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网 > 企业文化 > 正文

从校园文化到企业文化

时间:企业文化 上大学网

  高校企业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形式,很多知名高校都有自己的企业,比如北大方正、北大同方、清华同方、清华紫光、南开戈德、天大天财,这些公司都是知名的上市公司,普遍都是高科技公司,并且均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高层管理人员均来自校方,甚至包括大量的中基层技术和管理人员。

  高校企业的优势就在于人才丰富,将产、学、研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但是随着中国市场环境的日益成熟,对企业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高校企业都出现了种种问题,从人员任免、治理结构、股权分置、高管激励等等方面,都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除了有产权不清、治理结构有问题之外,根本还在于高校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出身于校园里的教授、专家和学者,从科学研究到企业经营,不是简单的职能的转变,而是观念、思维模式的根本转变,但一个长期接受校园文化熏陶的人,让他去接受和塑造企业文化,本身是比较困难的。但这并不是说校园文化就是不利于企业文化的塑造,其实两者还是可以进行有机的结合。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往往一脉相承

  高校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一般都来自高校里的技术和管理人员,这些人长期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可以说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基本上就是校园文化的代表。

  比如清华同方自诞生始,就秉承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将“承担、探索、超越”,“忠诚、责任与价值等同”确立为同方企业文化的精髓。

  清华紫光集团在实践中,创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1993年,随着集团进入二次创业阶段,紫光人把此企业文化概括为:大事业的追求、大舞台的胸怀、大舰队的精神、大家庭的感受。这些都与清华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是相通的。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区别

首先,从表现上来看,校园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研究文化,更为含蓄和内敛,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实践文化,也就是说再好的理念,也要能够与管理实践相结合,要能够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对于从事科技开发的人员来说,彼此的关系相对比较简单,在校园里面的利益矛盾相对少一些,竞争味道比较淡一些。这与企业文化有本质的区别,企业文化必须为企业的战略而存在,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创新、竞争和客户导向。

  比如北大方正的总裁魏新认为,北大文化和北大方正文化不一样。北大方正起初有很多北大老师,北大方正企业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多北大文化的东西。北大文化有很多优良的东西,譬如勤奋、创新,都是很好的校园文化。但学校是教书、育人、科研的单位,这和企业很不同,虽然学校和企业都是组织,但由于组织的宗旨和目标不一样,北大方正的组织文化一定和北大的组织文化不一样。魏新认为,任何东西都可以调和。他说:“方正过去有比较浓厚的校园文化色彩,方正是从校办产业成长起来的,现代企业管理方面相对弱些,此外在金融、资本运作方面有所欠缺,魏新把方正的核心竞争力定位在自有知识产权技术的拥有。对于方正的发展来说,我们肯定还要依靠北大,因为北大的生源在全世界也算最好的了,由于方正与北大的天然血缘关系,我们肯定会非常重视这一块,不会出现厚此薄彼的做法。”

其次,校园文化更类似于一种事业单位文化,比较看重一个人的资历、资格、人际,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但是在企业里面,往往更关注业绩,业绩是一个人收入、晋升的重要依据。

第三,校园文化是一种程序文化,也就是讲求计划、按部就班,企业也讲计划,但是市场的变化很快,企业更强调速度,更强调灵活,也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一个本质不同。

最后,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责任文化。华南理工大学的陈春花教授,对此感受颇深。陈教授从2003年初开始担任山东六和集团总裁,帮助这家企业实现了从40亿到60亿的增长,而且一直没有脱离管理研究工作,她认为:“企业与校园最大的不同是责任感,在企业里,责任是非常清晰,责任感就真的很重要,做不到就是做不到,要承担下来,你不能回避;但做研究,是用使命感,很多专家、学者是觉得有使命去传播知识,用使命去启蒙大家,用使命去分析问题,谈看法。”

变革还是延续?

  虽然高校企业跟高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可以借助高校的诸多资源,但是这毕竟是两者截然不同的文化,差异性大于相通性,如果那些从校园里走出来的管理者不能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很难取得企业经营的成功。高校企业在发展进程中存在严重的国有企业弊端,管理不够规范,产权关系不顺,行政干预过多等等问题。

  当年高校概念股风光无限,南开戈德、天大天财,这些靠高科技和软件业务起家的公司,在2004年主营收入剧降、净利润一泻千里,潜在问题集中爆发出来。去年5月份方正科技正式对外宣布全面剥离软件业务,售出方正软件80%股权。连最具优势的软件业务都面临这样的尴尬,可见高校企业的竞争力存在极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企业的管理机制、激励制度和企业文化。

  现在是必须变革的时候了,高校企业诞生于高校,但是必须改变“亲生儿子”的思维,一定要划清界限,高校要建立投资、回报、撤出的机制,因为高校的任务是培养人才、研究开发,而不是市场开发和企业管理,这完全是两个概念,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个问题,不仅高校梳于教学,造成教学质量下降,还会使高校企业束手束脚,无法施展。

  高校企业的改革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产权关系和治理结构的改革,清华大学最近采取了校企取消“清华”冠名的做法,这有两个实际意义:一是解决国有资产管理主体缺位的问题,要按《公司法》及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完善校办产业各项管理制度,建立以资本为纽带,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校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改变过去学校对企业的管理模式,从行政的隶属关系、上下级关系,变成以《公司法》为依据,以出资额多少行使相应的股东权力,学校与企业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关系。

  产权明晰后,高校企业应该逐渐成为独立的面向市场的企业组织,建立人才招聘、培养、激励、淘汰机制,完全市场化运作,尤其是在人事安排上,一定要面向市场,建立职业经理人队伍,只有人换了,观念和行为才能彻底改变。笔者毕业于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对于天大天财这样的公司非常的了解,里面的很多高管都是管理学院博导、硕导,下级是自己的博士、硕士,基层技术和管理人员都来自某些系,上下级之间都是同学,甚至是一个专业,这样的近亲繁殖企业,很容易造成企业人浮于事,所以这么多年来,企业发展越来越差。

  可以说,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是有本质的区别,作为高校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以对校园文化做一定的继承,但是必须按照企业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构建新的企业文化,这样才能符合企业的发展规律。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