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网 > 小学教育 > 正文

校外补课也是侵蚀社会风气的毒品

时间:小学教育 上大学网

“减负”“高考改革”“素质教育”“降低中高考难度”……这些年,围绕中小学教育,教育部门提出的口号不少,措施也很多,但校外补课现象愈演愈烈,校外培训的生意也风生水起,成为数千亿元级的巨大产业。北京的一些学校召开家长会时,校门外总是云集着培训机构的广告人员;每逢周末或晚上下课时段,北京公主坟、联想桥、金源购物中心等培训机构集中地区总是交通拥堵,大批接孩子的私家车蜂拥云集……

校外补课培训已经成为影响民生的事情,不仅让孩子和家长们筋疲力尽,而且成为许多家庭的巨大经济负担。随便找个工薪阶层学生家长问问,一个月花数千上万元的补课费一点不新鲜。尽管表面上补课是家长的自愿选择,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由此可见,是该给校外培训念念“紧箍咒”了。

值得警惕的是,校外补课也是侵蚀社会风气的“毒品”。有些教师不仅投身其中,而且采取的方式手段有些见不得阳光:有的在课上简单讲或不好好讲,逼着学生找补课;有的暗示家长要孩子“补缺补差”,到自己家或培训班上课;有的互相“协作”,介绍孩子到对方处补课。一些名师的补课业务极有市场,有时要找熟人托关系才能挤进“小课堂”。更有一些学校还将其视为打造学校教学口碑的途径之一,甚至明确向教师表示“只要不在学校补,外面随便”。总之,花样之多,让家长们“望补兴叹”。

去年,教育部印发《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其中明确指出,“严禁中小学校组织、要求学生参加有偿补课”“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组织、推荐和诱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补课”,并将对违者作出通报批评、行政处分等处罚。尽管规定很严厉,但在许多地方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教育本来是社会道德的压舱石。教育的功利化成为社会整体功利化的缩影,而且影响到下一代的价值取向。如今孩子们成熟得早,小学高年级就能看出热衷于补课赚钱老师的功利之心。这股唯利是图的“补课风”如果任其继续泛滥,不利于清朗社会风气的形成,不利于下一代的成长。

教育管理部门不光要管好公立学校老师,而且要下猛药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在“教育产业化”大旗下,这些年校外培训机构生意兴隆、鱼龙混杂,北京据说有2000多家各类培训机构。这些培训班打着名师班、尖子班、冲刺班、承诺班等噱头招揽生意,费用也逐年攀升。在某培训机构的宣传单上,一对一家教已经涨到了每小时四五百元。假如一个学生数理化外每周上一次一对一,每个月的费用就近万元。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字显示,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为6463元。换言之,一个人工资还不够培训费。

当前,一些人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认为补课上校外培训很正常,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如果放眼世界,校外补课培训并不理所当然。在公共学校体系和义务教育法制度起源于16世纪的德意志大地,数百年来送孩子上学校接受正规教育成为深入骨髓的传统。而且,德国法律明文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禁止任何私立培训机构教授孩童文化课,肆意违背者甚至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在欧洲,送孩子上各种音乐、舞蹈、运动俱乐部很常见,但鲜有上文化课的。由于没有生根的土壤,大街小巷找不到文化培训机构的影子。当然也有反例,美国的华人热衷于给孩子补课,上SAT补习班冲击名校。但总体来看,美国当地人并不热衷,美国大学并不单看SAT成绩。

更让人担心的是,当前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是“九龙治水”,成效不明显。诸多培训机构就设立在办公楼、购物中心和居民楼中,孩子们集中在相对密闭的空间里,消防、疏散设施方面的安全隐患极大,但除了家长们担心之外,貌似从没有人过问。建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从审批、监管环节出手,要用学校的消防、通风、活动空间、疏散标准要求培训机构,对不合格者予以取缔。

教育改革尚在路上。宣传教育减负、素质教育的理念容易,但难的是更脚踏实地地研究处置补课乱象,更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与家长的苦衷,还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还给社会一个更清朗的教育风气。田竹山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