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网 > 企业文化 > 正文

中国企业的洗脑文化

时间:企业文化 上大学网

  待在管理培训行业多年,见过了太多的企业,他们所谓的培训,其实质就是给员工“洗脑”。不同的是,有的企业明说,有的企业暗示。

  前几天有一个客户对我说,“培训效果怎样不重要,只要我们老板一个人满意就行,老板满意了,下面人就不敢有什么意见。”

  我婉转而坚定的告诉他,这不是我们的工作理念。我们认为培训最重要的是帮助员工成长,实实在在的解决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我们不会去投其所好,也绝不会做老板的“传声筒”。

  我温和的告诉他,“如果您要找的是老板的代言人,只是换个人来替老板说话,帮老板给员工”洗脑“,您大可以找其他的咨询公司合作,我们不适合。”

  最后这家公司还是选择了与我们合作。这个不是重点。我想表达的是,中国的权谋文化,让企业的“职业经理人”难以“职业”,大家每天想到的就是揣摩老板的心思,投老板所好。

  如果一家企业的管理层都是这样对老板阿谀奉承之人,很难想象这家企业会有多大的前途。真正优秀的管理者绝对是首先忠于自己的职业,忠于自己的岗位的,也本应该是这样的。

  对于国内不少企业来说,正如中欧的肖知兴教授所言,“领导者的管理工具就是慷慨激昂的大会报告,运动式的全面宣传,加上对努力配合的积极分子的收买和拉拢,试图在公司里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迷狂和蒙昧状态,从而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他描述的企业情形你应该会很熟悉,如果你有过在几家企业的工作经历,你自会了解一二。对此,我是深有体会。在国内不少企业,甚至包括一些非常有规模的大型企业,新员工进去后,很重要的一点是“排好队”,别跟错了人。企业里有各种或明或暗的小帮派,越是大型组织越存有这种现象。

  属于某个小帮派里的这些人,自觉不自觉的维护着这个小帮派的利益,保护属于这个小帮派成员的权益。除非哪天这个小帮派的最高领袖在这家企业的职业生涯出了纰漏,否则跟在他后面的众多喽罗自是该升官的升官,该发财的发财。所以对于很多刚毕业的“愣头青”来说,进入一家企业,很重要的就是每日察言观色,仔细揣摩哪些人跟公司的核心决策层走的很近,哪些人得到了老板的青睐。

  那么在工作上讨好这些人,自是明智、轻松的选择。相反那些“有骨气”的年轻人,发展往往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阻碍。除非,你幸运的遇到一个有胸怀,惜才的上司,并且这个上司还得在公司有一定的话语权,否则他惜你也是白惜,不可能成为你的职场贵人。毕竟像华为这样,能做到“绝不让雷锋吃亏”,安抚员工“是金子总会发亮”的企业少之又少。

  为了生存,为了自己的发展,员工们都学会了做小丑,逗上面的人欢心。这,甚至比员工自身的工作能力更为重要。问题是“洗脑”真的那么有用吗?还是越“洗”越无奈。

  今天是互联网时代,信息发达,我们不可能将员工完全封闭起来,员工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他们想知道的信息。当“被洗脑”的热乎劲过去后,员工们会琢磨,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

  他们这一琢磨,会出现几种情况。肖知兴教授在他的书中对此也做了分类,我觉得很精辟,摘录于此,与大家分享:“琢磨的结果是,员工分化成几类人。”

  一类人是看透了那些大词,慢慢理解了公司的“潜规则”,努力成为被收买和拉拢的对象,一步一步往上爬,慢慢进入核心圈子;另一类人也看透了那些大词,也会随机应变,不同之处是他们“生活在别处”,时时记住自己是在为履历表工作,时机一到,该闹腾就闹腾;

  还有一些看透的人则有点像员工中的知识分子,活干得不赖,就是不愿意择腰事权贵,喜欢发牢骚;剩下的人则没有想得那么清楚,只是觉得各种标语、口号、运动空洞,领导喊得凶、督得紧,就多干一点,领导最近心情好,管得松,就少干一点。“如何,这几类人你会不会惊觉他们其实就在你的身边,你也很可能属于其中一类。

  靠“洗脑”换来的员工“步调一致”,和所谓的“执行力”,那是假的,是一阵风,不可能长久。

  于是便有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员工“聪明”的跟上司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双方的信任成本都无形中大大提高,这是中国企业的悲哀。

  让我们的企业少些“洗脑”,少些“迷狂”,多些低调和脚踏实地吧。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