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实验计划”;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获国家精品教材4种、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15项;新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8篇,提名奖10篇,使总量分别达到9篇和13篇。近年来,学校本科毕业生录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在30%左右,其中生物类等特色和农科优势专业的录取率超过或接近50%;本科毕业生年度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
学校科研实力强劲,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重点(专业)实验室13个,国家研发中心4个,部省研发中心20个。“十一五”期间,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352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28项,省部级项目1013项,国际合作项目102项;获得科技经费约15.2亿元,年均3.04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78.9%;获省部级(含武汉市)以上科技成果奖125项,其中,国家级9项;授权专利271项,其中发明专利199项,实用新型专利70项;在杂交油菜、绿色水稻、优质种猪、动物疫苗、优质柑橘、试管种薯等研究领域,取得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标志性成果。学校被评为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工作先进集体,国家实施“863”计划先进集体高校,“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瑞典、英国、法国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同20个国际基金组织和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联系,与多所国外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人才的合作伙伴关系。近年来学校获准承办国际油菜大会、国际柑橘大会等多个重大国际性学术会议。2003年学校成为“高层次专家培养高学历留学生”全国首个试点单位。
学校学术氛围浓厚,学风严谨朴实。在逾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积淀了“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等优良的办学传统,凝练了“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团结、勤俭、求是、奋进”的优良校风。学校桃李遍及海内外。1952年迄今,已输送了各级各类毕业生12万余人,涌现出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优秀管理专家、领导干部以及“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等新一代大学生典范。
近年来,学
学校科研实力强劲,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重点(专业)实验室13个,国家研发中心4个,部省研发中心20个。“十一五”期间,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352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28项,省部级项目1013项,国际合作项目102项;获得科技经费约15.2亿元,年均3.04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78.9%;获省部级(含武汉市)以上科技成果奖125项,其中,国家级9项;授权专利271项,其中发明专利199项,实用新型专利70项;在杂交油菜、绿色水稻、优质种猪、动物疫苗、优质柑橘、试管种薯等研究领域,取得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标志性成果。学校被评为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工作先进集体,国家实施“863”计划先进集体高校,“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瑞典、英国、法国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同20个国际基金组织和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联系,与多所国外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人才的合作伙伴关系。近年来学校获准承办国际油菜大会、国际柑橘大会等多个重大国际性学术会议。2003年学校成为“高层次专家培养高学历留学生”全国首个试点单位。
学校学术氛围浓厚,学风严谨朴实。在逾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积淀了“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等优良的办学传统,凝练了“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团结、勤俭、求是、奋进”的优良校风。学校桃李遍及海内外。1952年迄今,已输送了各级各类毕业生12万余人,涌现出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优秀管理专家、领导干部以及“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等新一代大学生典范。
近年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