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网 > 两会心得体会 > 正文

两会什么时候结束最新篇

时间:两会心得体会 上大学网

“两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简称。每年3月份“两会”先后召开全体会议一次,每5年称为一届,每年会议称X届X次会议。

从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开始,每年全国政协均在3月3日、全国人大均在3月5日开幕。

两会采访经验总结

全国两会是媒体每年报道中的重大事件之一,2017年全国两会共有3100余名海内外记者报名参加,其中内地记者1700余名,境外记者1400余名。记者参与报道两会的过程也是自身职业素养提升的过程和专业能力提高的过程,无论是多次参与两会报道的记者,还是初出茅庐的“小白”记者,他们在采访中都有自己的视角和思考,收获了属于他们的两会故事。

“小白”记者的两会体验

工作两年半,我第一次得到了参与两会报道的机会,被分在政协组,以一名“小白”记者的身份在十余天时间内完成了两会报道。

●拒绝全面,因为那是不现实的

距离春节还有两个礼拜时,我得知自己要上两会的消息。大年初六,我第一次打开了委员名单,3000多名委员,我对好多人都一无所知。我当时有一个很天真的想法,为每一个委员做“照片+基本新闻+提问设计”,但是做了不到30名委员的时候,我就崩溃了。

我意识到,准备全部委员资料既没必要也不现实,但一定要准备重点委员的资料。否则,记者在现场完全抓瞎,即便是重要委员从身边走过也认不出来,或是没问题可问。

●做足功课,明确委员身份

我参会的第一天稀里糊涂,感觉没有新闻点。往后,我去了经济界别、工商联界别听会,感觉非常不一样,不仅有非常有分量的经济学家和企业老总(例如厉以宁、傅成玉、李彦宏等),而且讨论内容非常有价值,有时候听完会就觉得稿子已在心中。

两会前,报社领导告诉我们,两会新闻首先是政治新闻,是要报道代表委员们的参政议政。经过十几天的采访后,我才渐渐理解这句话。以姚明为例,如果记者追着他签名或问他的下一步职业选择就不合适,但是姚明的建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就有价值。两会上,不管腕儿多大,委员或代表是他们的第一身份。

我在现场还听见了记者问委员一些不符合其身份的问题,甚至是“请你随便说说吧”。我也遇到过问不出问题或答案空泛的时候,后来发现记者应该多问一些具体的问题,这样可以直接得到采访对象的明确回答,避免空话套话。

●抓住并创造机会,问你想问

两会是有议程的,例如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两高报告等,但是,记者不能只跟着议程走,要及时和编辑沟通,做一些和报社性质相符及自己感兴趣的选题。

今年两会,央企薪酬改革是热点,会议期间很多央企的“大佬”们都在现场,中青报一位资深的编辑建议我做此选题。在现场,我直接追问一些“大佬”他们的工资是否降了,这会不会有连带效应影响基层员工,真有“大佬”承认自己的确降薪了。这种采访在平时根本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记者想要见到“大佬”,会有公关的层层阻拦。

除了抓住机会,记者还要善于创造机会。例如,我在听会时发现联想的老总杨元庆没有带笔记本,看上去可以和他聊一聊,于是我撕下一张纸直接写下问题给他,结尾附上“求文字回复或是我们出去聊聊?”连笔一起放在他桌子上。很幸运,杨元庆看完纸条后就离开会场和我在门口聊了几句,在其他追随的记者中,他几乎只回答了我的问题。

●两会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对于记者来说,平时工作大多数是个人奋战,但是两会上一定要打破此观念,不然会错失很多报道。我平时的报道领域是创业,很多法律、环境问题我根本不了解,参与两会报道前我有排斥感和恐惧感,但这都是两会的报道内容。我曾在两会现场给中青报经济部主任发微信求指点不了解的经济问题,在吃工作餐时向资深法律记者求普及和把关报道,他们的解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两会期间,每一个记者每半天几乎只可能在一个地方,得到的往往只是碎片化的内容。在吃饭或开会时,记者可以将自己当天的采访素材与其他同事分享,这样有时会凑起来同一个选题的素材,或是加深自己对选题的理解。两会中,同行的支持也很重要。今年两会有人建了记者群,500人的群每天热热闹闹,大家都不吝啬自己的采访资源,群内形成了良性循环,每个人都受益。

●告别两会,迎来的是新起点

我的两会经历在一片慌乱中结束了,这是一份难得的经历,它锻炼了一个记者快速操作选题的能力和多角度处理选题的能力。纸媒记者的工作周期往往是一天或一周,但两会是所有媒体的竞争,每一个记者都要按照秒拼速度,这样的状态要持续十几天。除了速度,两会还拼新闻的角度、资源的积累、行文的质量、展现的方式等。两会给予了一个记者开眼界、拓宽报道领域的机会。记者平时都在自己的领域内耕耘,两会逼迫记者了解其他领域的问题,还会给记者更多的角度看自己领域的问题。

两会不是十几天的会议,更没有记者可以速成的培训。好的两会报道一定不是碰运气,它要求记者在一年内对于各领域变化的关注、甚至更长远时间的积累。这一届两会结束的那一天,就是记者为下一届两会准备的开始。

“部长通道”:想说爱你不容易

人民大会堂北门到大会会场,约有百米,每年两会期间的人大全体会议,国家各部委的“掌门人”几乎都会从北门进场,因此,这条通道也被媒体人称为“部长通道”。

这条“部长通道”是全国两会上各家媒体的必争之地。或是尖锐的问题、舆论的关切,或是部长们权威的回答、幽默的应对,很多都是发生在这条“部长通道”上。

作为多次参加两会的记者,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发生在这条神秘通道的变化和记者们的故事。

●新进步:从生拉硬拽到引导受访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你跑我追”、“生拉硬拽”式的“追访”,一直是部长通道上的采访形式。记者往往是把部长“扭”或者“架”到发言席接受采访,或是摆出必须接受采访才能走的架势,这样部长才会乖乖“就范”。

有一年,国家发改委原主任张平,就是被广州一位美女记者“强行”拖到发言席。2017年,我的同事赵倩也因一天内拦下10位部级官员,被称为“拦部姐”。但去年开始,拦部姐“失业”了??全国人大新闻组为了维持现场秩序,拉起了秩序线,并设立了采访台让部长们接受媒体集体采访。

其实在去年,部长通道上就出现过“部长排队等候答记者问”的情况:先是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北厅安检处“排队”。他的前面是国侨办主任裘援平。裘援平则在等着正接受采访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李立国等了20多分钟后,只能向记者们挥挥手,走进会场。

“最早的时候是和东门一样,大家随便来,经常出现部长退不了会场的情况。有些想采访的又采访不到。”全国人大新闻组工作人员介绍,早些时候现场非常乱,他们是负责保护部长,把部长护送进会场和护送出会场。2008年,提出来要设立秩序线。在2009年,就有了话筒架。2010年时,开始请记者出来邀请部长。工作人员表示,后来还是发现有问题,记者邀约部长采访有时候会对部长生拉硬拽,不太雅观,感觉不是很妥当,所以这两年又开始考虑跟部委沟通,也跟领导沟通,由工作人员引导部长过来接受采访。

今年,为了避免出现部长“扎堆”进场错过媒体采访机会,两会工作组提前和部委进行了沟通,希望分批进入,以便让媒体采访到更多的部长。由全国人大新闻组工作人员引领部长受访,开始成为一种新常态。

“拦部”的目的,是为了让平时难以见到的部长们接受采访,透露更多有关国计民生的信息。如果不用记者“拦部”,也可以让部长主动开口发言,当然是一种进步。

●说变化:几乎每天都有部长专场新闻发布会

但这对记者来说也是一种新挑战。

如果我们分析部长通道的位置可以看到:进入北门,过安检,第二道门内摆着政府工作报告等材料,现场有工作人员为入场的政协委员和部长们发材料。

再往里走,一条不太宽的红地毯从入口处一直连接到大会会场上二楼的台阶,紧挨着红地毯的左手边拉着媒体秩序线,在靠近大厅中间位置摆着媒体采访台。部长和委员们可以从红地毯上或右手边的大片通道入场,他们集中入场时,有时候也很难发现部长们的身影。

关于北大厅媒体区的设置,全国人大新闻组的工作人员也进行了解释:要考虑大厅空间以及进入会场的通道,门口要发文,所以媒体区不能靠着入口,容易堵。但是如此一来,要发现部长又增加了难度。

为此,今年两会期间,很多部委都针对热点问题召开了专场新闻发布会。从3月6日开始,几乎每天都有部委召开专场记者会。工作人员表示,这些变化的目的只有一个:给记者采访提供更多的方便,同时也要让秩序不至于太乱,让部长能够按时开会。

虽然理论上,有工作人员指引,也有针对性的新闻发布会,但是对于成百上千的记者来说,安排好的机会毕竟是有限的。而人人机会均等的部长通道,对于记者来说,仍然是获得第一手资讯最具吸引力的场所。

●讲技巧:占据有利地形,分贝高有优势

3月5日上午7:30,距离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大会开幕还有一个半小时,“部长通道”旁就聚集了数百家媒体的记者,各自抢占有利位置,期待采访到更多的部委“掌门人”。

“苗部长来了!”3月5日上午8时32分,刚刚入场的工信部部长苗圩就被认出来了,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他欣然接受了媒体的采访,谈新能源汽车、谈4G牌照。

话音刚落,记者们发现了新目标??“杨部长请留步!”交通部部长杨传堂也接受了采访。随后是国台办主任张志军。短短20分钟内,针对记者“连珠炮”式的提问,工信部部长苗圩、交通部部长杨传堂、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对近10个问题作答。

虽然理论上部长们会有序地被“安排”接受采访,但实际情况是,部长们到达部长通道的时间一般都是大会快开始的时候,时间非常有限,接受采访的部长也比较有限。所以记者除了把握开会前的这段时间,一定要在大会即将结束时,提前回到部长通道占据有利地形,以便抓住大会结束后部长们从部长通道退场的这一段路。如果没有占据到特别好的位置,记者就得发挥嗓门大的优势??现场记者数百,要想让部长听到你想问的问题,这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2017年各省区市地方两会落幕六大关键词引关切

海南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昨天闭幕,至此,近50天的2017年省级地方两会正式落下帷幕。经济新常态下,各省区市GDP增速普遍减档,各地继续强调要通过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治霾、民生、三大国家战略等成为各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较为热门的话题。此外,人事调整也较为密集,地方两会期间,已有百余名地方领导履新。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改革引领各地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仍是今年工作重点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做好今年经济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要求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记者梳理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看到,持续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工作依旧是各地2017年的工作重点。

在“去产能”方面,各地纷纷晒出的成绩单:河北、辽宁、吉林、河南、云南、陕西等省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山西更是全年压减煤炭产量1.43亿吨,占全国煤炭减量的40%左右。同时,各地也制定出2017年去产能的工作重点及目标。河北结合本省实际,提出坚持“去”字为先、钢铁为重,强化政策引导,严格排查核验,决不违规新增一吨钢铁;广西披露将为“僵尸企业”建立数据库,并建立非国有“僵尸企业”处置机制;四川、云南则明确要巩固钢铁去产能成果,严厉打击违法生产销售“地条钢”。

在“去库存”方面,多地去化成效显著,与此同时,在公布今年去库存计划时,各地也纷纷表明将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引导房地产回归居住功能,响应了中央“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号召。安徽提出,要坚持分类调控、因城施策,加快三四线城市商品住房去库存,采取有效办法消化商业房地产库存;河南表示,要加快构建市场配置与政府保障、自助购买与市场租赁相结合的住房体系;湖南强调,要有效去库存,坚持分城施策,重点解决三四线城市、县城商业地产库存过多的问题。

关键词:GDP

27省区市GDP增速跑赢全国9地未达预期

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初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7441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7%。国民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据记者统计,从31省区市GDP增速的排名来看,北京GDP增速与全国持平为6.7%,山西、辽宁、黑龙江GDP增速低于全国水平,西藏、重庆、贵州、天津、江西等27个省份增幅超过了全国6.7%的水平。其中,西藏、重庆和贵州继去年后仍以两位数领跑,增速分别达到11.5%、10.7%和10.5%。

,北京、天津、吉林等22省区市完成了年初设定的经济增速目标。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福建、湖北、湖南、广西、陕西9省区市未完成年初制定的经济增速目标,其中,除辽宁未公布GDP相关数据外,其余几个省区市中与预期目标相较,差距最大的是山西省,实际增速比预期低了1.5个百分点,其余省份比预期低了0.1至0.9个百分点。

关键词:治霾

多地PM2.5平均浓度下降明显“减煤”成2017年重点

近年来,大气污染防治成为地方《政府工作报告》高频词。今年,所有省份都在两会上表达了治理大气污染的坚定决心。

,通过加大力度治理大气污染,各地空气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河北《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河北全省PM2.5平均浓度下降9.1%,达标天数增加16天。河南提出,PM10、PM2.5浓度比上年分别下降5.2%、8.8%,扭转了大气质量持续恶化趋势,优良天数196天、增加13天。特别是打响攻坚战以来,PM10、PM2.5平均浓度与上半年相比分别下降21.7%、10.4%,优良天数增加26天。甘肃14个市州PM10、PM2.5平均浓度值分别同比下降4.2%、7.1%,全省平均优良天气率达到83.5%。

此外,多地还明确了今年的空气治理目标,倒逼治理措施的切实推进。面对京津冀地区的治霾压力,北京提出,2017年,将细颗粒物年均浓度力争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天津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改燃关停7台煤电机组和380座燃煤锅炉,关停淘汰落后企业100家,PM2.5年均浓度降幅好于去年,完成国家“大气十条”目标任务。河北将深入开展“蓝天行动”,突出科学治污、精准治霾。具体目标是:PM2.5平均浓度下降6%以上,全年削减煤炭消费600万吨以上,压减焦炭产能720万吨,城市主城区基本淘汰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

此外,水环境治理、土壤治理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实现了全覆盖,治霾、落实河长制、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等,成为2017年地方两会的环保热词。

关键词:民生

工资收入、住房保障、医疗养老……各地报告大篇幅部署民生事项

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积极回应了群众关切,用较大篇幅对群众关心的工资收入、住房保障、医疗养老等问题作了务实工作安排。

在收入方面,多地提出将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企事业单位工资。内蒙古、辽宁、上海、贵州等省份提出,今年将继续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此外,城乡居民的养老金待遇今年也被多地关注。河北、湖北、云南、青海、宁夏等多个省份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

在住房方面,河北、辽宁、黑龙江、江西、山东、湖北、湖南、云南、青海等多个省份提出棚户区改造的具体目标。北京、天津、上海、新疆等地除了提出棚改计划还晒出保障房供应目标,安徽、福建则仅提出了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具体实施目标,安徽的目标是“新增保障性安居工程33.2万套,基本建成19.8万套”;福建的计划是“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6.9万套、基本建成4万套以上”。

此外,养老和医疗改革也成为各地部署民生事项方面的重要内容,“医养结合”“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被普遍提及。

关键词:三大国家战略

“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被各地视为重大机遇

作为国家三大战略之首的“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各省区市新一年对外开放工作的重点,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成为各省区市的共识。如,江苏将全面实施国际产能合作三年行动计划,四川将推进国际产能合作“111”工程,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将“推动国际产能合作”作为一个重点工作单独列段阐述。此外,跨境电商也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先锋力量。2017年,各地均表态将积极推进跨境电商发展,如浙江、宁夏明确将打造“网上丝绸之路”;安徽将培育一批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甘肃将建设陇货跨境电商交易平台。

第二个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京津冀三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内容,三地均用大篇幅对今年的工作逐一部署。看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城市副中心建设进展顺利,今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五大重点领域的投入将会超过3400亿元;看天津,积极主动推进三地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接下来将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水平;看河北,京津冀一体化年度103项重点任务全部完成,今年将更加主动,全力唱好协同发展的“重头戏”。

长江沿线11名成员对另外一个国家战略??长江经济带抱有强烈热情。江苏计划推进沿海及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抓好新一轮沿海发展规划和政策落地;江西将出台长江经济带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支持九江沿江产业园创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湖北强调坚决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背景下,寻找新机遇、厚植新优势、走出新路子。

关键词:人事调整

1月7日至今,31省区市地方两会密集调整省级主要领导职务,12省区市选出新一任人大常委会主任,其中9名系省委书记兼任,其余3人为李伟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此前任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玉妹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此前担任广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洛桑江村任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此前担任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政府*。

11省区市调整政府“一把手”,9人系代理省长(市长)转正,另外,上海市委副书记应勇任上海市市长,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拉萨市委书记齐扎拉任西藏自治区政府*。

江苏、安徽、重庆选举新一届省级政协*,蒋定之任江苏省政协*,张连珍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职务,徐立全任安徽省政协*,填补了因原*王明方病逝产生的职务空缺,徐松南任重庆市政协*,徐敬业不再担任*职务。截至发稿时,已有92名领导当选各地省级人大政协副职。

关于两会的时事政治最新篇

关于全国两会精神心得体会五篇

关于两会的主题班会演讲稿

精选两会心得体会范文精选三篇

关于两会热点解读【汇总】

关于两会的观后感范文精选

关于全国两会精神内容

两会十大新闻热点解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