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读后感(一)
《影响力》一书从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稀缺六个原则全面阐述了人的社会心理行径,从而为我们平常的一些“一按就播放”的无意识行为和买卖博弈,政商常用伎俩等行为作了很好的阐述。以下我分别从这六个原则来陈述自己的学习心得!
一、互惠原则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可以说古今中外这种尽量以类似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的观念已深深的铭刻在我们的潜意识里。甚至中国儒教倡导的以德报怨更是深化了这种意识!当然好的传统美德,仍需继续发扬光大。不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有效武器可以被别人加以利用,用于商道政道。若在不伤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好办法!
互惠原理适用于强加的恩惠,一个人靠着硬塞给我们的一些好处就能触发我们的亏欠感,甚至可以触发不对等交换,因为亏欠感让人挂怀而且违背互惠原理,接受而试图不回报他人善举的人是不受社会群体欢迎的!这很容易给人得寸进尺的机会!现在“服务至上”,这背后就是运用了“互惠原理”人类这一感性的情愫,以至于最后都不好意思拒绝商家推荐的东西和服务了。
每个人都是消费者,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有时候也要懂得拒绝对自己无关紧要的东西和服务,果断地说“不”.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做到倘若别人的提议我们确实赞同就不妨接受它;倘若这一提议别有企图就置之不理。特别是面对互惠式让步时,别人一开始可能对你提出一个你无法接受的请求,当你拒绝时他再提出一个小的请求,你会因为之前的拒绝而感到有所亏欠,转而从不顺从变成了顺从,须谨防这样的坑!不过大部分人对这些没有免疫力,有时加以利用可以成就自己的愿望!
二、承诺和一致
“言而不信不知其可也”,言行一致大多跟个性坚强,智力出众挂钩,它是逻辑性、稳定性和诚实感的核心,反之则被看成是脑筋混乱、表里不一,甚至是精神有毛病的。承诺和一致原理认为,一旦做出选择或采取某种立场,我们就会立刻碰到来自内心和外来压力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们会想方设法以行动证明之前的决定是正确的。正如之前在电视剧中出现的场景一样,经常会看到女主角要求男主角对天发誓,这样虽然在观众看来很可笑,但是当你身处发誓一方的立场时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因为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的愿望。
当我们一旦做出艰难的选择,我们自然就会去捍卫这种选择,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也为向大家证明自己做的没错。所以有时候重要的并不是选择本身,而是你为了这份选择而去奋斗并最终取得的成绩。人具有惰性,在面对抉择时经常像鸵鸟一样想尽快把脑袋埋进土里,再也不动脑筋了。所以人们这种不假思索的机械反应常常为某些人所利用,他们可以慢慢从你身边的人入手,让你做出对他们的承诺,再以他们的需求来向你们索取利益。
承诺可以改变一个人,我们可以用笔写下甚至向众人承诺的方式来逼着自己完成“不可能的任务”,比如戒烟戒酒等。承诺会影响行为,相反行为也会影响承诺,为一个承诺付出的努力越多,对承诺者的影响也就越大。就比如书中讲到的美国学生加入学校兄弟会所需要的地狱周式的严苛入会仪式。虽然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诟病但还是深得会员的认同。能够成功入会的学生对兄弟会有着深深的认同感和惺惺相惜感。毕竟费尽周折才得到某样东西的人,比轻轻松松就得到的人,对这件东西往往更为珍视!所以想想有些公司招聘弄那么多招聘环节和花样也是很好地运用了这个道理,让新进员工更具凝聚力和珍惜来之不易的东西!
三、社会认同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因为对多数人来说,很多意见都是人云亦云,抱着从众心理把跟自己相似人的意见作为自己的意见而没有深入的去思考,而那些另类却很容易受到排挤,他们因为能看透真相而与众不同,这也成为了招封杀的理由!社会认同原理认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尤其当我们在特定情形下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正确时。如果看到别人在某种场合做某件事,我们就会判定这样做是有道理的。
现在社会上很多别人有难无人帮忙甚至围观的事件都是因为大家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下,特别是在陌生人堆里,由于人多而使责任分散,大家见机行事,都不想做出头鸟而导致多元无知效应,最后落得见死不救的悲剧。向相似的人看齐造就了著名的“维特效应”(“维特效应”指1774年德国大文豪歌德发表了一部小说,名叫《少年维特之烦恼》,该小说讲的是一个青年失恋而自杀的故事。小说发表后,造成极大的轰动,不但使歌德名声在欧洲大噪,而且在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维特效应”因此得名。),这是社会认同原理的一个病态例证。这些人根据其他陷入困境的人如何行动而决定自己怎么做。这也是导致自杀事件遭媒体曝光后,死亡事件增加的原因。包括搞笑片的“罐头笑声”,选秀节目可以买到的“煽情”观众都是社会认同原理的体现。
弄清楚原理后,我们可以反过来为之所用。比如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可以直呼某个人帮忙,这样可以减少不确定性,为自己赢得时间!基于交通自杀事故曝光后,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出行方式,让自己乘坐的交通工具跟当地自杀人的交通工具不一样。领导要善于安排群体内部条件等。
四、喜好
“爱屋及乌”,现在很多公司借助铺天盖地的名人营销而赚得盆满钵满。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所提出的的要求,对于这一点,恐怕不会有人感到吃惊。令人吃惊的是,有些我们完全不认识的人却想出了上百种方法利用这条简单的原理,让我们顺从他们的要求。
在决定是否购买该产品时,社会纽带的影响要比消费者对产品本身好恶强两倍!服务的宗旨就是让消费者喜欢上你这个人,而不只是产品本身,这是粉丝经济和发烧营销的根本。当然让人喜欢你的理由有很多,比如说外表魅力,与他人的相似性,善于恭维,接触与合作等。研究表明我们会自动给长得好看的人添加一些正面的特点,比如有才华,善良,诚实和聪明等。我们也总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不管相似之处是在观点、个性、背景还是生活方式上,我们会下意识地向相似的人做出正面的回应。有时甚至夸张到我们在不认识选举人时会选择名字熟悉的人。
同样的,根据条件反射和关联原理,爱屋及乌的反面是糟糕的消息会让报信人也染上不祥。人总是自然而然地讨厌带来坏消息的人,哪怕报消息跟坏消息一点关系也没有。天气预报员就经常成了气候变幻莫测的替罪羊。
包括饭桌谈生意,体育粉丝关联,把自己的形象跟某些光彩的事迹地方相连等都是希望借助这种积极的联系来提高自己的公共形象,进而达成自己的目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尽量让身边正能量的东西多起来,因为大家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
五、权威
“跟着权威走”,权威所具有的强大力量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作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权威可以从一个人的头衔,衣着,身份标志如名车名牌等来展示。毕竟,服从权威人物的命令,总是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实际的好处。很多情况下,只要有正统的权威说了话,其他本来应该考虑的事情就变得不相关了。
文中讲到一位教授去酒吧餐馆和陌生人闲聊,每当他一说自己是教授,人际交流的气氛马上就变了。前半个小时风趣自然的聊友就像换了个人:他们对他毕恭毕敬,言听计从,乏味透顶。他的看法,先前可能引出一场激烈的讨论,现在却只能带来一串文绉绉的附和。确实头衔除了能让陌生人表现得更恭敬,还能让有头衔的那个人在旁人眼里显得更高大。这也是喜好原理的体现吧,头衔越大感觉长得越高大威猛。也难怪那些行骗之人总是把自己打扮的很干净和得体!
因此,要辨别真正的权威,不要被外在的这些蒙蔽了双眼,要学会以知识辨知识,通过自己实践检验来看清本质,况且现在很多砖家经常被拍砖!在还没确定事情真相之前不要盲目跟风!
六、稀缺
“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就越高”的稀缺原理会对我们行为的方方面面造成影响,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倘若瑕疵把一样东西变得稀缺了,垃圾也能化身成值钱的宝贝。
商家很会玩弄这种手法,经常人为地制造缺货的现象制造稀缺骗局来使消费者入网。什么大甩卖之类的很多都是噱头而已!究其深层原因,“物以稀为贵”的原理背后是人们自由选择权的减少。人类追求自由有很久的历史了,当很多事物还在的时候并不会去珍惜,只有失去了才觉得可贵!最能说明这一原理的是经典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这对年轻人感情和行为的强烈程度令人迷惑不解!如果听凭这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他们的浓情蜜意说不定只是初恋时短暂的冲动罢了。正是两个家族设置的庞大障碍激发了他们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对即将失去的爱情的追求,自由爱情变得稀缺使情侣双方觉得彼此更加相爱,更想结婚了。这同时也有承诺和一致原理的体现!每当有东西获取起来比从前难,我们拥有它的自由受了限制,我们就越发地想要得到它。因此想让信息变得可贵,不一定非要封杀它,只要把它变得稀缺就行了。这也是人们对得不到的信息变得更接受和包容的原因,或许这也是很多色情信息屡禁不止的原因吧。
为了避免在卖场或者在拍卖会上头脑发热,我们必须做到一旦在顺从环境下体验到高涨的情绪,我们就可以提醒自己:说不定有人在玩弄稀缺的手法,必须谨慎行事。我们务必记住:稀缺的东西并不因为难以弄到手,就变得更好吃、更好听、更好看、更好用了。
总体读下来,感觉真的是“世事洞察皆学问”,跟《牛奶可乐经济学》有异曲同工之妙,还需要自己对身边的世界多思考和观察,做一个理性的人!
影响力读后感(二)
吕倩
在写这篇读后感的开始我要感谢乔老师将这本影响力借给我,让我能够更仔细地去品味书中所讲的各种原理,而不是简单的在网络上或者其它一些电子工具上隔着一层屏幕的泛读。在我而言,阅读的一大乐趣在于能够切切实实地直接与书籍接触去获取里面的养分,这样我可以随心所欲的前后翻阅,能够更好更系统的把握书中所讲的核心内容。
《影响力》这本书作为斯坦福大学的权威教材、有史以来发行量最高的书。美国相关评论曾说到:这是一本同领域无争的、最好的书,是营销心理学的奠基之作。究竟是怎么样的一本书竟然获得了如此之多的荣誉和称赞呢?我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有点怀疑的态度开始了阅读之旅。没有接触之前我想《影响力》这本书应该是生涩难懂、纯学术性的,然而事实确让我很惊讶。不得不说,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爱不释手。以至于我都想去购买一本以便以后细细琢磨,有内涵的书总是能够经得起推敲、值得深入思考的,我花了大概一周的课余时间终于将书通读了一遍,内容肯定是会遗忘一些,但是那些生动形象的案例和现实实验让我获益匪浅。下面我来谈谈我阅读的一些内容和感受:
总的来说这本书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仅从营销心理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它更是以点带面的用大量生动活泼的事例简单明了的揭示了日常生活在许多被人忽略的现象的本质,教会了读者去思考、解决问题。毫无疑问,这本书是迷人、永恒、切入要害的。整本书一共分为八个大的章节来叙述,分别是:一、影响的武器二、互惠三、承诺和一致四、社会认同五、喜好六、权威七、短缺八、立即生效的影响力。书的作者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与上至高级政客,下至骗子打交道,总结得出:尽管使人服从的策略五花八门,但都可以归结到六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中去:互惠、投入和一致、社会认可、喜好、权威、匮乏。营销人员往往就是有意识的利用了这些原理中的一条或几条使你心甘情愿的与其达成交易,而对于一般人而言,若是能够火眼金睛清楚地识破营销者的花言巧语、阴谋诡计,大概很多时候就不会后悔不已的为自己稀里糊涂莫名其妙所做的决定懊恼了。
这本书所讲的内容与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学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具体细微理论性比较强的营销心理学教材不同,它摒弃了各种纯理论行的知识点的讲解,站在一个更高更广阔的视角来阐明人们之所以会采取某种行为的原因。这种讲解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大道理的讲解,而是在大量实验资料数据和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鲜活的事例的背景下,积极地来引导我们读者去思索其本质的原因及内涵。与其说是作者在给我们讲解他个人通过长时期的观察实验的结论,不如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指南针,给我们自己亲身体验探究奥秘指明了方向。
书中涉及到的内容很多每一点都可以延伸出一系列的内容,我粗略的讲讲前面两章的心得体会:影响的武器讲述了存在在各种生物体内的“咔哒、哗”反应的巨大威力,这种下意识的自觉反应和人们习惯性的根据原来的经验走捷径的思维方式解释了在很多场合的不可思议的举措。而营销人员都很善于启动人体内的“咔哒、哗”反应按钮,诱导消费者走所谓的捷径,加之巧妙的运用对比原理等方法,给消费者造成表面上的巨大落差,一步步的带领消费者调入他们提前设计好的圈套。互惠原理作为一个古老的原则:给予、索取、……再索取。我们可以看到互惠原理以及与之形影相随的负债感在人类文明中几乎无处不在,感恩图报的意识使互惠原理的影响力有了压倒性的力量,因此它也被营销人员运用成为非常有效的说服他人的工具,在它的影响下人们很轻易的就会答应一个在没有负债心理时一定会拒绝的请求。(www.2sdx.com)互惠原理也广泛的活跃在政治舞台和商业层面上,在最上层的政界,政客们都念念不忘地相互提携和吹捧自己的议事日程,各种稀奇古怪的攻守同盟更是司空见惯,这里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营销人员巧妙的利用互惠原理往往引起的是不公平的交换,这种不公平来自于消费者自身获得了一点恩惠之后发自内心的强烈不安,另一方面是来自外部的巨大羞辱,两者结合在一起就给消费者造成了十分沉重的心里负担,正是因为这样,人们在互惠的名义向会心甘情愿的付出比自己得到的多得多的东西作为回报。营销人员往往会利用这样的一种心理让消费者付出更大的购买行动。
无论是书中讲到的哪一种原理,作者都给我们指出了它的关键所在,这些无非都是销售者从心理方面诱导消费者或者说实验者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测假设推断的正确与否和实验对象之间的一场心理大战,前者都是清醒明白的,而后者则多数情况下处于犹豫不决或者被忽悠的状态。消费者的整个决策过程受到了各种心理策略的干扰的,倘若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要想不被这些强大的心理依从策略的无形力量所控制,我们就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哪些场合哪些人有可能正在对我们实施依从策略,企图把我们变成他们的客户。有了基本的心理防御之后,我们就可以在现实中很果断坚决的对他们采取的一些策略说不,让那些心里打着坏主意的营销者的策略无处可施。读完这样一本营销心理学方面的著作,让我对生活中所遇到的营销人员的行为都找到了相应的合理解释,我想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肯定还会继续和这些有趣又邪恶的原理的使用者打交道,但我相信,读过这本书之后我一定会在今后的消费过程中更加理性。只要我们知道什么是自己需要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这样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一定不会让他们从我们的身上获取额外的利益。
你为什么会说是?那是因为你不清楚自己正在被一些依从原理所左右,所以,请回头好好审视自己的内心,它会告诉你答案。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简单的想法和领悟,思维比较跳跃,西西,还请老师指导。
《影响力》读后感(三):短缺??少数的天下
一、互惠原理,在结识新客户过程中受益菲浅。
在结识新客户的过程中,曾经遇到很多让人尴尬的情况,很多人对于新上门的电话拜访把持一个抗拒的态度,拒绝与你交谈,拒绝给予任何信息,包括他的姓氏。其实这种心理是很正常的,我们在接触客户的时候,首先给他们感觉到的是从我们这里他们可以得到什么,而不是一昧地索取,给人以没有业务成交基础就不能继续交流的印象。当给予他人帮助的同时,互惠原理会让他们对你产生好感和信赖感,你付出的越多,得到的回报就越大,即使现在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但总会有量变到质变的一天,要相信这个古老的原则:给予,索取…再索取。
二、拒绝-退让,承诺和一致,令人难以抗拒。
“没事,我们都是做管理的,就是认识一下,交个朋友。”在与客户初次认识时,介绍公司业务当然是第一阶段的A级目标,在对方做出暂时不需要的反映(有时甚至是一口回绝,初次拜访时将近90%的人会有这种反应)后,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时提出其实只是认识一下,宣传一下公司的目的,会令对方刹时松懈紧绷的神经,或是令人不可抗拒,毕竟相比之前的业务宣传,认识一下,是相对很小的理由,很难再进一步摆脸色。而此时对方相应做出的可以以后保持联系,继续交流的承诺,会给日后的发展带来微妙的变化,对促进与客户的关系无疑是个催化剂。因为他做出了承诺,且没有业务上的压力,两人交往自然放松。即使是平时的一声问候或偶尔的小建议,也会让人印象深刻。
三、社会认同,大多数人的通病。
很多客户在介绍业务时,对公司之前的业务情况十分关注,提到之前培训过的公司,他们会不约而同地与自身做参照,并对我们曾经服务的单位和培训效果具有十分浓厚的兴趣。在公司已经有了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在推广的过程中更要注意社会认同原理的应用。我们之前培训的客户立场等方面因人而异,如何有技巧地运用以前的成绩,在令新客户信服的同时,避免以往培训的负面影响,更是要在现阶段注意的地方。
四、喜好、关联,给你带来了什么?
人都是喜欢跟自己有共同话题的相似性较高的人交往,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谓的投缘。如果要客户对自己迅速的产生好感,要在交往的过程中细致地从对方的言谈中发现对方的喜好,并建立与对方的关联,使他认为你与他是有共同语言的,交往起来自然对你无话不谈。但也要注意尽量避免把客户拜访变为对方闲聊的对象,要善于把对方带到自己的方向上,使他们的工作或生活与公司业务联系起来,在他们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很自然的可以想到我们,要与客户建立这样的联系,才算是成功。
五、权威的压力
从小到大,都是很乖的孩子,在家听爸爸妈妈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外听朋友的话,在公司又听领导的话,就连男朋友都会对自己说:要听话哦。“听话”这个词对于我们并不陌生。但不知从何时起,对这两个字已经产生了抗拒的心理。看了这本书后,发现自己有了改变,真的很欣慰。以前是人家说什么,咔??嗒,马上做出相应的反应,连拒绝的余地都没有,因为已经不由自主说了:“好,哦,恩”之类的词,转化为一种承诺。就算是不想做,也要把承诺变为一致,所以从大学起我就对人家说我不会轻易做承诺,做了就要做到,这点也是钻牛角尖的地方,为什么?因为那时以为答应人家很正式问我的事才叫给承诺,但没想到自己自然的反应也是一种承诺。在我心里倒没什么权威的压力,可能是思想比较随性,对于别人而言的那种“听话”,在我这里已经变为了一种承诺。现在知道了什么是该坚持的,什么是可以接受的,学会拒绝,懂得放弃,才是属于自己的人生。
六、短缺??少数的天下,这句话我喜欢。
人们都说物以稀为贵,越难得的东西越珍惜,在看了这本书后我有了另一番不同的理解。曾经很普遍的东西,当在很自然的条件下变为稀有物时,更令人想得到。拿我们的咨询和培训来说,看上去好象广西的同行不少,但是本土的真正做咨询的,至今却只有我们。而在接触市场的过程中,领导人们并不缺乏对管理咨询行业的认识,但很大程度上都停留在培训上,像我们这样去推咨询的,反而给他们一种新鲜感,在众培训机构中独树一帜,培训不短缺,但本土真正可以做咨询的机构短缺,这正给我们带来了光明的前景。而培训由于我们注重质量,在挑选客户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品牌建立了比较高层面的客户群体,而且基于社会认同,我们不需要降低报价和给回扣去获取生意,处于良性发展的趋势。
认识了我们的优势和存在的不安定因子,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发扬下去,使公司在品牌建设阶段越走越稳定,在市场没觉醒之前,先唤醒与我们理念相同的优质客户,只要我们秉承原则,总会遇到我们等待的人,无论是工作伙伴,还是客户。
《影响力》一书从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稀缺六个原则全面阐述了人的社会心理行径,从而为我们平常的一些“一按就播放”的无意识行为和买卖博弈,政商常用伎俩等行为作了很好的阐述。以下我分别从这六个原则来陈述自己的学习心得!
一、互惠原则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可以说古今中外这种尽量以类似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的观念已深深的铭刻在我们的潜意识里。甚至中国儒教倡导的以德报怨更是深化了这种意识!当然好的传统美德,仍需继续发扬光大。不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有效武器可以被别人加以利用,用于商道政道。若在不伤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好办法!
互惠原理适用于强加的恩惠,一个人靠着硬塞给我们的一些好处就能触发我们的亏欠感,甚至可以触发不对等交换,因为亏欠感让人挂怀而且违背互惠原理,接受而试图不回报他人善举的人是不受社会群体欢迎的!这很容易给人得寸进尺的机会!现在“服务至上”,这背后就是运用了“互惠原理”人类这一感性的情愫,以至于最后都不好意思拒绝商家推荐的东西和服务了。
每个人都是消费者,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有时候也要懂得拒绝对自己无关紧要的东西和服务,果断地说“不”.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做到倘若别人的提议我们确实赞同就不妨接受它;倘若这一提议别有企图就置之不理。特别是面对互惠式让步时,别人一开始可能对你提出一个你无法接受的请求,当你拒绝时他再提出一个小的请求,你会因为之前的拒绝而感到有所亏欠,转而从不顺从变成了顺从,须谨防这样的坑!不过大部分人对这些没有免疫力,有时加以利用可以成就自己的愿望!
二、承诺和一致
“言而不信不知其可也”,言行一致大多跟个性坚强,智力出众挂钩,它是逻辑性、稳定性和诚实感的核心,反之则被看成是脑筋混乱、表里不一,甚至是精神有毛病的。承诺和一致原理认为,一旦做出选择或采取某种立场,我们就会立刻碰到来自内心和外来压力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们会想方设法以行动证明之前的决定是正确的。正如之前在电视剧中出现的场景一样,经常会看到女主角要求男主角对天发誓,这样虽然在观众看来很可笑,但是当你身处发誓一方的立场时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因为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的愿望。
当我们一旦做出艰难的选择,我们自然就会去捍卫这种选择,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也为向大家证明自己做的没错。所以有时候重要的并不是选择本身,而是你为了这份选择而去奋斗并最终取得的成绩。人具有惰性,在面对抉择时经常像鸵鸟一样想尽快把脑袋埋进土里,再也不动脑筋了。所以人们这种不假思索的机械反应常常为某些人所利用,他们可以慢慢从你身边的人入手,让你做出对他们的承诺,再以他们的需求来向你们索取利益。
承诺可以改变一个人,我们可以用笔写下甚至向众人承诺的方式来逼着自己完成“不可能的任务”,比如戒烟戒酒等。承诺会影响行为,相反行为也会影响承诺,为一个承诺付出的努力越多,对承诺者的影响也就越大。就比如书中讲到的美国学生加入学校兄弟会所需要的地狱周式的严苛入会仪式。虽然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诟病但还是深得会员的认同。能够成功入会的学生对兄弟会有着深深的认同感和惺惺相惜感。毕竟费尽周折才得到某样东西的人,比轻轻松松就得到的人,对这件东西往往更为珍视!所以想想有些公司招聘弄那么多招聘环节和花样也是很好地运用了这个道理,让新进员工更具凝聚力和珍惜来之不易的东西!
三、社会认同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因为对多数人来说,很多意见都是人云亦云,抱着从众心理把跟自己相似人的意见作为自己的意见而没有深入的去思考,而那些另类却很容易受到排挤,他们因为能看透真相而与众不同,这也成为了招封杀的理由!社会认同原理认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尤其当我们在特定情形下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正确时。如果看到别人在某种场合做某件事,我们就会判定这样做是有道理的。
现在社会上很多别人有难无人帮忙甚至围观的事件都是因为大家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下,特别是在陌生人堆里,由于人多而使责任分散,大家见机行事,都不想做出头鸟而导致多元无知效应,最后落得见死不救的悲剧。向相似的人看齐造就了著名的“维特效应”(“维特效应”指1774年德国大文豪歌德发表了一部小说,名叫《少年维特之烦恼》,该小说讲的是一个青年失恋而自杀的故事。小说发表后,造成极大的轰动,不但使歌德名声在欧洲大噪,而且在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维特效应”因此得名。),这是社会认同原理的一个病态例证。这些人根据其他陷入困境的人如何行动而决定自己怎么做。这也是导致自杀事件遭媒体曝光后,死亡事件增加的原因。包括搞笑片的“罐头笑声”,选秀节目可以买到的“煽情”观众都是社会认同原理的体现。
弄清楚原理后,我们可以反过来为之所用。比如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可以直呼某个人帮忙,这样可以减少不确定性,为自己赢得时间!基于交通自杀事故曝光后,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出行方式,让自己乘坐的交通工具跟当地自杀人的交通工具不一样。领导要善于安排群体内部条件等。
四、喜好
“爱屋及乌”,现在很多公司借助铺天盖地的名人营销而赚得盆满钵满。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所提出的的要求,对于这一点,恐怕不会有人感到吃惊。令人吃惊的是,有些我们完全不认识的人却想出了上百种方法利用这条简单的原理,让我们顺从他们的要求。
在决定是否购买该产品时,社会纽带的影响要比消费者对产品本身好恶强两倍!服务的宗旨就是让消费者喜欢上你这个人,而不只是产品本身,这是粉丝经济和发烧营销的根本。当然让人喜欢你的理由有很多,比如说外表魅力,与他人的相似性,善于恭维,接触与合作等。研究表明我们会自动给长得好看的人添加一些正面的特点,比如有才华,善良,诚实和聪明等。我们也总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不管相似之处是在观点、个性、背景还是生活方式上,我们会下意识地向相似的人做出正面的回应。有时甚至夸张到我们在不认识选举人时会选择名字熟悉的人。
同样的,根据条件反射和关联原理,爱屋及乌的反面是糟糕的消息会让报信人也染上不祥。人总是自然而然地讨厌带来坏消息的人,哪怕报消息跟坏消息一点关系也没有。天气预报员就经常成了气候变幻莫测的替罪羊。
包括饭桌谈生意,体育粉丝关联,把自己的形象跟某些光彩的事迹地方相连等都是希望借助这种积极的联系来提高自己的公共形象,进而达成自己的目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尽量让身边正能量的东西多起来,因为大家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
五、权威
“跟着权威走”,权威所具有的强大力量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作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权威可以从一个人的头衔,衣着,身份标志如名车名牌等来展示。毕竟,服从权威人物的命令,总是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实际的好处。很多情况下,只要有正统的权威说了话,其他本来应该考虑的事情就变得不相关了。
文中讲到一位教授去酒吧餐馆和陌生人闲聊,每当他一说自己是教授,人际交流的气氛马上就变了。前半个小时风趣自然的聊友就像换了个人:他们对他毕恭毕敬,言听计从,乏味透顶。他的看法,先前可能引出一场激烈的讨论,现在却只能带来一串文绉绉的附和。确实头衔除了能让陌生人表现得更恭敬,还能让有头衔的那个人在旁人眼里显得更高大。这也是喜好原理的体现吧,头衔越大感觉长得越高大威猛。也难怪那些行骗之人总是把自己打扮的很干净和得体!
因此,要辨别真正的权威,不要被外在的这些蒙蔽了双眼,要学会以知识辨知识,通过自己实践检验来看清本质,况且现在很多砖家经常被拍砖!在还没确定事情真相之前不要盲目跟风!
六、稀缺
“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就越高”的稀缺原理会对我们行为的方方面面造成影响,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倘若瑕疵把一样东西变得稀缺了,垃圾也能化身成值钱的宝贝。
商家很会玩弄这种手法,经常人为地制造缺货的现象制造稀缺骗局来使消费者入网。什么大甩卖之类的很多都是噱头而已!究其深层原因,“物以稀为贵”的原理背后是人们自由选择权的减少。人类追求自由有很久的历史了,当很多事物还在的时候并不会去珍惜,只有失去了才觉得可贵!最能说明这一原理的是经典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这对年轻人感情和行为的强烈程度令人迷惑不解!如果听凭这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他们的浓情蜜意说不定只是初恋时短暂的冲动罢了。正是两个家族设置的庞大障碍激发了他们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对即将失去的爱情的追求,自由爱情变得稀缺使情侣双方觉得彼此更加相爱,更想结婚了。这同时也有承诺和一致原理的体现!每当有东西获取起来比从前难,我们拥有它的自由受了限制,我们就越发地想要得到它。因此想让信息变得可贵,不一定非要封杀它,只要把它变得稀缺就行了。这也是人们对得不到的信息变得更接受和包容的原因,或许这也是很多色情信息屡禁不止的原因吧。
为了避免在卖场或者在拍卖会上头脑发热,我们必须做到一旦在顺从环境下体验到高涨的情绪,我们就可以提醒自己:说不定有人在玩弄稀缺的手法,必须谨慎行事。我们务必记住:稀缺的东西并不因为难以弄到手,就变得更好吃、更好听、更好看、更好用了。
总体读下来,感觉真的是“世事洞察皆学问”,跟《牛奶可乐经济学》有异曲同工之妙,还需要自己对身边的世界多思考和观察,做一个理性的人!
影响力读后感(二)
吕倩
在写这篇读后感的开始我要感谢乔老师将这本影响力借给我,让我能够更仔细地去品味书中所讲的各种原理,而不是简单的在网络上或者其它一些电子工具上隔着一层屏幕的泛读。在我而言,阅读的一大乐趣在于能够切切实实地直接与书籍接触去获取里面的养分,这样我可以随心所欲的前后翻阅,能够更好更系统的把握书中所讲的核心内容。
《影响力》这本书作为斯坦福大学的权威教材、有史以来发行量最高的书。美国相关评论曾说到:这是一本同领域无争的、最好的书,是营销心理学的奠基之作。究竟是怎么样的一本书竟然获得了如此之多的荣誉和称赞呢?我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有点怀疑的态度开始了阅读之旅。没有接触之前我想《影响力》这本书应该是生涩难懂、纯学术性的,然而事实确让我很惊讶。不得不说,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爱不释手。以至于我都想去购买一本以便以后细细琢磨,有内涵的书总是能够经得起推敲、值得深入思考的,我花了大概一周的课余时间终于将书通读了一遍,内容肯定是会遗忘一些,但是那些生动形象的案例和现实实验让我获益匪浅。下面我来谈谈我阅读的一些内容和感受:
总的来说这本书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仅从营销心理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它更是以点带面的用大量生动活泼的事例简单明了的揭示了日常生活在许多被人忽略的现象的本质,教会了读者去思考、解决问题。毫无疑问,这本书是迷人、永恒、切入要害的。整本书一共分为八个大的章节来叙述,分别是:一、影响的武器二、互惠三、承诺和一致四、社会认同五、喜好六、权威七、短缺八、立即生效的影响力。书的作者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与上至高级政客,下至骗子打交道,总结得出:尽管使人服从的策略五花八门,但都可以归结到六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中去:互惠、投入和一致、社会认可、喜好、权威、匮乏。营销人员往往就是有意识的利用了这些原理中的一条或几条使你心甘情愿的与其达成交易,而对于一般人而言,若是能够火眼金睛清楚地识破营销者的花言巧语、阴谋诡计,大概很多时候就不会后悔不已的为自己稀里糊涂莫名其妙所做的决定懊恼了。
这本书所讲的内容与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学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具体细微理论性比较强的营销心理学教材不同,它摒弃了各种纯理论行的知识点的讲解,站在一个更高更广阔的视角来阐明人们之所以会采取某种行为的原因。这种讲解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大道理的讲解,而是在大量实验资料数据和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鲜活的事例的背景下,积极地来引导我们读者去思索其本质的原因及内涵。与其说是作者在给我们讲解他个人通过长时期的观察实验的结论,不如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指南针,给我们自己亲身体验探究奥秘指明了方向。
书中涉及到的内容很多每一点都可以延伸出一系列的内容,我粗略的讲讲前面两章的心得体会:影响的武器讲述了存在在各种生物体内的“咔哒、哗”反应的巨大威力,这种下意识的自觉反应和人们习惯性的根据原来的经验走捷径的思维方式解释了在很多场合的不可思议的举措。而营销人员都很善于启动人体内的“咔哒、哗”反应按钮,诱导消费者走所谓的捷径,加之巧妙的运用对比原理等方法,给消费者造成表面上的巨大落差,一步步的带领消费者调入他们提前设计好的圈套。互惠原理作为一个古老的原则:给予、索取、……再索取。我们可以看到互惠原理以及与之形影相随的负债感在人类文明中几乎无处不在,感恩图报的意识使互惠原理的影响力有了压倒性的力量,因此它也被营销人员运用成为非常有效的说服他人的工具,在它的影响下人们很轻易的就会答应一个在没有负债心理时一定会拒绝的请求。(www.2sdx.com)互惠原理也广泛的活跃在政治舞台和商业层面上,在最上层的政界,政客们都念念不忘地相互提携和吹捧自己的议事日程,各种稀奇古怪的攻守同盟更是司空见惯,这里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营销人员巧妙的利用互惠原理往往引起的是不公平的交换,这种不公平来自于消费者自身获得了一点恩惠之后发自内心的强烈不安,另一方面是来自外部的巨大羞辱,两者结合在一起就给消费者造成了十分沉重的心里负担,正是因为这样,人们在互惠的名义向会心甘情愿的付出比自己得到的多得多的东西作为回报。营销人员往往会利用这样的一种心理让消费者付出更大的购买行动。
无论是书中讲到的哪一种原理,作者都给我们指出了它的关键所在,这些无非都是销售者从心理方面诱导消费者或者说实验者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测假设推断的正确与否和实验对象之间的一场心理大战,前者都是清醒明白的,而后者则多数情况下处于犹豫不决或者被忽悠的状态。消费者的整个决策过程受到了各种心理策略的干扰的,倘若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要想不被这些强大的心理依从策略的无形力量所控制,我们就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哪些场合哪些人有可能正在对我们实施依从策略,企图把我们变成他们的客户。有了基本的心理防御之后,我们就可以在现实中很果断坚决的对他们采取的一些策略说不,让那些心里打着坏主意的营销者的策略无处可施。读完这样一本营销心理学方面的著作,让我对生活中所遇到的营销人员的行为都找到了相应的合理解释,我想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肯定还会继续和这些有趣又邪恶的原理的使用者打交道,但我相信,读过这本书之后我一定会在今后的消费过程中更加理性。只要我们知道什么是自己需要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这样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一定不会让他们从我们的身上获取额外的利益。
你为什么会说是?那是因为你不清楚自己正在被一些依从原理所左右,所以,请回头好好审视自己的内心,它会告诉你答案。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简单的想法和领悟,思维比较跳跃,西西,还请老师指导。
《影响力》读后感(三):短缺??少数的天下
一、互惠原理,在结识新客户过程中受益菲浅。
在结识新客户的过程中,曾经遇到很多让人尴尬的情况,很多人对于新上门的电话拜访把持一个抗拒的态度,拒绝与你交谈,拒绝给予任何信息,包括他的姓氏。其实这种心理是很正常的,我们在接触客户的时候,首先给他们感觉到的是从我们这里他们可以得到什么,而不是一昧地索取,给人以没有业务成交基础就不能继续交流的印象。当给予他人帮助的同时,互惠原理会让他们对你产生好感和信赖感,你付出的越多,得到的回报就越大,即使现在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但总会有量变到质变的一天,要相信这个古老的原则:给予,索取…再索取。
二、拒绝-退让,承诺和一致,令人难以抗拒。
“没事,我们都是做管理的,就是认识一下,交个朋友。”在与客户初次认识时,介绍公司业务当然是第一阶段的A级目标,在对方做出暂时不需要的反映(有时甚至是一口回绝,初次拜访时将近90%的人会有这种反应)后,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时提出其实只是认识一下,宣传一下公司的目的,会令对方刹时松懈紧绷的神经,或是令人不可抗拒,毕竟相比之前的业务宣传,认识一下,是相对很小的理由,很难再进一步摆脸色。而此时对方相应做出的可以以后保持联系,继续交流的承诺,会给日后的发展带来微妙的变化,对促进与客户的关系无疑是个催化剂。因为他做出了承诺,且没有业务上的压力,两人交往自然放松。即使是平时的一声问候或偶尔的小建议,也会让人印象深刻。
三、社会认同,大多数人的通病。
很多客户在介绍业务时,对公司之前的业务情况十分关注,提到之前培训过的公司,他们会不约而同地与自身做参照,并对我们曾经服务的单位和培训效果具有十分浓厚的兴趣。在公司已经有了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在推广的过程中更要注意社会认同原理的应用。我们之前培训的客户立场等方面因人而异,如何有技巧地运用以前的成绩,在令新客户信服的同时,避免以往培训的负面影响,更是要在现阶段注意的地方。
四、喜好、关联,给你带来了什么?
人都是喜欢跟自己有共同话题的相似性较高的人交往,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谓的投缘。如果要客户对自己迅速的产生好感,要在交往的过程中细致地从对方的言谈中发现对方的喜好,并建立与对方的关联,使他认为你与他是有共同语言的,交往起来自然对你无话不谈。但也要注意尽量避免把客户拜访变为对方闲聊的对象,要善于把对方带到自己的方向上,使他们的工作或生活与公司业务联系起来,在他们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很自然的可以想到我们,要与客户建立这样的联系,才算是成功。
五、权威的压力
从小到大,都是很乖的孩子,在家听爸爸妈妈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外听朋友的话,在公司又听领导的话,就连男朋友都会对自己说:要听话哦。“听话”这个词对于我们并不陌生。但不知从何时起,对这两个字已经产生了抗拒的心理。看了这本书后,发现自己有了改变,真的很欣慰。以前是人家说什么,咔??嗒,马上做出相应的反应,连拒绝的余地都没有,因为已经不由自主说了:“好,哦,恩”之类的词,转化为一种承诺。就算是不想做,也要把承诺变为一致,所以从大学起我就对人家说我不会轻易做承诺,做了就要做到,这点也是钻牛角尖的地方,为什么?因为那时以为答应人家很正式问我的事才叫给承诺,但没想到自己自然的反应也是一种承诺。在我心里倒没什么权威的压力,可能是思想比较随性,对于别人而言的那种“听话”,在我这里已经变为了一种承诺。现在知道了什么是该坚持的,什么是可以接受的,学会拒绝,懂得放弃,才是属于自己的人生。
六、短缺??少数的天下,这句话我喜欢。
人们都说物以稀为贵,越难得的东西越珍惜,在看了这本书后我有了另一番不同的理解。曾经很普遍的东西,当在很自然的条件下变为稀有物时,更令人想得到。拿我们的咨询和培训来说,看上去好象广西的同行不少,但是本土的真正做咨询的,至今却只有我们。而在接触市场的过程中,领导人们并不缺乏对管理咨询行业的认识,但很大程度上都停留在培训上,像我们这样去推咨询的,反而给他们一种新鲜感,在众培训机构中独树一帜,培训不短缺,但本土真正可以做咨询的机构短缺,这正给我们带来了光明的前景。而培训由于我们注重质量,在挑选客户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品牌建立了比较高层面的客户群体,而且基于社会认同,我们不需要降低报价和给回扣去获取生意,处于良性发展的趋势。
认识了我们的优势和存在的不安定因子,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发扬下去,使公司在品牌建设阶段越走越稳定,在市场没觉醒之前,先唤醒与我们理念相同的优质客户,只要我们秉承原则,总会遇到我们等待的人,无论是工作伙伴,还是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