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央财经大学招生专业名单
学院 | 专业 |
财政税务学院 | 财政学、资产评估、税收学 |
金融学院 | 金融学、金融工程 |
会计学院 | 会计学、财务管理 |
保险学院 | 保险学、精算学、劳动与社会保障 |
统计与数学学院 | 经济统计学、统计学、应用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贸易/金融风险管理方向)、国际商务、贸易经济 |
商学院 | 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大数据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 |
经济学院 | 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 |
信息学院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 |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管理科学、投资学 |
法学院 | 法学 |
文化与传媒学院 | 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广告学、文化产业管理、视觉传达设计、书法学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财经英语)、翻译(财经翻译)、日语(财经日语) |
社会与心理学院 | 社会学、社会工作、应用心理学 |
政府管理学院 | 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国际政治 |
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 | 体育经济与管理 |
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 经济学(数理经济与数学金融) |
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 | 金融学(国际金融和公司理财) |
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 | 财政学(财政理论与政策) |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 ?? |
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学院、网络教育学院) | ?? |
北京学院 | ?? |
二、中央财经大学王牌特色重点专业名单
国家特色专业(8个):金融学、会计学、财政学、保险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 税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北京市级特色专业(7个):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保险、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
三、中央财经大学简介
中央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财政部和北京市共建的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211工程”建设和首批“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
学校始建于1949年11月6日,创办之初由财政部主管,历经中央税务学校、中央财政学院、中央财经学院、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等发展阶段,1996年更名为中央财经大学,2000年,学校由财政部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5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6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首批建设高校,2012年成为教育部、财政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7年成为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长期以来,学校秉持“忠诚、团结、求实、创新”的校训,传承“求真求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14万余名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被誉为“中国财经管理专家的摇篮”。
学校总占地面积1027165平方米,其中学院南路校区占地面积141962平方米,沙河校区占地面积789798平方米。
截至2020年9月,全校教职工 1795 人,其中专任教师1228人。教授34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8.26%,副教授48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39.25%;具有博士学位者 94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7.04%。学校现有普通本科生10153人,硕士研究生5359人,博士研究生777人,留学生403人,成人教育学生3576人。
学校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学科为主体,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学校设有55个本科专业,拥有经济学、管理学本科专业自主设置权,拥有8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和7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和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3个;拥有应用经济学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和会计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拥有工商管理、统计学一级学科,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世界经济二级学科和经济信息管理、跨国公司管理交叉学科等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和法律等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工商管理、会计、法律等3个专业学位于2010年获批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全国保险、资产评估专业学位研究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设在我校;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北京市级精品课程17门,6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先后获得7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4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拥有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统计学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首批5个试点项目之一“经济学与公共政策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拥有国家金融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精算研究院,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财经研究基地和首都互联网经济发展研究基地,北京高校*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