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徐州工程学院招生专业名单
序号 | 所属学院 | 本科专业名称 | 学位授予门类 | 优势专业 |
1 | 经济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经济学学士学位 | 校级特色 |
2 | 经济学 | 经济学学士学位 | ||
3 | 经济与金融 | 经济学学士学位 | ||
4 | 电子商务 | 经济学学士学位 | ||
5 | 教育科学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 | 教育学 | 教育学学士学位 | |
6 | 学前教育 | 教育学学士学位 | ||
7 | 小学教育 | 教育学学士学位 | ||
8 | 体育学院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教育学学士学位 | |
9 | 人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文学学士学位 | 省级品牌 省级重点专业(类) 省级特色 校级特色 |
10 | 秘书学 | 文学学士学位 | ||
11 | 广告学 | 文学学士学位 | ||
12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文学学士学位 | 校级特色 |
13 | 朝鲜语 | 文学学士学位 | ||
14 | 艺术学院 | 动画 | 艺术学学士学位 | |
15 | 视觉传达设计 | 艺术学学士学位 | 校级特色 | |
16 | 环境设计 | 艺术学学士学位 | ||
17 | 产品设计 | 艺术学学士学位 | ||
18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艺术学学士学位 | ||
19 | 音乐学 | 艺术学学士学位 | ||
20 | 数学与物理科学学院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理学学士学位 | 校级特色 |
21 | 应用物理学 | 理学学士学位 | ||
22 | 应用统计学 | 理学学士学位 | ||
23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工学学士学位 | ||
24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工学学士学位 | ||
25 | 化学化工学院 | 应用化学 | 工学学士学位 | |
26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工学学士学位 | ||
27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工学学士学位 | ||
28 | 信电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工学学士学位 | |
29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工学学士学位 | ||
30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工学学士学位 | 省级重点专业(类) 省级特色 校级特色 | |
31 | 软件工程 | 工学学士学位 | ||
32 | 机电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工学学士学位 | 省级重点专业(类) 校级特色 |
33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工学学士学位 | 省级重点专业(类) | |
34 | 机械电子工程 | 工学学士学位 | 省级重点专业(类) | |
35 | 工业设计 | 工学学士学位 | 省级重点专业(类) | |
36 | 土木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 | 工学学士学位 | 省级特色 校级特色 |
37 |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 工学学士学位 | ||
38 | 安全工程 | 工学学士学位 | ||
39 | 环境工程学院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工学学士学位 | |
40 | 环境工程 | 工学学士学位 | ||
41 | 风景园林 | 工学学士学位 | ||
42 | 园林 | 停招 | ||
43 | 食品(生物)工程学院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工学学士学位 | 国家级特色 省级品牌 省级重点专业(类) 省级特色 校级品牌 |
44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工学学士学位 | 省级重点专业(类) | |
45 | 生物工程 | 工学学士学位 | 省级重点专业(类) | |
46 | 管理学院 | 工程管理 | 管理学学士学位 | |
47 |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 管理学学士学位 | ||
48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管理学学士学位 | ||
49 | 工程造价 | 工学学士学位 | ||
50 | 市场营销 | 管理学学士学位 | 省级重点专业(类) 校级特色 | |
51 | 会计学 | 管理学学士学位 | 省级重点专业(类) | |
52 | 财务管理 | 管理学学士学位 | 国家级特色 省级品牌 省级重点专业(类) 省级特色 校级品牌 | |
53 | 物流工程 | 经济学学士学位 | ||
54 | 旅游管理 | 管理学学士学位 |
二、徐州工程学院王牌特色重点专业名单
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
财务管理
食品科学与工程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专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食品科学与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江苏省特色专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
财务管理
汉语言文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会计电算化
工程造价
江苏省重点专业
机械类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工商管理类
汉语言文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三、徐州工程学院简介
徐州工程学院位于国家“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素有“五省通衢”美誉的江苏省徐州市。学校办学肇始于1959年,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试点高校、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1990.5亩,校舍面积73.83万平方米。东校区规划占地924亩,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建筑面积23.8万平方米。设有19个教学单位。开设61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2.3万人,形成理、工、农、文、经、管、教育、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现有教职工1575人,其中高级职称561人,博士学位36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省级以上人才158人次。学校一以贯之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矢志不渝践行“大应用观、大工程观、大生活观、大文化观”办学新理念(简称“四大观”理念),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发展贡献度持续提升。
针对应用型高校普遍受制于狭隘“应用观”,导致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与职业发展需求脱节等问题,学校以“大应用观”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培养规格与产业需求、教学标准与行业标准等有效衔接。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7个、国家一流本科课程5门,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等国家级教学项目12项;获批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有省一流本科专业15个、省重点专业(类)5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15项,省精品教材、重点教材、优秀培育教材44部,2个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个专业通过住建部专业认证(评估)。获批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牵头成立中国光伏工程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平台、江苏机械制造产业院士协同创新中心徐州分中心,共建“淮海经济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产业学院”“淮海经济区体育产业学院”“光伏工程产业学院”。6个专业纳入本科第一批次招生,获得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
针对应用型高校受制于狭隘“工程观”和“专业观”,忽视现实工程的综合性、系统性,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与现实工程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学校以“大工程观”引领应用性研究与服务地方,促进学科专业之间渗透交融。拥有省重点建设学科5个,获批江苏省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建有省级工程实验室7个、省重点实验室4个;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学校大学科技园入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学校获评江苏省科技富民突出贡献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