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生专业名单
类别 | 专业名称 |
---|---|
金融学类(本) | 金融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 | 英语 |
新闻传播学类(本) | 传播学 |
历史学类(本) | 考古学 |
数学类(本) | 数学类 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物理学类(本) | 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
化学类(本) | 化学 |
天文学类(本) | 天文学 |
大气科学类(本) | 大气科学 |
地球物理学类(本) | 地球物理学 |
地质学类(本) | 地球化学 |
生物科学类(本) | 生物科学 生物技术 |
统计学类(本) | 统计学 |
力学类(本) | 理论与应用力学 |
机械类(本)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仪器类(本)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材料类(本) | 材料化学 材料物理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能源动力类(本)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电子信息类(本) | 电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
自动化类(本) | 自动化 |
计算机类(本) | 信息安全 软件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核工程类(本) | 核工程与核技术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 | 环境科学 |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本) | 安全工程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 | 管理科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工商管理类(本) | 工商管理 |
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牌特色重点专业名单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序号 | 高校名称 | 专业名称 |
1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2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物理学 |
3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化学 |
4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天文学 |
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地球物理学 |
6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物科学 |
7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统计学 |
8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理论与应用力学 |
9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10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电子信息工程 |
11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自动化 |
12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3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信息安全 |
14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核工程与核技术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序号 | 高校名称 | 专业名称 |
1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金融学 |
2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传播学 |
3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4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应用物理学 |
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大气科学 |
6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地球化学 |
7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物技术 |
8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9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10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材料物理 |
11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材料化学 |
12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13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14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通信工程 |
1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16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17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环境科学 |
18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安全工程 |
19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临床医学 |
20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管理科学 |
21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工商管理 |
国家级特色专业:
序号 | 学校名称 | 专业名称 | 所属领域方向 | 批次 |
1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信息安全 | 信息安全 | 第一批 |
2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软件工程(设2个专业方向) | 软件工程 | 第一批 |
3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数学类 | 第二批 | |
4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物理学 | 第二批 | |
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电子信息工程 | 第二批 | |
6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化学 | 第三批 | |
7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第四批 | |
8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物科学 | 第六批 | |
9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地球物理学 | 第六批 |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物理学专业、天文学专业
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她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建校后,中国科学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急需的新兴科技领域设置系科专业,创造性地把理科与工科即前沿科学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注重基础课教学,高起点、宽口径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贝时璋等一批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建校第二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1970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开始了第二次创业。1978年以后,学校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创新精神和前瞻意识的教育改革措施,创办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设国家大科学工程、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等,使学校得以恢复并迅速发展。学校是国家首批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学之一,也是唯一参与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大学。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弘扬“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风,形成了不断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以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鲜明特色,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学校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国家重大需求,凝练科学目标,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与科研竞争力,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科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入选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20个学院(含6个科教融合共建学院)、31个系,设有研究生院,以及苏州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等。有数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生物科学、化学共6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8个安徽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建有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类脑智能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12个国家级科研机构、4个国家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和55个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