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网 > 今日新闻 > 正文

国氏家族族谱字辈大全,最全的国氏家族族谱【完整版】

时间:今日新闻 上大学网

1、国姓,中国姓氏之一。在现代是极罕见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354位。

部分出自姜姓,以官称为氏。据《左传》载,西周至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公室宗族世代为辅国正卿,故以“国”为氏,此支国氏为姜太公的后代。 [1] 

部分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据《元和姓纂》载,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之子公子发,字子国。子国的儿子公孙侨字子产,在郑国执政三十多年,是春秋时著名政治家。子产的儿子以祖父的字命氏,称国氏。

国姓名人有:国懿仲、国佐、国渊、国胜、国弱。

2、词语:国姓,指皇族的姓氏。如:秦朝嬴氏、汉朝刘氏、晋朝司马氏、隋朝杨氏、唐朝李氏、宋朝赵氏、明朝朱氏等。

源流一

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郑国君主郑穆公之子公子发,字子国。子国的儿子公孙侨字子产,在郑国执政三十余年,是春秋著名政治家。子产的儿子以祖父的字命氏,称为国氏。

源流二

出自姜姓,以赐姓为氏。据《广韵》、《姓氏考略》和《姓苑》载,春秋时齐国有上卿国氏,本是齐侯公族大夫,由周天子亲自任命为辅国正卿,齐国国君便赐以国姓,意为国家尊贵至上的姓氏,其后遂称国氏。

源流三

源于??族,出自唐朝时期朝鲜半岛百济国大臣国氏家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高丽王朝历史学者金富轼在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所撰著的朝鲜史籍《三国史记》中记载,西汉元帝刘?建昭二年(西元前37年),古邑娄族(原肃慎族)的一个分支扶余族 (?貊族) 酋王尉仇台属下的族人朱蒙,因受族人迫害,仓皇离开妻子礼氏和儿子高类利, 逃离扶余国(今吉林扶余)到达卒本扶余一带(今辽宁浑江),后与当地桂娄部首领延陀勃之女召西奴结婚,并以桂娄部创立了高句丽国, 成为高句丽国的开国君主东明圣王。
  当朱蒙在扶余国的儿子高类利后来到达高句丽国后,朱蒙大喜,立其为王储,就是日后的琉璃王。朱蒙与召西奴所生的两个儿子沸流和温祚意识到将来琉璃王继位后,他们在高句丽国将无法立足。因此两兄弟决定离开高句丽国并与一批追随者一起向东南迁徙。 到西汉成帝刘骜鸿嘉三年(西元前18年),朱蒙的儿子温祚王带领一批高句丽国人南下到汉江盆地建立起百济国。 温祚在慰礼城(今韩国 牙山)建城,并立国号为“十济”。但其兄长沸流认为临海而居更好,于是到弥邹忽建城(今韩国仁川广域)。由于弥邹忽的盐水和沼泽使大多数人难以忍受,而慰礼城的百姓却繁荣地生活,大家都想去慰礼城,于是沸流前往慰礼城,并要弟弟温祚将十济国王位让给自己。温祚不同意,沸流便对温祚开战,但很快就败给了温祚。沸流羞愧自杀,弥邹忽的百姓迁到慰礼城,温祚接纳了他们,并由此改国号为“百济”,并封以八个亲信氏族为世袭国姓大臣,分别为:国氏、沙氏、?氏、燕氏、解氏、真氏(贞氏)、木氏、福氏(一说苗氏)。
  居于慰礼城的百济国由于当时被马韩部落所包围,所以经常受到马韩民族的侵扰。因此,百济国不断在汉江两岸迁移都城,故韩国 汉城 在汉江两岸仍然留有北汉山城及梦村土城的遗址。当时,他们称呼今日的首尔两岸为“河北”及“河南”。直到今日,京畿道仍然留有“河南“这个名称。
  王莽新朝始建国二年(西元10年)前后, 逐渐强大起来的百济国并吞了马韩。到了曹魏明帝曹睿青龙二年~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七年(西元234~286年)百济国古尔王统治时期,百济国巩固了国家的制度。
  曹魏齐王曹芳正始十年(西元249年),百济国向东扩展到洛东江流域与伽?相邻,到东晋成帝司马衍太和二年(西元367年),百济国第一次向倭奴国派出外交使团。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二年~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宁康三年(西元346~375年)近肖古王统治时期,百济国通过与高句丽国的战争向北扩展了疆土,同时向南消灭了残存的马韩部落。近肖古王时期,百济国到达其鼎盛时期,其疆土涵括了除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今西北韩地区。
  在东晋太和六年(西元371年),百济国曾于平壤地区打败了高句丽国,并杀死了高句丽国故国原太王。这个时期, 百济国积极地吸取先进的中国文化和技术。东晋太元九年(西元384年),佛教成为百济国的国教。与此同时,百济国也发展成为海上强国,并与倭奴国发展了良好的关系,中国的汉字、佛教、制陶技术和其它文化在这一时期从百济国传入倭奴国。
  南朝宋梁时期,高句丽国开始南侵。在高句丽国的军事威胁下,百济国开始丧失北方土地。南朝宋后废帝刘昱元徽三年(西元475年),高句丽国攻下今首尔。在南朝宋元徽三年~南朝梁武帝萧衍大同四年(公元475~538年),百济国被迫迁都于熊津(今韩国忠清南道公州)。熊津位于山区,因此可以有效防卫北部来自高句丽国的袭击。由于熊津离新罗国更近些,因此高句丽国的威胁使得百济国与新罗国建立起了军事上的联盟。
  南朝梁大同四年(西元538年),百济国圣王移都泗?(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并重新巩固了王权,并从那时起改国号为南扶余。随着佛教在百济国的发展,百济国文化在泗?时期得到蓬勃发展。由于北部高句丽国和东边新罗国的威胁,百济国圣王开始加强与中国的关系。由于新国都位于锦江沿岸,这位百济国与中国的交流也提供了方便。南朝梁到唐朝前期,百济国与中国的贸易和交往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唐前期,随着新罗国的影响在朝鲜半岛南部和中部的增长,百济国开始衰落。唐高宗李治永徽六年(西元655年),因高丽国联合百济国、 ??国联军入侵新罗国,新罗国王金春秋遣使向唐高宗求救。
  唐高宗派遣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兵出击高句丽国;唐显庆三年(西元658年),程名振攻克高句丽国赤烽镇(今辽宁海城),斩首三千级;唐显庆四年(西元659年),唐朝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在横山(今辽宁辽阳华表山)大败高句丽军,之后在唐显庆五年(西元660年)农历7月,苏定方率大军从成山(今山东 荣城)由海路出发进军百济国,船帆千里,随流东下。新罗武烈王则率军五万与唐军会师,唐新联军随即发动了对百济国的攻击,很快即包围了泗?城,义慈王率残部败退至熊津城,后无力再战,遂投降,一批百济国贵族则纷纷逃往倭奴国。
  唐王朝拆分了百济国故地,置熊津都督府、马韩都督府、东明都督府、金涟都督府、德安五个都督府,?将刘仁愿以兵一万留?泗?城,苏定方则将义慈王、太子扶余孝、王子扶余隆,以及大臣、将领九十三人、百姓一万两千余人等皆掳至唐朝陪都洛阳,后义慈王病死在洛阳,赐谥号为“绍”,葬于北邙山。
  百济国被灭后,百济国的遗贵们曾试图复辟重建百济国。原百济国王族家将鬼室福信拥立王子扶余丰为王,并向倭奴国求助。扶余丰携五千军队从倭奴国潜回故百济国。唐龙朔三年(西元663年),百济倭奴联军与唐朝新罗联军在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口)一带海面开战,史称“白江口之战”。经过四次交战,倭奴海军惨败。扶余丰先在岸上守卫,见倭军失利后乘乱军之际逃亡高句丽,驻守在白江河口上游周留城的百济王子扶余忠、扶余胜忠等率守军投降。百济国彻底灭亡。
  在苏定方解押回国的义慈王等一批文臣武将,后留居中原,逐渐成为汉族,其中即有国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洛国氏。

雍氏家族族谱字辈大全,最全的雍氏家族族谱【完整版】

郦氏家族族谱字辈大全,最全的郦氏家族族谱【完整版】

宰氏家族族谱字辈大全,最全的宰氏家族族谱【完整版】

冉氏家族族谱字辈大全,最全的冉氏家族族谱【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