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网 > 工作报告 > 正文

年合肥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二)

时间:工作报告 上大学网

二、形势和任务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当前,世界经济处于缓慢复苏和格局重塑的新时期,我国经济进入增长动力重构和发展方式转换的新常态,我市经济既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又要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合肥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我们拥有的条件更好、基础更牢,面临的机遇更大、起点更高。国家大力实施新的区域发展战略,特别是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明确把合肥定位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首次要求合肥提升都市区国际化水平、建设全国内陆经济开放高地,我市在全国区域发展新棋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合肥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要求合肥在更高的起点上谋划推动改革发展,当好全省“三个排头兵”,进一步增强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为合肥加快建设和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我们要充分认清新形势、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抢抓新机遇,坚定信心、奋发有为、乘势而上,全力把合肥建设和发展推上更高境界。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稳中强基、稳中创优,强化改革攻坚,强化开放集聚,强化创新驱动,强化民生保障,解放思想,防骄破满,拉高标杆,跨越赶超,保持经济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主要经济指标稳固“进十强”,全面完成“十二五”发展目标,为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奠定坚实基础,进一步开创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新局面。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9.5%左右;财政收入增长9.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7.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及主要污染物减排量达到省控目标。

今年,着力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瞄准国际国内前沿和高端,以创新转型升级为导向,突出重点,聚焦发力,加快打造若干全国性乃至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在继续推进十大重点产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实施一批居于产业链核心环节的重大项目,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京东方等为龙头,推进高世代面板生产线等建设,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区。实行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同步推进,加快建设IC之都。推进国际智能语音产业园建设,积极发展各类软件产业,加快打造“中国声谷”和全国软件名城。推进量子通信京沪干线等建设,加快创建引领全国的未来网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工业和服务机器人,加快建设全国性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大力推进燃气轮机、精密制造等技术产业化和数控装备发展,规划建设国家强基技术产业化基地。开发储能、微网及智慧能源等新技术,积极探索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运营新模式,推进建筑光伏一体化发展,大力实施“光伏下乡”、“光伏扶贫”等工程,加快打造“中国光伏应用第一城”。以纯电驱动为技术路径,以落实和完善政策为主攻方向,集中力量建设和运营好一批充电设施,推进新能源汽车研发、示范应用和产业化。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和医疗装备材料产业。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四个城区、四大开发区和五县(市)转型发展。围绕重大领域、重量产业、重点项目和重要园区,深化开发性金融合作,推进产城一体,实现新兴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以高新化为导向,按照工业4.0思路,积极运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核心技术,推行智能制造和智慧管理,加快家电、汽车、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全年技改投入达到1160亿元。大力实施标准化、品牌化战略,积极扶持龙头企业,推动企业加速向产业链两端延伸、价值链高端提升。启动“企业诊断”对标行动,鼓励企业按照产业发展方向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高产品结构层次。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加大困难企业帮扶力度。加快推进瑶海全国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试点。以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为方向,推进静脉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发展工业设计、检验检测、信息技术、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内容等新型服务业态,着力打造国家级高技术服务业基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推进蜀山国际电商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建设,完善滨湖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功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体育、旅游等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万达文化旅游城等重大项目,积极支持三河古镇创建国家5A景区,扎实推进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市建设,加快打造环巢湖国际旅游目的地。组建在肥基地航空公司,积极发展航空产业。高标准建设中央商务区,着力打造一批特色街区和规范有序的摊群夜市,构建市民“一小时消费圈”和“10分钟生活圈”。稳定住房、汽车、电子信息等大宗消费,重点培育家政服务、康复养老、休闲度假、体育健身、高端医疗等服务性消费,鼓励引导传统服务业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现提档升级。策划举办一批重大展会活动,拉动城乡消费增长。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实施现代农业建设“十大行动”,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业“块状经济”集中区。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做大做强7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主阵地,联动推进各类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发展新兴农业产业,在全国率先建设安全农产品加工园区,着力打造全国现代种业强市。坚持发展生态农业与巢湖面源污染治理相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在环湖乡镇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化使用试点。加强与全国、全省农业科研机构合作,深入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和科技入园入户工程,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规模,规范运作,规避风险,稳定收益,推动土地流转扎实有序进行,鼓励引导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二)大力实施改革攻坚

围绕打造先行先试“合肥版”,按照“四个率先”的思路,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突破,营造体制机制新优势。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股权多元化,完善产权管理、法人治理等制度,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构建科学合理的国有资产运营监管体系,实现国有资产监管全覆盖。加强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创新财政金融产品,推进新型政银担合作试点,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性再担保和上市、挂牌等融资支持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扩大预决算公开范围;进一步完善扶持产业发展“1+3+5+N”政策体系,清理规范税收和财政支出等优惠政策,落实“营改增”等结构性减税政策;探索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全面推进财政绩效管理;推进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激活财政存量资金,推行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加快建设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市,积极推动设立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金融消费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进一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拓展节约集约用地试点。深化价格改革,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加快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推动城乡要素合理流动。

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做好国务院、省政府取消下放审批事项的承接和落实,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加强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广泛推行网上审批。深入推进市场监管体制“三合一”改革,加快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先照后证”和“三证合一”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体系,积极推进PPP模式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深化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改革,全力推进省市平台共建,加快形成区域性要素大市场。创新公务员管理制度,推行公开遴选新机制,开展聘任制公务员试点。完成公车制度改革任务。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面完成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

加快社会体制改革。理顺市、区、街道、社区管理职能,推进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壮大志愿者队伍。进一步健全促进就业机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制度。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立具有合肥特色的中小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行医疗、医保、医药改革联动,巩固完善基层医改成果,全面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完善廉租住房与公租房并轨运行、分类补贴和梯度保障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房建设。在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债券发行、招投标等领域开展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三)扩大对外开放合作

坚持引资与引智并举、“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拓宽对外开放渠道,提高对外开放层次,全力打造全国内陆开放新高地。

加快开放平台建设。全面建成综合保税区并按时封关运行,不断提升出口加工区层次和水平,高标准建设保税物流中心、合肥航空港进境水果指定口岸、合肥国际内陆港、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二期、对外劳务合作服务中心等,推动合新欧国际货运班列西延入欧、国际货运航班直达欧美。积极推进长三角大通关建设和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发展,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

推进对外合作发展。深化中美绿色合作伙伴关系,继续推进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合作,积极开展与更多的国际友城结好。认真筹办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三届会商会议,积极参加长三角第十五次市长联席会议。推动合肥经济圈交通建设、产业布局、环境治理等一体化发展,全力支持皖北发展,加快推动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寿县蜀山现代产业园做大做强,启动建设临泉庐阳现代产业园。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外经外贸政策,引导优势企业通过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等方式,开展跨国并购重组,开拓国际市场。

强化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发挥产业基金、风险基金的投资引导作用,依法依规完善招商政策体系,重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着力提高项目质量和层次,更加注重引才引智。积极支持“合肥之友”拓展综合性、国际化平台功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组织、高校校友会等中介作用,扎实开展百名县干招商活动,继续深化与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以及央企、知名民企等“点对点”、“一对一”合作,大力实施以商招商、小分队招商、登门招商和平台招商。全年完成招商引资3390亿元、增长15%,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5亿美元。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以平台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打造全国创新资源高度集聚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市。

完善协同创新平台。合理规划科技布局,形成功能强大的协同创新平台体系。大力推进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管理运行机制创新,增强转化、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快建设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和十大新兴产业研究院,实施清华启迪科技城、数控装备研发基地、智能家居研发设计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积极深化与中科院、在京中央高校以及国内其他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加强与中关村等科技园区对接。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力发展知识楼宇、科技楼宇,着力打造科技服务业密集区。承办好机器人世界杯大赛和中国计算机大会。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构建企业主导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新增各类研发机构100家以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全市高新技术和创新型企业总数达2000家以上,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开展市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加快工业设计人才队伍和中国(合肥)工业设计城建设。支持现代显示、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重大研发平台建设,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组建一批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大企业基础研究投入,鼓励社会资金和政府基金合作,形成社会共担机制。

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加快改革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和转化机制,进一步放大企业股权分红和激励试点效应。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进“中国(安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建设。规划建设科创社区,创新人才聚集政策。发挥天使投资基金等引导作用,通过种子基金、风险投资等方式,对科技创新实行普惠式、引领式扶持。改革人才评价体系,不拘一格用好人才。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在海外设立人才招引工作站,加快引入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支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草根创新、蓝领创新和青少年创新。降低创业门槛,优化创业环境,完善创业辅导,强化创业扶持,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学生、科研人员等大众创业。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新创业文化,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五)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坚持规划引领,推进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提升都市区国际化水平,积极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

加强重大规划编制。加快推进“四规合一”,完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市政基础设施、都市区国际化等重大规划编制,努力实现主城区控制性单元规划全覆盖。进一步完善新型城镇化规划,调整优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快形成“中心城-副中心-新市镇-新社区”的市域城镇等级体系。

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启动新桥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前期工作,统筹谋划老机场利用和通用机场建设。开工建设商合杭、合安九高铁,加快建设宁西复线、庐铜铁路,建成合福高铁并投入使用,开展与周边中心城市铁路加密的前期谋划,完善合肥铁路枢纽功能。加快引江济淮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推动合裕线、兆西河、店埠河、丰乐河等航道升级改造。加快合安、合淮、合水、军二、合铜、巢庐、新合蚌路、合六南通道等国省干道改造建设,推进3条机场应急通道和4条环巢湖公路连接线建设。实施北沿江、滁新高速公路合肥段建设,加快合宁、合安、合巢芜高速扩容前期工作。

完善城市承载功能。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1号线实现隧道贯通、轨道铺通,2号线主体土建工程基本完成,3号线全面开建,加快4、5号线前期工作。完善城市路网体系,全面推进魏武路、“畅通二环”等重点项目建设,完成繁华大道东延、临泉东路等续建项目建设;继续推进支路网建设和小街巷改造,完善慢行系统。大力推进老城区停车场和电动汽车充电桩等规划建设,启动全国公交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推进公交专用道建设,新增和更新公交车600台。加快改造城区燃气、供水、供热老旧管网,实施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全面推进七水厂二期、八水厂、绕城高压环网输气干线、金源热电联产机组改扩建、滨湖新区区域供冷供热等项目。落实电力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实施中长期能源战略,推进华能巢湖电厂二期、神皖庐江电厂等项目建设。强化电网保障能力,确保供电安全有效。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构建“智慧合肥”建设总体框架,加快形成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统一平台。完善“数字城管”工程运行机制,优化城市管理网格流程。健全“三城同创”长效机制,提升城市文明指数。以扁平化为方向、信息化为手段、网格化为基础,提高城区街道社区管理和服务的精细化、专业化水平。完善合肥南站综合管理体制,并推广到合肥站地区。加强城市立面景观综合整治,加大违法建设等查处力度,积极推进非法营运联合治理,全面规范道路交通管理秩序。开建小仓房大型生活垃圾中转站,推进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严控固废和噪音污染。

(六)加快城乡一体发展

加大统筹力度,推进城乡联动发展、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全省乃至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三权落实”和“五有并轨”,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放开县城和建制镇落户限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对接,推进城镇道路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园林绿化、水环境治理,提升县城、重点镇和环湖十二镇的功能和品质,增强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坚持市与县(市)联动,拓宽投入渠道,全面推进与国开行合作新型城镇化试点项目建设。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围绕工业化主战场的定位和跻身全国百强县的目标,以园区为主阵地,全面推动县域工业跨越式发展。加强县域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承载力和集聚力。优化园区布局,推动功能相似或相对连片产业功能区整合,建立健全市级以上产业功能区协调发展机制,引导县域经济错位发展。支持肥西桃花工业园区等申报国家级开发区,推动四大开发区与县域工业园区共建一批投资大、就业多、效益好的大项目。继续对巢湖市、庐江县加大政策、资金、人才等支持力度,实现全市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全面建设美好乡村。大力实施美好乡村“三年行动计划”,完善村庄空间布局,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削减小型村、空心村和自然村。大力发展城镇交通,改造县乡道路100公里,建设村村通水泥路提级延伸联网工程300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项目45个。大力推进环巢湖美好乡村示范区建设,重点打造5条示范带和80个重点示范村。大力实施土地整治和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探索建立跨区域结对联动机制。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十大”到户到人精准扶贫工程。

(七)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以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统揽,以“水”、“山”、“气”、“绿”为重点,全面展现碧水青山绿地蓝天的美丽合肥。

推进水环境治理。加大与国开行合作力度,巩固环巢湖地区生态修复保护一期工程成果,充分发挥效益;全面实施二期工程,确保完成80%工程量;加快推进三期工程,以流域治理、补水引流为重点,突破面源污染治理难点,力争全面开工建设;以开发利用为重点,谋划启动四期工程。积极抓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和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大力推进南淝河、十五里河和派河综合治理,加快陶冲、蔡田铺二期等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提标改造。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开工一批雨水调蓄池和生态湿地,推进雨水利用,恢复城市生态。全面落实“河长制”,深入实施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确保达到“十二五”国家考核要求。加大环湖矿山整治和生态修复力度,严厉打击矿山私挖盗采违法行为。

推进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编制大气污染防治项目清单,出台年度考核细则,深入开展“九大行动”,突出抓好“三厂两尘两气”等重点领域专项治理。全部淘汰全社会黄标车,积极推广智能密闭新型渣土车,严格实行午秋两季全市域秸秆禁烧。大力推进“气化合肥”,加快LNG、CNG加气站建设;实施巢湖远景、中国风电等风力发电项目,扩大国家分布式光伏应用示范,逐步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加强节能减排,实施一批重点减排项目,深入开展能源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严格控制新增能耗。

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大力实施森林增长工程,完成重点工程造林10万亩、一般成片造林4万亩。高起点规划滁河干渠生态休闲风光带,高标准建设环巢湖公路、高铁南站片区、城市快速路等道路绿化和十五里河等河渠绿化,完成森林长廊156公里。全面开展“三线三边”绿化提升和裸露土地绿化专项治理行动,创建省级森林城市1个、省级森林城镇9个、省级森林村庄50个。扎实推进城镇园林绿化提升,完成城区绿化1000万平方米,打造精品示范工程30个,新建公园游园和街头绿地35个,建设城市绿道90公里以上。依法保护城市绿地、森林、湿地和古树名木,严厉查处损绿毁绿等行为。

(八)加强社会治理创新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着力提高社会治理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大力保障改善民生。继续实施民生工程,逐步完善民生工程与社会保障相衔接机制。稳定和扩大就业,提升创业服务水平。加强社会保险体系建设,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积极推进各项社会保险关系制度衔接和跨区域转移。新开工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2.65万套,新启动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项目8个、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45个。

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全面实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建立健全以滚动规划为基础、以构建项目库、深化项目前期、衔接部门预算和保障要素供给为主要抓手的公益性项目建设运营新机制。完善社会服务“1+4”政策,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力度。提高普惠性学前教育覆盖率,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0所。大力推进国家级学校品质提升试验区建设,继续实施义务教育“三大提升工程”,新建中小学15所,建成合肥十中新校区。巩固提升普通高中教育,加大特殊教育扶持力度,加快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完善高教城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推动合肥学院、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合肥幼儿师专加快发展。推进省暨合肥市规划馆和省美术馆、百戏城、科技馆等建设,建成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进一步优化卫生资源结构,深化医药卫生改革,促进基层卫生加快发展。加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新模式,完成50个农村幸福院建设,建成6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扎实推进“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加快市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办好环巢湖国际马拉松赛、自行车赛等重大赛事,积极参赛全国首届青年运动会。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深化法治宣传教育,争创“六五”普法全国先进城市,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全面推进法治合肥建设。深化平安合肥建设,着力打造立体化、数字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持打击非法传销高压态势。大力推进信访工作改革创新,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推动联合接访,着力解决疑难复杂信访问题。全面开展民防进社区工作,加强民防指挥基地和应急救援队伍、装备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大力开展食品药品、消防安全、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专项治理。加强国防和后备力量建设,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广泛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务、防震减灾、地方志、残疾人、新闻、气象、档案、保密、社科、仲裁等工作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