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许昌历史上的地震有哪些
许昌位于华北平原地震带南段,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许昌的地震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2006年7月,市属许昌地震台站建成投入使用后,地震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如今,我市正在许都路与翠林北路交叉口筹建许昌市防震减灾科普馆。不久的将来,人们就能够前往那里,对地震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
1970年至今,许昌地震67次
9月24日21时许,位于许都路与翠林北路交叉口附近的一栋二层楼上,许昌市地震局监测科负责人陈晓端坐在电脑前,看着一行行实时变动的“地球心电图”。当日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陈晓端因值夜班不能与家人团聚。陈晓端入职8年来,已遇到过很多次这样的情况。
这里是我市一处地震监测点,拥有先进的地震监测设备。“许昌市位于华北平原地震带南段,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许昌市地震局副调研员杨新友说。华北平原地震带划分为华北平原北部地震构造区、华北平原中部地震构造区和华北平原南部地震构造区等3个地震构造区。许昌市位于华北平原南部地震构造区,区内主要发育北西向和北西西向断裂,是老断裂的继承性活动,兼有一定的新生性,历史上曾发生过6级地震。这条地震带也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最大的地震带,如1679年河北三河发生的8.0级地震、1976年唐山发生的7.8级地震,都是在这条地震带上。
很多“老许昌”可能还记得1986年的地震。这一年的3月12日,市区南关一带发生烈度约为3度的地震,南关烟酒商店后楼的居民感受最为明显,市政府招待所、市公路总段所在地也有震感。
陈晓端说,1970年以来,我市先后发生67次2级以上地震,最大的一次是1992年1月14日在禹州与登封交界处发生的4.7级地震。
为了进一步开展地震监测工作,1975年3月,许昌地区地震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下设办公室。这标志着许昌的地震工作拉开了序幕。1977年8月,许昌地区地震局成立,同期各县(市)亦建立地震局(办),设立群众测报点77个。当时,群众测报点的观测手段主要采用土地电、土地磁、土倾斜、土应力、植物电、八方重锤倾斜警报等简易方法。
“1977年,河南省地震局在许昌县(今建安区)蒋李集镇成立了我市最早的地震台站。”许昌市地震局局长张贵军说,市属许昌地震台站于2006年7月建成投入使用,是深井摆数字化观测的现代台站。
1983年8月,许昌地区地震台因观测环境遭到破坏,被省地震局撤销。1985年5月,许昌地区地震局建立。1986年,因区划调整,许昌地区地震局改为许昌市地震局。据1993年出版的《许昌市志》记载,京广铁路以东是地震多发的老震区,也是市地震局工作的重点监视区。1987年,群众测报点主要分布在禹县(今禹州)至鄢陵与长葛县(今长葛市)增福庙至许昌县(今建安区)张潘的“十”字观测剖面上,共有地震观测骨干点15个、地震宏观哨35个。
1985年,根据国家地震局的统一部署和河南省地震局的具体要求,市地震局对全市测报手段进行了大调整,除保留几个比较有效的观测预报点外,把普遍采用的干扰因素多、测量数据不准确的土仪器观测逐步改换为地下水及宏观观测。
2006年,许昌市地震局的工作人员在许都路安装深井摆数字化观测设备。许昌市地震局供图
20世纪90年代后期,市地震台站在周庄水厂隔壁建立,后来由于条件改变,2006年又搬迁到许都路上。
宁可有备无震,不可有震无备
位于许都路与翠林北路交叉口的许昌市地震台站可以实时查看许昌、郑州、平顶山、周口四地的“测震”观测资料,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处理。
2007年7月,我市建成信息节点,组建了虚拟测震台网,可以快速测定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三要素,地震监测质量不断提高。
对于西湖公园动物园的老员工张秀峰来说,每天有一项特殊的工作,就是观察动物的异常反应。如果动物有异常,他不仅要翔实记录,还要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和张秀峰一样的地震测报员有很多,类似西湖公园的地震宏观观测点全市有80个,覆盖了许昌每个乡镇。
为了更好地捕捉地震监测信息,提高监测预报水平,目前,我市正在进行台网中心的升级改造。届时,许昌将形成由台网中心及深井摆测震、钻孔形变、烈度速报预警、电磁扰动观测台站组成的数字化综合监测网络。
许昌市地震局工作人员在电脑前监测相关数据。许昌市地震局供图
“宁可有备无震,不可有震无备。”尽管我市的地震监测设备在不断升级,但对于防震减灾的意识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目前,许昌市、县两级政府建立了地震应急预案制度,预案的编制基本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衔接”。地震应急被纳入全市110部门应急联动平台。此外,我市还建立区域应急联动机制,与豫南六市定期联动演练。
如今,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在许都公园、滨河广场等处会见到“避难场所”等指示牌。这是我市不断完善地震应急体系的一项举措。2016年,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在长葛市科技文化广场建成了许昌第一个避难场所。2017年,全市先后建成许都公园、清?河游园等8个避难场所。避难场所建设增强了我市的防灾避险能力,也为创建文明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人居环境奖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市还建成了地震应急指挥系统,能与省地震应急指挥系统互联互通,具备灾害快速评估、灾情实时获取、辅助指挥决策等功能。此外,市地震局建立有地震现场工作队,建立了以专业救援队、行业救援队、地震现场工作队组成的地震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我市的地震应急能力得到了实战检验,先后快速、高效、有序地处置了10多次地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