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学习国学,不但传承了传统文化,更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开拓自己的思维。以下是上大学网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最新国学知识竞赛专项问答题题库,欢迎测试!
1、怎样理解孟子所提出的“大丈夫精神”?
答:孟子认为,那些在政坛上地位显赫的人物,并不是大丈夫。大丈夫之“大”,不是指外在形貌,也不是指权力大、地位高、财富多,甚至也不是指学问高、能力强,而是体现在做人的修养、理想抱负、人格操守。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就是要坚守做人的准则,立身行事,能伸能曲,能上能下,堂堂正正,清清白白,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这便是伟大的大丈夫精神!大丈夫的精神核心是“大公无私”,认识到正义在己,从而坚贞不渝,不因境遇的变化而变化,不为外力的阻碍而放弃,甚至可以为正义而献出生命。
2、怎样理解孟子所提出的“浩然之气”?
答:所谓“浩然之气”,它是指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不是一般所谓的“精气”、“血气”,而是充满正义、充满仁义道德的正气、骨气。这种气,阳刚、强劲,气壮山河,气贯长虹。这种浩然之气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不受外物的引诱而坚持正义,服从真理,刚直不阿,坚忍不拔。
3、怎样理解孟子所提出的“舍生取义”?
答:孟子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生命是最美好的,也是最应该珍视的。但是,如果生命与正义不可两全,二者必须作出抉择的话,我们就不能苟且偷生,而只能舍生取义。因为正义的价值高于生命的价值,为正义而牺牲生命,死得其所,重于泰山。“舍身取义”是大丈夫遵循的最高人生准则。
4、简要论述孟子“仁政学说”的主要内容。
答:孔子首创仁学,孟子继承并发展成为仁政学说,这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在政治上,仁政主张“王道”,反对“霸道”,反对兼并战争。在经济上,仁政主张减轻赋税和制民之产。在思想文化方面,仁政主张兴办学校,加强教育。
5、简要论述孟子“性善论”的主要内容。
答:孟子认为,人向善的本性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不是从客观外部世界所取得的、不是后天形成的,只是人们不曾领悟罢了。孟子认为,在人性问题上,上自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人人都是一样的、平等的。人作为生物的自然属性,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孟子的论题;孟子论述的是人的道德属性,而道德属性是社会的产物。孟子是中国思想家中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人性善的哲人。当然,在我们今天来看,所谓人性,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
6、简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涵
答:此处的“罢黜”和“独尊”,不是指禁止其他学派的存在,而是在官学中只以儒家为尊。此处的“儒术”,已经是根据汉帝国长治久安的需要,兼容了法家、名家、阴阳家等学派的合理成分的新儒学这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政治文明一次成功的转型
7、董仲舒学说和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答:第一、以革除“秦敝”,重振王道,追求国家长治久安为目标。
第二、在阐述其思想源泉和理论依据时,充分尊重孔子思想的原意,并从历史(纵向)和现实(横向)两个层面的对比分析中揭示汉朝健康发展所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并提出解决之道。
第三、其学术、思想在理论和运用两个层面都深刻而系统。但理想主义气息过重,所以使他曲高和寡。
8、朱熹是如何论述“民富”与“君富”的关系的。
答:
(1)“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有若(孔子弟子)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 民富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性。
(2)“富其君者,夺民之财耳,而夫子尤恶之。”批判鞭挞那些为了满足君主私欲而恣意搜刮百姓的官员。
9、民本主义思想在朱熹的政治生涯和学术思想中有何鲜明体现
答:
(1)朱熹的“天理”所欲去的“人欲”首先是针对以皇帝为代表的上层统治阶级而不是广大民众的。
(2)朱熹为官始终注重民生疾苦,注重社会财富的分配和司法活动的公正合理。
(3)朱熹最痛恨和一有可能便予以制裁、约束、引导的都是那些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观念上对普通民众巧取豪夺、滥施淫威的社会阶层(贪官污吏和豪强、奸商)。
(4)朱熹的教育活动全面体现孔子的“有教无类”原则。
(5)朱熹的教育思想中的富人教育观十分珍贵。这是实现他的民本主义愿望的一种内在要求
(6)宋朝皇帝普遍滥用大赦,朱熹对此表示反对。但其出发点主要是体恤贫弱民众的疾苦。
(7)朱熹为官的风格是“亲民”和“爱民”。当然民众也敬爱他。
10、老子在《道德经》第22章中曰:“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请你加以简要的解读?
答:老子告诫人们,委屈反而能保全,弯曲反而能伸直;低洼反而能充盈,陈旧反而能更新;少取反而有收获,贪多反而会迷惑。其实这是老子希望人们牢记:“物壮则老”、“否极泰来”、“物极必反”的道理,在生活中应当采取一种低姿态,切莫强势以对,“强两者不得其死”。
11、老子在《道德经》第42章中曰:“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答:老子这段话,是典型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是中国人最崇尚的人生哲学,即事物或因外部条件有所不足反而促其发展良好,事物或因外部条件很好反而成为其发展的束缚。比如两棵树,一棵缺乏人照理,饱经风霜雨雪,反而有了更强的生存能力;一棵被人细心呵护,百般照料,反而变得娇弱,经受不起风浪。“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因此,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而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
12、老子在《道德经》第8章中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迪?
答:老子赞赏“水”的性格、品德和行为。指出水具有滋润万物,又不与万物相争的品格。他认为人类要效法“水”的品德,做到如水般的胸怀,宽广无边、清湛悠然;学习流水的心态,择谷而据、谦虚卑下、不与人争;为人重信,如潮汐一般,起落守时。当然,像水以一样甘居 “柔弱”,并不是要人们虚弱、脆弱、懦弱,而是要柔韧,因为“柔韧”内含一种不断积蓄发展壮大的力量,势必将来会战胜强大。
13、老子在《道德经》第19章中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句话对你为人处事有什么启发?
答:为人要行为单纯,内心淳朴;做事要减少私心,降低欲望。在老子看来,人不能过于思想复杂、心计太深,而贪欲太多会带来无穷的痛苦合悲伤,如果能减少欲望,顺应自然而不强作妄为,身体和心灵就会安闲自在。而且贪欲过多,不仅会导致痛苦,而且会导致罪恶。正所谓“有求必苦,无欲则刚。”
14、老子在《道德经》第58章中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请简述其中所蕴含的辩证思想。
答:在老子看来,福祸相因,福中潜伏着祸的种子,祸中常有福的因素,福祸是相依相生的。人生中,总会有低潮与高潮。在失落困顿中,我们不能只看到当下的艰难,被眼前的困境所威吓,而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那样就必定能摆脱困境;在春风得意时,也不能被一时的鲜花、掌声、赞美冲昏了头脑,而应该放下光环,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那些容易让人迷失自我的名誉、地位,一边再接再厉,获得更大的成就。
15、庄子认为,做人当“外化而内不化”,即内直外曲,这对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有什么思考?
答:庄子主张的“外化而内不化”,实际上强调,外化只是手段,内化则是目的。所谓“外化”就是为人处事要圆润,做到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微笑示人、真诚动人;“内不化”就是要坚守原则,保持人格的独立,不媚俗附贵,不趋炎附势,以不偏不倚的态度保持内心的纯正。
16、老子在《道德经》第49章中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也。“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对于善良的人和不善良的人,我们都要平等的对待他们。尤其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们更不要鄙视他、抛弃他,而要诱导他、劝助他改邪归正,以促进人人向善,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17、你如何理解理解老子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的?
答:人们顺从了自然大道,就会无灾无害,甚至会永恒不朽;违背了自然大道,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走向自已意愿的反面。自然有其自身的规律,人为地去改变它反而只能带来恶果,要遵循自然,反对人为束缚。
18、庄子在《至乐》篇里所说的“至乐无乐,至誉无誉。”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做人要学会宁静致远、淡泊名利、荣辱不惊;欲望过多、追求过度,必然导致物极必反、乐极生悲。
19、庄子认为,做人要“与时俱化”、“与物俱化”,请简要说明其中的内涵。
答:就是要求人们随时空的变化、事物的发展而变化发展,切莫固步自封、保守僵化,或逆潮流而动,不按规律办事。
20、我国有哪些主要的地域文化?
答:历经几千年的积累与沉淀,在中华文化的大家庭内部逐渐成长起了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关东文化、齐鲁文化、秦晋文化、海派文化、京派文化、伊斯兰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以及巴蜀文化等成员
21、巴蜀神话与远古传说中主要蕴含了哪些哲学、史学内容?
A、对生命永恒的想象和具体实现办法的设计;
B、对创造美好生活的记录;
C、大蛇崇拜(蚩、禹、蚕、蜀、巴等,都与蛇形长“虫”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