是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烧毁圆明园的最好罪证。然而,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了,现在圆明园已经不是以前辉煌的、灿烂的圆明园了,现在的圆明园是一堆残垣断壁,一堆废墟。当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那一刻将深深的印在人们的心里。当时清朝政府是腐败无能,花钱如流水。一顿饭都要花掉许多银子,饭里吃的都是山珍海味;他们穿的衣服都是上等布料做的,也要花掉许多钱;大官人吃喝玩乐……花掉许多银子。可他们知道,这些供他们吃、喝、玩、乐的银子都是从老百姓身上搜刮来的银子,他们吃着、穿着、用着老百姓的银子,竟然还心安理得!他们根本就没理老百姓们过的好不好,所以,当时我国只有挨打和受欺负的份儿了。
看到圆明园那悲惨的结局,我更理解了“落后就要挨打”,知道了“闭关锁国”的后果……只要能多多向外学习、交流,就会更加繁荣富强,不会为他人所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