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计划于今年7月份出台的中央高考改革方案再次“爽约”,地方上,除了北京市公开对外发布意见征求稿,广东省探索“631”模式率先破冰以外,四川、江苏、湖北等十多个省份地方改革方案已经完成,但仍在等待中央方案的发布。
1月5日,《学习时报》刊登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文章《全面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实现科学发展》,文章中明确了高考改革的主要思路,包括探索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减轻高考压力。7月印发的被称为“中国未来10年教育蓝图”的教育规划纲要,就已将“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写入其中。而此次备受期待的中央改革方案,计划在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几个方面配套“实施意见”,在中央即教育部总体方案和实施意见之上,各省结合本地实际出台改革“实施方案”,在有意愿、有条件的省份和高校开展改革试点。可以说,从中央到地方,高考改革的议程早就开启,从未停止。
关于高考改革的焦虑从何而来?无外乎是社会对于高考“一考定终身”的诟病,围绕这种焦虑,先是英语退出高考,接着就有了数学退出高考的呼声,有的地方从“3+2”到大综合年年改,有的学校自主招生门道越来越复杂,一部分学者在设计考试科目和命题内容上绞尽脑汁,另一部分则看出光折腾科目不是改革真谛。但问题似乎并没有得到解决甚至缓解。如果人们从逻辑起点分析,可以说,只要高考还是高考,关于它的焦虑就不会打消,只要高考在全社会范围内仍然起着“指挥棒”的决定性作用,这种焦虑的广泛性、长久性就不会改变。
“一考定终身”乃至“一考误终身”是一个真命题么?值得推敲。且不论人生漫长不是一时一地之定论这样心灵鸡汤式的宽慰,假设其真,决定终身的也并非高考这一场考试。原因在于,高考的本质是连接高中教育和高等院校教育的桥梁,除了检验高中教育阶段性成果以外,高考是青年学生和高等院校之间双向选择的参考指标。目前的高考改革,主要是在降低这种指标在选择中的份额,或者改变指标的内部结构等方面做文章,但只要跳出来想一想,所谓“定终身”乃至“误终身”,往通俗了说,就是选择了一所不对、甚至不好的大学,失去了受到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机会。所以,与其说是高考,毋宁说是由其带来的高校教育定了“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