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药”扎在了高烧不退的“择校热”病体上。
学区制是此次新政应对这种长远担忧的制度设计。通过师资流动、教育集团化等方式,盘活资源存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带动辐射功能以缩小校际差异。
“将优秀教育资源掰碎、揉烂,均匀撒在每一个学区上”是改革的理想状态。但在社会资源和利益盘根错节的大城市,首先要画出几条“缓冲带”。今年,北京东城区划出的“缓冲带”是7所九年一贯制、4个优质教育资源带、14对深度联盟学校。靠着强弱校联姻、帮扶,教师资源流动、交流等手段,东城区试图“一碗水端平”。
一只脚已经从“学区化”迈进了“学区制”门内的城市,除了北京,还有上海、武汉等地。在这些地方,学区制、一体化管理、深度联盟、对口直升、九年一贯制等系列手段正形成合力;定期流动、支教、对口支援、教育联盟、走教制度、送教下乡及优质教师资源辐射等方式,也正成为均衡配置优质教师校长资源、扶植薄弱学校发展的第一步。
不过,洗牌之后,也有人抱怨自己抓到一手“烂牌”。学区制是否冲淡了名校这杯“浓茶”?名校被“打土豪,分田地”的不安感包围着,看来,要拆掉校门似乎容易,但是拆掉各校区心中的管理边界却不易。
在深水区?行,每一次牵涉民生的资源配置,都不能“大笔一画”,更不能“拉郎配”。只有科学、合理、公正的方案,才能打破校际资源壁垒,让教育资源在区内流转自如;才能在这场“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改革之路上,以免试就近入学的小轮带动教育公平的大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