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洁的一些学生毕业后去了外校读高中,经常向她抱怨说,很不适应没有学案的课堂。有的学生就去找在本校读高中的同学借学案,并为此每星期都要回一次母校。
被学生当作宝的学案是教师们的集体智慧。自从实施教改后,171中学就改变了过去教师单兵作战的教学状态,教研组集体备课,为学生研制最好的学案文本和课堂设计,每学年全校编制学案1万多套。
事实上,集体备课、团队合作,也是171中学教师最津津乐道的教改经验。“大气成大器,合作谋共赢”已成为学校上下都认同并遵循的文化价值理念。
陈爱玉说,在现代学校的组织框架下,教师不能各自为战,既不能在功利争夺中内耗,也不能在孤军奋战中沉没,教师团队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多赢和共赢。
依靠教师团队的合力,中考招生时不能“掐尖”的171中学,用教师的团队智慧换来了学生的“增效减负”:高考600分上线人数文理科160余人,占三年前中考统招录取人数的近八成;多名入学时并不突出的学生,3年后成功考入清华北大。
集体备课的受益者不单是学生,也包括老师。对此,白洁深有体会。她说,教研组集体备课时,人人发表观点,人人参与编写学案,人人参与组内听课评课,最终使 学案更优化,课堂流程更顺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迅速提升,一批年轻老师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
把课堂交给学生
5月15日上午8时45分,张述林老师正在给高一的一个班上地理课。
这是一间标准化的171教室:课桌椅子不是传统的排排座,而是6张桌子围成一个圈,6名学生是一个学习小组,他们要进行合作学习、讨论问题,每名学生的课桌上,除教材外,还有一份学案;整个教室里共有7个小组。
张老师的课堂上并不安静,时不时会有叽叽喳喳的说话声,那是小组成员在讨论问题。整节课张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解的时间并不多,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各个小组之间 穿梭。小组自学告一段落,张老师就拿起iPAD,把一些同学写在学案上的自学总结拍照,并立即上传到液晶屏上展示,之后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每份答案的思路和 呈现方式的不同。学案上张老师精心设计了一连串问题,每个问题都先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陈述本组观点,其他小组可以补充也可以反驳。
40分钟一节课,基本上是学生依据学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频繁,所有学生都要动脑、动手、动嘴、动耳、动眼,不能沉默寡言,不再被动接受。
这是个典型的171中学“自主高效课堂”。
,171中学在学案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课堂模式,构建起“五步自主高效课堂”,五步分别是: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自学交流,展示提升,老师精讲,落实反馈。
这一课堂教学模式,致力于“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坚持三个转变:从关注结果进而更多地关注过程的合理性,从关注教师的教进而更多关注学 生的学,从单一评价课堂教学进而更多关注多元评价;最终实现四种状态:助推思维参与状态,助推主动学习状态,助推逻辑表达状态,助推增效减负状态。
对171中学而言,进行这种颠覆性的课堂改革需要极大勇气:171是一所完全中学,在初高中同时进行改革,必须要接受高考的检验;学校成绩一直在东城区名列前茅,改不好就要倒退,元气大伤。
改革之初,很多家长充满疑虑,担心上课时老师讲解少了,孩子自学和讨论多了,知识学不扎实,会影响中高考的成绩。秋季,在一个教育网络论坛上,对这一改革质疑的声音有不少,还有家长直截了当地说,不明白171中学为何要当改革的“急先锋”。
但一段时间之后,这个论坛上开始陆续出现支持改革的声音。一位家长作了个形象的比喻:以前,老师掰开了、揉碎了、嚼烂了再喂给孩子,倒是好消化(知识), 但也确实没有了味道(学习积极性);现在让孩子自己去掰、自己去揉、自己去嚼,虽然费点儿劲,可孩子“吃”(学习过程)得香啊!而且在此过程中,老师也很 容易发现问题,更有针对性地去讲,去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